摘 要:綠色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的底色,綠色金融是綠色經濟轉型的主要抓手。綠色金融以環保為視角,強調金融業可持續發展。綠色金融本身具備的資源配置功能、激勵創新功能、風險管理功能與國際合作功能,使其通過節能減排效應、產業結構優化效應與經濟增長效應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兩者的互動機理分析提出構建市場機制與政府導向相結合的發展路徑,堅持加大綠色金融的產品與服務創新、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構建環境信息披露共享平臺、培養專業化綠色金融人才隊伍及建立健全綠色金融制度體系等措施,充分發揮綠色金融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
關鍵詞:綠色金融;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機理
一、引言
近年來,環境問題儼然成為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關注的焦點問題。氣候變化、資源枯竭、生態破壞與極端自然災害威脅自然環境的可持續性,制約人類社會的發展。傳統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模式往往伴隨著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亟待轉型升級。新發展理念的提出,強烈呼喚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綠色金融作為應對嚴峻環境挑戰的重要工具,自2008年首次被提出后,受到全球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與重視,且發展迅猛。綠色金融強調以綠色項目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借助金融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綠色轉型,從而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關鍵作用。綠色金融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在環保與可持續理念上的一致性,將為未來的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能,推動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這使研究綠色金融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互動機理這一主題更加具有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基于此,本文展開對綠色金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增長效應、節能減排效應和產業結構優化效應的研究,以期能夠為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提供學理支持和實踐指導,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文獻綜述
選擇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以“綠色金融”為主題關鍵詞,時間界定在2015年1月—2024年12月,高級檢索設置為CSSCI類期刊,共檢索學術期刊文獻數量為1388篇。年發文量如圖1所示, 整體基本呈現波動中增加的趨勢,值得關注的是,2020年以后,發文量增長速度迅速提升。
將1313篇文獻按照主要主題分布,主題類型與相應的文獻數量如圖2所示。可以看出,近10年關于綠色金融研究主題的學術成果主要集中在綠色金融工具(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投資)、綠色金融體系與政策、綠色技術創新、綠色金融與經濟增長等。通過追溯國內外代表性學者的研究成果發現,國外研究更多的側重對綠色金融內涵、實踐以及影響因素的分析,國內對綠色金融的研究相對于國外起步較晚,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綠色金融與經濟增長、產業結構、節能減排的關系、作用機制等方面的研究。整體來看,目前關于綠色金融與經濟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個具體角度,對綠色金融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互動機理系統性研究文獻較少,且研究不深入。因此,本文的邊際貢獻在于系統梳理了綠色金融的功能,進而展開關于綠色金融通過節能減排效應、產業結構優化效應與經濟增長效應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理。
三、綠色金融的內涵及功能
(一)綠色金融的內涵
《關于構建中國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銀發〔2016〕228號)指出綠色金融是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委聯合印發的《綠色產業指導目錄》,明確提出綠色產業發展涵蓋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保、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和綠色服務六大重點。因此,綠色金融可以理解為通過金融工具和市場機制,借助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投資與碳金融等金融工具支持環境友好型經濟活動的資金募集、投資及對項目環境影響的評估和管理活動。
綠色金融強調資金的環境屬性,即資金流向的項目要以節能減排、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可持續性發展能力為目標,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這一屬性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核心要求,也與當前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相一致。
(二)綠色金融的功能
綠色金融作為金融市場發展的新業態,通過資源配置功能、風險管理功能、激勵創新功能與國際合作功能等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資金動力,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1)資源配置功能。
綠色金融的資源配置功能是指通過投融資服務為實體經濟綠色發展提供金融資源支撐,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與經濟資源從高污染、高耗能產業流向節能減排、技術先進、資源利用率高的行業和部門,從而促進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的共同實現。一方面在資源配置過程中,諸如綠色基金、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綠色金融工具通過引導資本向生態綠色產業集聚,實現資源向市場需求大、環境效益強的領域流動。另一方面綠色金融強調對綠色產業的支持,通過實施差異化信貸準入政策、安排綠色貸款專項規模及制定綠色貸款年度投放計劃等方式,引導綠色金融資源流向綠色產業。綠色金融的資源配置功能是實現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創新的重要工具,為經濟高質量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
(2)激勵創新功能。綠色金融的激勵創新功能體現在金融工具與產品的創新和對金融體系制度與市場機制的創新兩個維度。在綠色金融的激勵下,金融結構不斷推出新的金融工具和產品。目前綠色金融創新型產品主要有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指數和相關產品、綠色發展基金、綠色保險及碳金融等。新型金融工具和產品在豐富金融市場的同時也為綠色金融的投融資提供了更多選擇與可能性。此外,綠色金融有效推動了綠色金融體制制度和市場積極的創新。近年來,我國在綠色金融標準建設方面不斷創新,形成了《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和《環境權益融資工具》兩項行業標準,并圍繞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環境信息披露、激勵約束機制、產品和市場體系以及國際合作能形成了綠色金融的全國性標準內容。此外,在市場機制層面,形成了關于完善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綠色證券化等非信貸類金融產品的法律法規制度和市場體系,并探索形成了差異化授信機制。
(3)風險管理功能。綠色金融產品在設計中融合環境和社會治理指標體系,用以衡量投資項目的環境影響,并對投資項目潛在的環境風險加以識別、評估與管理,從而有效降低投資項目的環境風險,確保綠色金融產品投資的項目具備可持續性。比如,金融機構在為綠色項目投資或貸款時,會審慎綜合評估綠色項目潛在的環境影響、社會影響以及經濟效益,確保投資資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此外,綠色金融在發展的過程中,金融機構自身不斷積極探索應對綠色金融倒逼產業轉型可能帶來的信貸風險、市場風險與環境風險等。
(4)國際合作功能。當前全球經濟迫切需要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國際間關于綠色金融助推全球經濟轉型的重要意義達成共識,因而在構建全球化綠色金融體系、全球碳中和目標實現路徑、國際間技術轉移與知識共享以及全球化金融體系改革和創新層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促進了跨國界的綠色金融合作。當前,在綠色金融體系層面,已形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格拉斯哥”體系、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和世界銀行體系等,這些國際體系既是綠色金融國際功能的充分體現,也為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提供了國際化的標準和框架。
四、綠色金融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互動機理
當前我國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轉向內涵型經濟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全面貫徹新發展理論,落實綠色、創新、協調、共享與開放。綠色金融的資源配置功能、激勵創新功能、風險管理功能與國際合作功能通過其節能減排效應、產業結構優化效應和經濟增長效應,有效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體互動機理路徑如圖3所示。
(一)綠色金融的節能減排效應
綠色金融的節能減排效應主要體現節能與減排兩個層面。綠色金融一方面通過支持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和綠色服務六大類產業以及節能技術的研發、推廣與運用等措施,顯著推動節能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通過綠色金融政策驅動重污染企業控制或縮小生產規模以落實減排要求。
(1)綠色金融為“六大類”產業提供資金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經濟綠色轉型,經濟綠色轉型呼喚清潔能源項目的大力發展。綠色金融通過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等融資工具,為綠色項目、綠色企業提供較低的融資資金,有效減少企業融資成本,推動“六大類”產業發展,提高環境規制強度。具體而言,比如綠色債券與綠色信貸等綠色金融工具能夠通過綠色信貸政策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的投資約束,激勵企業向環保型轉型與技術創新,從而實現企業節能減排目標。
(2)綠色金融促進節能技術的推廣應用。當前高污染企業治理污染的路徑可以分為前端節能與后端減排。前端節能側重引導企業開展節能技術創新降低排放。即通過節能技術的研發、推廣與運用降低企業生產過程中前端污染的產生量。綠色金融通過綠色信貸政策為企業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發、示范、應用和推廣提供資金保障和政策優惠。綠色經濟發展的核心之一是形成強化節能減排技術支撐和服務體系,構建該體系需要從節能減排關鍵技術的研發為切入點,推進節能減排技術系統的集成應用,并建立和完善節能減排技術評估體系,著力培養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節能減排技術基地和科技型企業,在這一過程中,需要較為充足的金融資金支持和較為完善的金融政策保障,綠色金融的信貸政策使之成為可能。當前綠色金融業務不斷創新,初步形成了支持節能減排重點工程的多元化融資支持政策。比如鼓勵金融結構通過綠色信貸擔保機制將節能減排項目收益權作為抵押開展綠色信貸融資。此外,鼓勵社會資本設立節能環保產業投資基地,支持相關節能減排項目通過資本市場融資。
(3)綠色金融政策沖擊重污染企業生產規模。在相關綠色金融政策實施中,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重污染企業面臨巨大的環境規制壓力,尤其是綠色金融政策實施部門會嚴格審核企業融資條件,導致不符合條件的重污染企業面臨較高的融資成本和規制成本,企業不得已在遵循規模效應的前提下采取調整生產規模的方式來減少生產能耗,實現污染減排。
(二)綠色金融的產業結構優化效應
綠色金融強調將節能環保理念充分融入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發展,從而加速產業結構優化和綠色轉型,以達到降低能源消耗與改善環境質量。
(1)倒逼“三高”企業的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高耗能、高污染、產能過剩的企業具有典型的負外部性,且治理污染的成本較高,導致企業部門普遍存在環境治理投資不足,不利于綠色經濟轉型。尤其是傳統“三高”企業倘若降低污染排放采取末端減排,即通過專業化污染處理設施設備對污染物進行進化處理,以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污標準,則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勢必擠占企業生產性資本。加之綠色金融政策的實施,會加重企業環境污染成本。來自企業末端治污與政策層面的雙重壓力,倒逼企業必須堅持技術創新、綠色創新與效率提升,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實施綠色經濟增長。
(2)促進綠色科技與新興產業的發展。綠色金融強調將金融資源聚焦于新產業、新模式、新功能,實現全社會的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綠色發展。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是基于綠色項目、綠色企業、綠色產業的金融服務需求特點和應用場景而產生,重點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綠色交通等領域。當前綠色金融市場初步形成的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體系,為科技型綠色項目、綠色企業與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投融資保障,從而加速了綠色產業鏈的快速發展,為構建高效生態的綠色產業集群創造有力條件。
(三)綠色金融的經濟增長效應
綠色金融的經濟效益可以從微觀與宏觀兩個層面來理解,宏觀層面在于能夠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和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而微觀層能夠提高諸如金融機構和企業的運行效率,并且綠色金融能夠極大地提升經濟韌性。
(1)綠色金融通過科技創新與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增長。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優化是驅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當前經濟增長呼喚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形成,而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標志,這就要求要加快科技創新與產業結構升級,通過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助力新質生產力形成。綠色金融具備的激勵創新功能與產業結構優化效應將助力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度,促進經濟向好向穩增長。
(2)綠色金融通過資源配置與風險管理功能提升經濟韌性。經濟韌性可以理解為一個經濟體受到外來經濟沖擊時的抵御能力。抵御外來沖擊能力越強,意味著經濟韌性系數越高。經濟和金融之間天然的緊密聯系使綠色金融成為影響經濟韌性的最重要因素。綠色金融的資源配置功能可以引領優質金融資源流向節能、綠色產業,限制污染企業融資,引導宏觀經濟的企業部門履行環保責任與義務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企業部門應對外來經濟沖擊的能力,助力宏觀經濟的長期增長。此外,綠色金融能夠通過對消費結構的影響,引導消費群體轉變消費理念,推動綠色消費。加之中國作為一個內需體量巨大的經濟體,消費結構的綠色轉型將為經濟增長注入綠色新動能,增加中國宏觀經濟的韌性。而且,綠色金融的風險管理功能通過對投融資項目的環境風險進行識別、評估、監測與預警,能夠較好地構建投融資項目的風險防范和預警體系,從而真正將綠色金融資源集中到綠色產業,將綠色鍛造為經濟高質量的底色,增強宏觀經濟的韌性。
五、綠色金融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綠色金融通過節能減排效應、產業結構優化效應與經濟增長效應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不斷創新,綠色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綠色金融政策與標準不斷完善且與國際接軌,但當前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尚存一系列的問題,諸如綠色金融標準不統一、綠色項目的指引與識別不專業、綠色金融產品與市場需求不對等以及環境信息披露不充分與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制約綠色金融的發展,無法發揮綠色金融賦能經濟高質量的助推作用。因此,在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的迫切需要下,基于綠色金融的功能和效應,加快發展綠色金融,構建市場機制與政府導向相結合的綠色金融發展路徑,要堅持加大綠色金融的產品與服務創新、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構建環境信息披露共享平臺、培養專業化綠色金融人才隊伍及建立健全綠色金融制度體系。
(一)加大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的創新
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是推動綠色項目落實、綠色企業發展的載體與工具。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的供給要結合市場需求特點,加大對綠色項目、綠色企業投融資需求特點的調研和評判,借鑒國內外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發展經驗,不斷創新符合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要求的產品與服務,形成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綠色信貸、碳金融、生態補償抵質押融資等多元化產品服務體系,加快綠色金融衍生品(碳期權、碳期貨、碳遠期)市場的發展。積極引導金融機構與非金融機構參與綠色金融產品的供給,形成綠色金融信貸銀行、綠色債券機構、綠色保險機構、碳金融交易資本市場等多層次、專業化、協同化的綠色金融供給體系,為綠色項目、綠色企業投融資提供資金保障與風險管理。此外,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也要不斷拓寬供給市場,不局限于宏觀企業部門,通過提供更具創新、更加專業、更有特色的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加大綠色金融對消費市場、鄉村發展、城鎮化建設的支持力度,促進綠色消費、綠色鄉村、綠色城鎮化發展。
(二)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與相關法律法規
綠色金融政策是確保綠色金融穩步推進、有序開展的前置條件。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關于貫徹信貸政策與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這是最早的將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的文件,歷經近30年的政策發展與優化,當前我國綠色金融政策已進入相對成熟發展階段,形成了諸如《綠色信貸指引》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2015)、《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2016)、《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2016)、《綠色金融產業指導目錄(2019版)》等體系化政策文件,并形成了以廣東、江西、浙江、貴州、新疆五省為試點的第一批綠色金融試點省份。政策文件以行政性文件為主,法律性文件不足,導致綠色金融政策在落實執行過程中,仍然發現存在“漂綠”“假綠”現象。基于此應加大與國際接軌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的構建,并逐步形成綠色金融體系化的法律法規。通過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明確界定綠色項目的分類標準、評價體系與統計體系。通過綠色金融法律法規,明確綠色項目、綠色企業的權利、義務與責任,引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嚴格落實綠色金融業務的實施規范。
(三)構建環境信息披露共享平臺
構建統一的環境信息披露標準能夠有效增加市場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對稱風險。政府部門、金融機構以及第三方評估機構可形成環境信息披露合作方,由政府部門制定規范化、具體化的披露要求和披露準則,金融機構與第三方機構積極參與的環境信息披露機制和信息共享平臺。信息披露要求和披露準則要明確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碳金融等綠色金融工具的產品與服務信息、環境風險管理信息等具體細則內容。金融機構與第三方機構在環境信息披露程序中要加強對企業環境信息的審慎評估,尤其要將環境信息納入信貸審批的流程,確保資金流向符合綠色金融政策要求的領域。信息共享平臺要對政府部門、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第三方機構及企業部門開放,確保信息的可獲得性,提高綠色金融業務的辦理效率。同時,積極借鑒國際環境信息披露標準,推動我國環境信息披露標準的完善與實施。
(四)加大財政扶持力度
加快綠色金融發展,需要政府財政政策的大力扶持。包括通過專項財政政策資金增加綠色金融基礎設施的投入,支持建設綠色金融信息化平臺。設計專項補貼資金以財政貼息、稅收優惠或費用減免的形式鼓勵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第三方機構參與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的研發與創新,推動綠色金融市場的繁榮發展。針對當前金融機構在綠色金融領域潛在的風險問題,政府可以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對金融機構投資的綠色項目產生的損失給予一定的補償,增強金融機構參與綠色金融領域的積極性。
(五)建立健全綠色金融監管制度
綠色金融監管制度是督促、協助與管理綠色金融政策能夠落到實效的試金石。建立健全綠色金融監管制度,形成監督部門之間的通力合作局面,是有效促進綠色金融發展的必要條件。要構建政府、監管機構、行業協會、金融機構和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多層次監管體系,從而明確監管目標、界定監管職責并強化監管措施。可通過構建系統化的綠色金融監管指標體系,明確綠色金融各方主體的限制性行為和約束性條件,如制定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碳金融等綠色金融產品的認定標準、風險評估標準、信息披露標準。加大監管力度,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手段,提高綠色金融監管的效率和準確性。
參考文獻
[1]詹姝珂,王仁曾,劉耀彬.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協同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基于異質性環境規制視角[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3,33(11):152-162.
[2]張迎春,劉宛直.綠色金融對產業結構優化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青海金融,2023(6):45-50.
[3]位華,李依禾.綠色金融視角下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關系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23(3):131-140.
[4]曾玲玲,葉甜甜.綠色金融能否提高綠色全要素生產率?[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1):69-79.
[5]李素峰,楊蕾,馮鴻雁.綠色金融、環境規制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對比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24(3):3-15.
[6]文書洋,張琳,劉錫良.我們為什么需要綠色金融?——從全球經驗事實到基于經濟增長框架的理論解釋[J].金融研究,2021(12):20-37.
[7]王勃.綠色金融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內在邏輯與實踐路徑[J].貴州社會科學,2024(8):134-140.
[8]王遙.綠色金融為新質生產力加速賦能[J].經濟,2024(4):24-26.
[9]邢大偉,邱恩.綠色金融、能源結構調整與碳排放強度研究——兼論產業結構優化的調節效應[J].改革與開放,2022(12):1-11,18.
[10]王冬梅,王學淵,趙連閣.綠色金融助推重污染企業減排效應研究[J].經濟經緯,2024,41(4):137-148.
[11]劉婧怡,袁懷宇.綠色債券發行對制造業企業價值的影響研究[J].中國證券期貨,2024(6):85-89.
[12]周春喜,陶鶯,王威.綠色金融能否提升城市經濟韌性?[J].財經論叢,2024(7):70-80.
[13]李玉梅,陳洋毅,劉璐,等.綠色金融與區域經濟韌性影響機理及空間關聯性研究——基于空間杜賓模型的實證分析[J].林業經濟,2023,45(9):39-58.
[14]姚登寶,王曉曼,姚玉悅.綠色金融發展對中國宏觀經濟韌性的影響研究[J].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023,35(1):13-26.
[15]侯曉輝,王博.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綠色金融發展問題研究[J].求是學刊,2020,47(5):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