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文學作品賞析教學在韓國語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當前中國的韓國語教學面臨諸多挑戰。文章分析了韓國文學作品賞析教學的現狀,探討了與任務型教學方式結合的教學設計,以《素食者》為例,提出具體的實踐策略,旨在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等綜合素質。
文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可以幫助人們理解語言的美,感知感情,也可以像一面鏡子反映社會生活。文學欣賞可以提高人的審美情趣,陶冶人的心靈。韓國文學作品既是文化輸出的載體,又是韓國語教育的重要資源。對于韓國語學習者來說,學習韓國文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豐富詞匯,加深對語法的理解,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在韓國文學作品鑒賞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任務型的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技術,使作品形象生動,加深學生對韓國文化的了解,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韓國文學作品概述
韓國文學作品跨越多個時期,題材豐富多樣,展現了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卓越的藝術價值。從上古時期的《龜旨歌》《公無渡河歌》和檀君神話,到朝鮮時期的《洪吉童傳》《春香傳》《燕行日記》《興夫傳》《沈清傳》,再到近現代文學,如20世紀初李光洙的《無情》、河瑾燦的《受難二代》、崔仁勛的《廣場》、黃晳瑛的《客地》、金愛爛的《你的夏天還好嗎?》,以及現代作家韓江的《素食者》,韓國文學涵蓋了從神話到現代小說的各個領域。
在詩歌領域,從三國統一新羅時期的崔致遠漢詩、高麗時期的李奎報漢詩,到新體詩《海上致少年》,再到20世紀金素月的《金達萊花》、玄鎮健的《好運的一天》、韓龍云的《情人的沉默》,以及20世紀30年代鄭芝溶的《鄉愁》、金裕貞的《東柏花》、姜敬愛的《人間問題》,20世紀40年代尹東柱的《序詩》、樸斗鎮的《墓地頌》和金東里的《穴居部族》等作品,展現了詩歌的多樣性和時代特色。
除了詩歌和小說,韓國文學還涵蓋了散文、歷史傳記與紀實文學、民間傳說與神話、戲劇與劇本、兒童文學、游記與旅行文學等多種文學題材。這些作品不僅反映了韓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變遷,還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和內容,展現了韓國文學的豐富性和創新性,為讀者提供了從傳統到現代、從現實到幻想的多元閱讀體驗。
韓國文學作品賞析教學的現狀
當前,韓國文學作品賞析課程的教學現狀面臨一系列挑戰與問題。在不同大學中,該課程的開設時間和對學生水平的要求存在差異。許多大學將此課程安排在本科三年級,而部分大學則在四年級開設。學生通常需要具備一定的韓國語基礎,能夠閱讀和理解韓國文學原著,并對韓國文學有一定的了解,能夠分析作品的藝術特色和文化背景。
第一,教材適用性不強。當前選用的教材內容偏向于高級漢語學習者,與學生的實際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導致部分學生難以理解韓國文學作品原文,進而影響了文學鑒賞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目前中國出版的韓國文學選讀教材僅12本,且缺乏對近20年作品的梳理。盡管韓國文學賞析課程被設為專業選修課,旨在培養學生對韓國文化的認知與欣賞能力,但一些學生僅是為了加學分,缺乏真正興趣,課程效果不佳。
第二,教學模式傳統和單一。在授課過程中,部分教師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他們多側重于知識點的灌輸,未能充分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分析作品的深層含義。這不僅限制了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提高,也難以激發他們對韓國文化的興趣。此外,教學內容脫離現實。授課時,部分教師采用大量內容講授,偶爾輔以翻譯,缺乏針對中國學生特點的個性化教學策略。
第三,文學部分考級成績不佳。韓國語專業八級考試(TKM8)是中國針對朝鮮語(韓國語)專業學生的專業水平測試,用于評估學生是否達到專業教學大綱的各項要求。考試內容分為聽力理解、詞匯語法、閱讀理解、人文知識、翻譯和寫作六個部分,其中人文知識部分包括語言學、文學和文化等內容。文學相關內容主要集中在人文知識部分,但具體占比未明確說明。根據姜銀國在2015年的研究,文學部分的不合格率高達71.69%,這反映出文學部分對一些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可能是考試中的薄弱環節。
韓國文學作品賞析與任務型教學方式結合的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任務,幫助學生熟悉即將學習的文學作品。首先,教師可以根據選定的作品制作一系列線上慕課,每節課程聚焦某一時期的文學代表作,以7~8分鐘的形式呈現。慕課內容主要圍繞作家介紹、人物分析、原文摘錄、參考譯文、文學流派等展開。這些慕課作為課前準備材料,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例如,對于初級水平的學生,可以選擇如《龜旨歌》《公無渡河歌》等古老且歌詞簡潔明快的詩歌作為教學素材,任務可以設計為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這些詩歌,熟悉其韻律和內容。
課堂活動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設計多樣化的任務,引導學生深入賞析韓國文學作品。例如,角色扮演是一種極具趣味性和互動性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策劃一次古典名著短劇表演活動,讓學生了解《春香傳》《興夫傳》《沈清傳》的人物情感與故事情節。然后,教師設計任務,引導學生將這些經典作品改編為生動有趣的短劇。學生在創作與排練的過程中,不僅加深對原著的理解,還能激發創造力與想象力。表演當天,教師可以讓學生身著韓國傳統服飾,將《春香傳》的堅貞愛情、《興夫傳》的道德寓言和《沈清傳》的感人孝行,一一呈現在舞臺上。
課后拓展
課后,教師可以布置一些拓展任務,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內容,并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項“看圖說話和寫作”任務,利用AI技術改編文學作品《受難二代》,展示一幅描繪作品故事的繪畫作品。學生需要仔細觀察畫面中的細節,如人物的服飾、表情、動作等,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描述畫面中的情況或編寫一個與之相關的故事。通過這一任務,學生不僅能直觀地理解文學作品中的場景和人物,還能在實踐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創造性思維。
《素食者》的教學設計案例
課前準備
第一,選定文學作品。教師選定韓江的《素食者》,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3~4人。每組選擇《素食者》的不同章節或主題進行深入研究。例如,一組可以研究英惠的心理變化,另一組可以探討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還有一組可以分析作品中的文化符號。
第二,背景調查和課前預習。各小組查閱資料,了解作品所處的歷史時期的社會背景、政治環境、文化特點等,并整理成資料在組內分享。例如,可以探討韓國社會在快速現代化過程中面臨的性別不平等、家庭關系疏離等問題。各小組需要在課前準備一份簡短的背景調研報告,并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學生需要仔細閱讀分配的《素食者》章節,標記出不理解的詞匯和句子,并準備一些問題以供課堂討論。此外,各小組還需要準備一份關于所研究章節的人物、情節和主題思想的初步分析報告。
課堂活動
課堂上,各小組圍繞分配的章節進行深入討論,分享各自的觀點和分析結果。例如,研究英惠心理變化的小組,可以討論她的行為如何象征著對傳統性別角色的反抗,以及這種反抗在當代社會的意義。教師在課堂上巡視,適當提供指導和幫助,確保討論順利進行。各小組通過PPT、演講等形式在全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包括作品背景、分析過程和結論等。例如,小組可以展示英惠在家庭和社會壓力下的心理變化,并分析這種變化如何反映韓國社會的性別問題。其他小組成員可以提問、補充和評價,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
課后拓展
第一,探討社會現實問題。教師布置任務,要求學生在課后撰寫一篇短文,從不同角度分析作品中的社會問題,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感受。這種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還能增強他們對社會現象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分析《素食者》中的文化符號和象征意義,如植物意象、肉食的象征等。學生需要撰寫一份分析報告,探討這些符號和象征如何反映韓國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內涵,增強對韓國文化的認同感和理解力。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觀看《素食者》改編的影視劇片段,并撰寫一篇對比分析報告,探討影視劇與原著文學作品之間的異同。學生需要分析影視改編如何影響作品的主題表達和人物塑造,增強對文學與影視藝術之間關系的認識。通過上述任務型教學法的設計,學生不僅能深入理解《素食者》這部作品,還能在實踐中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這種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第二,進行課后評估。為了掌握學生在《素食者》賞析課中的學習情況,課后評估可以從以下維度進行設計:對各小組的PPT展示和演講進行評估,重點關注內容的準確性、邏輯性和小組成員的參與度;通過學生撰寫的短文和分析報告,評估他們對作品中社會問題、文化符號和象征意義的理解與分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邏輯性;評估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的參與度和表現,包括發言的積極性和觀點的建設性。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估與反思,通過撰寫學習心得或反思報告,增強對學習過程的認識和總結能力。
韓國文學作品賞析課程采用任務型教學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以多樣化的任務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文學欣賞能力、批判思維能力、語言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精神。但仍有改善的空間。未來的研究方向是:在教材中加入近20多年來韓國文學作品的選輯,使之能夠反映當代文學的發展情況;利用現代科技如人工智能、多媒體、虛擬現實技術再現作品,增強沉浸感;健全評價機制,及時聽取學生、教師的反饋意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韓國文學欣賞課需要不斷探索創新的教學方式,優化教學效果,保證課程的趣味性與吸引力,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體驗,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培養出具有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現代化人才。
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趙丹,吉林永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韓比較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