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構建“職業能力導向—人文素養浸潤—技術賦能創新”三位一體的立體化教學改革路徑,通過建立“能力素養雙驅”目標體系、實施多元融合教學策略、開發動態開放資源體系及完善質量保障機制等,推動經典文學作品賞析教學從“靜態知識”傳授向“動態能力”培養轉化,實現文學教育與職業培養的深度耦合,為高職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奠定人文基礎。
經典文學作品賞析是高職教育中漢語言文學課程的重點內容,因高職教育對“職業性”的片面理解,陷入課時壓縮、內容僵化、與專業培養脫節的困境。傳統教學模式側重知識灌輸,忽視情感共鳴與職業能力轉化,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此背景下,探索既堅守文學教育本質,又彰顯職業導向的創新路徑,成為高職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高職教育語境下經典文學作品賞析的特殊定位
高職教育以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核心目標,其漢語言文學課程既承擔著人文素養培育的基礎功能,又需與職業能力培養形成有機銜接。經典文學作品賞析作為課程的核心模塊,本質上是通過對古今中外文學經典的解讀,引導學生建構審美體驗、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培育人文精神。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經典文學作品賞析教學更強調“實用性”與“職業導向”,需在文學審美與職業素養之間找到平衡點。例如,針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賞析《紅樓夢》中人物對話時,可側重語言溝通技巧的提煉;針對文秘專業學生,則可結合《論語》中的交際智慧講解職場溝通策略。
高職經典文學作品賞析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
教學目標上工具理性遮蔽價值理性
高職經典文學作品賞析傳統教學多聚焦于文本解讀的知識傳授,如作者生平、創作背景、藝術手法等,忽視了經典文學在情感共鳴、價值塑造、批判性思維培養等方面的深層功能。例如,講解魯迅《祝福》時,部分教師側重分析人物形象與社會背景,卻較少引導學生思考現代職場中的性別平等與人文關懷問題,導致文學賞析淪為“知識點堆砌”,難以提升高職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價值認同。
教學方法上單向灌輸抑制主體參與
傳統課堂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缺乏互動與實踐環節。傳統的“作者—文本—主題”三段式解析,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面對基礎一般的學生,其信息獲取渠道多元,對短視頻、互動游戲等沉浸式學習方式更具適應性,而傳統課堂的“黑板+PPT”模式顯得單調低效。
學生基礎與教學內容的適配度不足
一些高職學生文學基礎薄弱、文本解讀能力欠缺。部分學生對經典文學存在畏難情緒,認為《詩經》《楚辭》等古代作品“晦澀難懂”,對西方經典如《哈姆雷特》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教學模式忽視學生的認知差異,教師采用統一的講解難度與進度,導致“基礎好的學生覺得淺,基礎弱的學生跟不上”。例如,在講解《論語》時,有教師直接引入朱熹注本進行義理分析,忽視了學生對文言詞匯的掌握程度,造成理解障礙。
高職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經典文學作品賞析教學改革的路徑?
構建“能力素養雙驅”的教育目標體系?
1.建立職業導向的分層目標架構?
在高職經典文學作品賞析教學中,教師應突破傳統“知識傳授—文本解讀”的二元目標,建立“基礎能力—職業素養—發展潛能”三級目標體系。在基礎能力層面,聚焦語言解碼、審美感知、批判性思維等核心素養,形成貫穿全專業的共性目標;在職業素養層面,依據專業群特征提煉差異化能力指標,如針對財經商貿專業群側重溝通談判、方案策劃等語言應用能力,針對文化創意專業群強化意象轉化、審美表達等創意能力,構建“專業能力矩陣”;在發展潛能層面,挖掘經典文本中蘊含的終身學習能力、抗挫折能力、文化認同等隱性素養,形成“職業素養發展圖譜”。通過目標分層,確保經典文學賞析教學既保持文學教育的本質屬性,又具備鮮明的職業指向性。?
2.拓寬經典文本的現代性闡釋維度?
教師應建立“文本細讀—現實觀照—價值重構”的三維闡釋模型。在文本細讀層面,突破傳統注疏范式,引入接受美學、跨文化闡釋等理論,關注經典在當代語境中的意義增殖;在現實觀照層面,聚焦職場倫理、團隊協作、創新思維等職業領域核心問題,建立“經典母題—現實問題”對應關系庫,如將《論語》“君子和而不同”與現代團隊沖突管理、《史記·貨殖列傳》商業智慧與市場營銷策略等建立闡釋關聯;在價值重構層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對經典文本進行創造性轉化,如從《莊子》“庖丁解牛”提煉工匠精神的哲學基礎,從《紅樓夢》人際網絡解析現代職場溝通范式,形成具有時代性的闡釋話語體系。
構建多元融合的立體化教學策略
1.任務導向的項目化教學模式?
教師可以構建“職業情境—能力模塊—項目任務”的轉化機制,將經典文本解析轉化為可操作的職業能力訓練項目。在項目設計上,遵循真實性、開放性、遞進性原則:真實性體現在對接真實職業場景,如文秘專業以“經典文獻中的商務溝通”為項目主題,整合《左傳》《曾國藩家書》等文本中的談判、書信寫作要素;開放性體現在設置多元解決方案,如針對《三國演義》“草船借箭”設計多版本項目策劃案,鼓勵學生提出創新性策略;遞進性體現在構建“單文本微型項目—跨文本綜合項目—專業融合創新項目”的層級體系,逐步提升能力復雜度。在實施過程中,引入“雙環反饋”機制,通過課堂形成性評價與企業實踐反饋,動態調整項目目標與實施路徑,實現“知識建構—能力轉化—實踐驗證”的閉環提升。?
2.技術賦能的沉浸式體驗教學?
校方可依托數字技術重構文學體驗場景,構建“多模態呈現—交互式學習—具身化認知”的教學生態。在內容呈現上,運用人工智能文本分析技術提取經典文本的意象圖譜,結合可視化工具生成動態審美圖譜;開發虛擬現實場景實現“場景漫游—文本對照—情感共鳴”的立體化體驗。在交互設計上,構建智能教學平臺,設置角色扮演、決策模擬、創意寫作等交互模塊,如在《雷雨》教學中設計“角色命運抉擇”互動程序,引導學生在虛擬情境中理解人物心理邏輯;開發經典文學App,嵌入語音朗誦、增強現實書簽、知識闖關等功能,滿足學生碎片化學習需求。在認知建構上,借助腦電監測、眼動追蹤等技術,分析學生的審美體驗過程,針對性優化教學策略,實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建構”的認知轉型。
跨界融合的立體化教學策略?
校方可打破學科壁壘,構建“文學內核—專業接口—跨界應用”的融合機制。在學科交叉層面,建立“經典文學+X”課程群,如文學與管理、文學與設計、文學與信息技術等,開發跨學科專題模塊,如從《孫子兵法》解析戰略管理思維,從《牡丹亭》提取傳統美學元素應用于現代設計;在專業對接層面,針對不同專業構建“文本—能力”轉化模型,如護理專業聚焦《大醫精誠》中的職業倫理,旅游專業側重《徐霞客游記》的景觀敘事策略,形成專業定制化教學方案;在社會服務層面,搭建“校園—企業—社區”實踐平臺,組織學生參與企業文化經典解讀、社區文學公益課堂等活動,推動經典文學從“課堂賞析”到“社會應用”的價值轉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實踐能力。?
構建動態開放的立體化資源體系?
1.開發職業導向的模塊化教學內容?
校方可突破傳統文學史編排模式,構建“能力模塊—文本集群—教學案例”的內容體系。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將教學內容重組為語言溝通、審美創意、文化素養、批判性思維四大模塊,每個模塊下建立經典文本集群,如語言溝通模塊收錄《燭之武退秦師》《觸龍說趙太后》等說服藝術文本,配套職場溝通案例庫;審美創意模塊整合《詩經》《聊齋志異》等意象豐富文本,建立創意設計元素庫。在教材開發中,采用“活頁式+工作手冊式”體例,嵌入職業能力訓練工單、企業真實項目案例、行業標準規范等要素,形成可動態更新的立體化教材體系,滿足不同專業的差異化需求。?
2.建設線上線下融合的學習生態?
校方可打造“云端資源庫+智慧課堂+實踐基地”的三維學習空間。云端資源庫建設注重“顆粒化”與“系統化”結合,開發微課程聚焦核心知識點,建設經典文學數據庫實現跨文本檢索與比較分析,搭建虛擬教研室促進教師跨校資源共享;智慧課堂引入人工智能教學助手,實現學情智能診斷、個性化學習推薦、實時互動反饋,構建“教—學—評”一體化平臺;實踐基地建設強化“校—企—社”協同,與文化企業、博物館、劇院等共建實訓基地,開發“經典文學創意工作坊”“非遺文化傳承項目”等實踐課程,形成“理論學習—虛擬訓練—真實實踐”的遞進式學習路徑,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與創新素養。?
提升教師“雙師型”素養
校方可定期組織教師參加行業展會(如文創產業博覽會)、企業實踐(如在文化傳播公司掛職),要求教師每五年累計不少于6個月的行業實踐經歷。邀請職業教育專家開展“經典文學與職業能力對接”專題培訓,提升教師挖掘文本職業元素的能力。組建跨專業教學團隊,鼓勵漢語言文學教師與專業教師合作開發課程模塊。例如,與市場營銷專業教師共同設計“經典文學中的消費心理”專題,分析《紅樓夢》中人物消費行為對現代營銷的啟示,形成“學科交叉—知識整合—能力轉化”的協同創新模式。
構建多元能力評估模型
校方可將課堂任務完成度(如案例分析報告、情景模擬表現)、實踐項目成果(如文創設計方案、導游詞創作)、學習反思日志等納入教學評價體系,占比不低于60%。例如,賞析《邊城》時,要求學生為茶峒古鎮設計“文旅融合推廣方案”,從文學意象提取、營銷策略、語言表達等多維度評分。
打破傳統試卷考核模式,針對不同專業設計能力考核項目。例如,針對學前教育專業,組織“幼兒經典文學故事教學試講”,考核故事改編能力與課堂互動技巧。文秘專業布置“經典文獻中的公文寫作”任務,要求從《尚書》等典籍中提煉公文格式與語言規范,形成研究報告。
文章通過理念、方法、資源與機制的系統性創新,構建了高職經典文學作品賞析的立體化教學改革路徑,破解了“職業性”與“人文性”的二元對立,實現了經典文學價值向職業能力的轉化。實踐表明,教學改革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職業素養及社會適應力,為高職人文課程改革提供了可復制的范式。未來需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動態對接新興職業需求,推動經典文學教育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中發揮更深遠的文化浸潤與精神賦能作用。
作者單位:四川文軒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