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深度融合,中職語文議論文寫作教學亟待創新。針對當前中職學生思辨能力不足、教學模式趨同、教學資源匱乏等問題,文章提出“精問·接力·反芻”的“人機協同”的議論文寫作實踐框架,旨在通過AI技術與寫作教學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與表達能力,為中職語文議論文教學提供可推廣的創新路徑。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為AI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持。已有研究表明,AI技術在寫作輔助、個性化學習等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例如,部分學校通過“AI+語文”的方式,實現智能對比、智能批改,提升了議論文教學的效率和趣味。但現有研究多聚焦于技術層面的工具開發,研究AI如何與議論文寫作教學深度融合的文章較少。尤其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如何通過人機協同機制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仍缺乏系統性的實踐探索。文章引入“精問·接力·反芻”機制,旨在填補這一方面的空白,為中職語文議論文寫作教學提供創新實踐路徑。
應用“人機協同”教學模式的現實意義
直面現狀:中職語文教學中議論文寫作的三重尷尬
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AI時代的中職語文教學正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作為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載體,議論文寫作教學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教學實踐中,中職語文議論文寫作教學仍存在諸多困境。第一,思辨能力不足:論證淺表化。部分中職學生在批判性和辯證性思維方面存在明顯不足,他們難以從多角度審視問題,不利于邏輯推理和論證能力的培養。第二,教學模式趨同:寫作機械化。在中職語文寫作教學中,部分教師通常采用趨同的教學方式,降低了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學生在機械重復寫作中容易陷入套路化的寫作模板,缺乏創新和個性的表達。第三,教學資源匱乏:方法單一化。部分中職學校的作文教學資源有限,教學方法陳舊,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特別是在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方面,缺乏有效的教學策略和工具。
探尋價值:基于“人機協同”的教學實踐再思考
第一,思維:從“線性表達”到“深度加工”。教師借鑒“反芻”思維模式,引導學生在關鍵節點反復優化,形成系統寫作認知。第二,轉型:從“傳統教學”到“人機協同”。人機協同的教學課堂實現了傳統寫作教學形式的根本轉變,既突破傳統“填鴨式”教學的機械灌輸,又規避“放養式”教學導致的寫作失范。在確保議論文寫作規范性的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創造性,形成新型智慧寫作教學范式。第三,評價:從“結果評價”到“過程優化”。教師運用AI技術,將寫作教學過程透明化,打破固有的評價維度,改變過度依賴主觀經驗的結果評價。同時,通過可視化的量規評價工具和雷達圖,構建過程評價體系。因此,教師立足真實學情,以人機協同重塑議論文寫作教學,實現思維可視化,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思辨性寫作能力。
應用“人機協同”教學模式的實踐操作
量規評價,定起點
由于議論寫作能力并非單一維度的高或低,而是多個維度構成的綜合表達能力。因此,需要引入量規評價工具,對“我的作文”與“AI的作文”進行多維的、綜合的、深度的評價。量規是一種真實性評價工具,它是對學生的練習測驗、成長記錄袋和考試表現進行評價或等級評定的一套標準。同時,它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輔助工具。參考高職考試作文評分標準,學生“自定義”了量規的五個維度,即“審題立意”“任務意識”“邏輯結構”“論證技巧”“辯證思維”(見圖1)。基于此,對“我的作文”與“AI的作文”展開量規測評,并生成雷達圖,借圖示直觀判斷自己與AI此刻的寫作水平(見圖2)。同時,記錄認知起點(見圖3),并將其放入學情檔案袋。
精問比拼,再實踐
量規測評暴露了AI寫作的局限性,即直接將作文題目輸入AI,只能生成“偽范文”。為將“偽范文”變成“真范文”,學生基于量規中的議論寫作五維標準,向AI發動“連環追問”。若追問后,AI并未向標準靠攏,則重新再問;若追問后,AI逐漸向標準靠攏,則記錄此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發動連環追問,引導AI生成“半成品”范文的同時,梳理出“最有用的問題”“最能開啟思路的問題”“能相互聯結的問題”“最讓我想要實踐的問題”等系列“精問”。
人機接力,強思辨
為了讓“半成品范文”成為“真范文”,課堂進入“人機接力賽”環節。當AI寫作進入瓶頸時,由學生接力,幫助AI攻堅克難;當學生寫作進入瓶頸時,再交棒AI,重啟追問拓展思路。例如,AI寫作—分論點“失敗是成功之母”片段:失敗,對于每一個中職生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正是這些失敗,塑造了我們的堅韌與毅力。我記得在參加學校上一屆組織的競賽時,我因操作失誤而痛失冠軍。那一刻,我感到無比失落和沮喪。但正是這次失敗,讓我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我開始更加努力地學習,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最終在今年的比賽中獲得了優異的成績。這就是“失敗是成功之母”的最好詮釋。寫到此處,再讓AI闡述更具體的例子,已經鮮有效果,于是交由學生接棒。
學生接棒—分論點“失敗是成功之母”片段:失敗不可避免。然而,正是這些失敗,塑造了我們的堅韌與毅力。在工匠進校園活動中,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雕蘿卜花”競賽。因操作失誤而痛失冠軍,我感到無比失落和沮喪。但正是這次失敗,讓我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我開始更加努力地學習,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最終在今年的比賽中成功雕刻出了一朵栩栩如生的蘿卜花。我相信:這就是“失敗是成功之母”的最好詮釋。學生在百問AI不得其解的強大內驅力下,主動創設了一個生動而具體的情境事例,調整內容雖少,但已經突破思維瓶頸,向縱深拓展。
AI接棒—分論點“失敗是成功之母”片段:在工匠進校園活動中,我參與了“雕蘿卜花”趣味競賽。起初,我遭遇了接二連三的失敗,精心雕刻的蘿卜花每次都因細微的失誤而前功盡棄。然而,正是這些失敗的經歷,讓我逐漸摸索出雕刻的訣竅,從失敗中汲取教訓,不斷調整手法與力度。最終,我成功雕刻出了一朵栩栩如生的蘿卜花,由此體會到了“失敗是成功之母”的深刻內涵。
經過人機接力,將“半成品范文”修改成為“真范文”。同時,學生也從自己的認知起點開始,完整地走完了議論寫作的每一個步驟,深入思辨,拼上了最后一塊“認知拼圖”。
寫作指南,自己編
梳理“自定義”寫作路徑并加以系統整合,形成一個完全依靠學生個人實踐搭建而成的寫作框架。然而,僅憑一兩次與AI共同探索的寫作實踐,學生難以建構系統的寫作思維,因此必須加以推敲反思,復盤重構,再次實踐。借鑒食草動物的多次消化運動,學生秉持“反芻”思維,沿著寫作路徑循跡回溯至“審題立意”“任務意識”“邏輯結構”“論證技巧”“辯證思維”等各處思維節點,進行再消化、再吸收,直至形成系統而科學的個性化寫作框架。
“人機協同”教學模式應用的評價
建立人機優勢互補的協同寫作方式
通過AI與學生創作的動態交互,實現議論文寫作的深度優化。以量規評價為起點,在寫作過程中建立“AI寫作—學生接棒—AI接棒”的智能切換機制。當AI寫作陷入論證泛化時,學生主動接力,注入個性化經歷。當學生創作遭遇思維瓶頸時,則交還AI進行邏輯拓展。這種人機優勢互補的協作方式,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
搭建個性化的寫作教學模式
通過量規評價與雷達圖,記錄學生在寫作教學開始時的認知起點。這樣既能記錄學生初始表現較弱的維度,也能記錄初始表現較強的維度,幫助學生明確自身的強項與短板,并積累其在寫作過程中的階段性數據。通過檔案袋的記錄,教師可以清晰地了解學生的起點水平,對比分析學生的提升路徑,為后續教學設計提供精準依據。學生在完成初稿后,與AI生成文本進行多角度對比分析,進行針對性修改。同時,學生秉持“反芻”思維,通過與AI工具循環往復的“再寫作”“再消化”實現深度學習,形成個性化的寫作框架。
AI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中職語文議論文寫作教學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文章提出的“精問·接力·反芻”人機協同教學模式,通過量規評價、精問比拼、人機接力和反芻優化等環節,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寫作水平。該模式不僅突破了傳統議論文教學的局限,還借助AI技術實現了寫作過程的動態優化,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和科學性。實踐表明,人機協同能夠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促進深度思考,并幫助其構建個性化的寫作框架。未來,隨著AI技術的進一步成熟,人機協同教學模式有望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發揮更大作用,為寫作教學改革提供可借鑒的創新路徑。然而,如何平衡技術輔助與人文教育的本質,仍需要在后續研究中深入探索,以實現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作者單位:杭州市電子信息職業學校
作者簡介:樊潔茹,山西原平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中職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