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兒童”是一場永無止境的修行,它需要教育者的專業與溫度,更需要家長的信任與付出。當我們學會以平等的心態看見每一個孩子,相信他們都能更加從容勇敢地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引發孩子的思考
我們不能只看到孩子在我們面前展示出的行為,更重要的是應該通過這些行為引導孩子成長。比如孩子在搭積木的時候,我會主動走到他身邊問:“你搭的房子是用來做什么的?旁邊有沒有停車場?停車場里面有沒有保安?”孩子聽完頓時眼睛一亮,立刻開始動手完善他的作品。事實上,“看見”孩子的意義不僅是通過肉眼觀察孩子的行為,更重要的是激發他們內在的潛能,就像玩游戲時的這些提問,不僅能引發孩子的思考,也能將生活經驗遷移到學習當中。
把主動權交給孩子
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不能缺少來自老師們的鼓勵,但是要想真正扮演好支持者的角色,老師就要觀察到他們最細微的動作,探知到他們最迫切的需要。尤其是當孩子遇到突發狀況的時候,先讓孩子自己摸索,然后再靜下心來跟他們溝通。在摸索的過程中,孩子也許會犯錯,甚至面臨著一些“風險”,但是如果始終不能把主動權還給孩子,反而會阻礙他們的成長。
回應孩子的需求
有時候,孩子的一個動作,甚至是一個眼神,都能表露出內心的想法,我們要學會快速地捕捉他動作背后的情緒。比如當有的孩子沒有完成布置的任務或者是中午的飯菜不合胃口的時候,整個人都會變得情緒低落,那么我們要做的就是準確接收孩子傳遞出的信號,有效地回應孩子的需求,讓他能清楚地感知到自己的想法得到了我們的關注,而且我們能很好地幫到他。
平等地溝通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班的孩子們集體坐在教室里撕紙玩,但是每個人臉上都帶著些許茫然,顯然不明白為什么要這么做。于是我拿起一張撕好的長條紙跟孩子們說:“現在我們要開始做拉面了。能不能把你們手里的紙都撕成這樣的長條?我相信你們一定能!”孩子們聽完以后立馬來了興致,也變得更加投入了。所以我想,當我們給孩子安排任務的時候,不要以為他們什么都不懂,照我們說的做就行。如果我們能用和成年人一樣平等的態度告訴孩子們做事的目的、我們的期望、對他們的信任等,我想他們做事的結果可能會更好。
愛,從觀察細節開始
每天早上在迎接孩子們到來的時候,我都會留心觀察每一個孩子的情緒變化,比如有的孩子因為昨晚沒睡好而顯得有些疲憊,有的孩子因為即將見到好朋友而興奮不已……這個時候我們要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狀態,給予他們適時的關心和共情,相信這種發自內心的愛與信任能讓他們感覺到自己被重視、被“看見”,從而充滿自信、充滿安全感。
孫立華
武警青海總隊幼兒園保教干部,高級教師
從事幼教工作30余年。西寧市城西區學前教育優秀工作坊主持人
多篇教科研論文在核心期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