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公眾對健康的關注程度日益加深,傳統的“以治療為主”的健康觀念逐漸被“預防為主、全周期管理”的大健康理念所取代。大健康理念不僅重視個體的生理健康,還囊括了心理、環境、行為、社會等多個維度的健康要素。在這樣的背景下,公眾的食品營養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全民健康水平的關鍵因素?,F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了營養攝入不均衡、膳食結構失衡等問題,這些問題進而引發了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本文深入探討了大健康理念的核心要義,揭示了其與公眾食品營養之間的深刻聯系,并強調了營養在預防慢性疾病、延長健康壽命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章全面審視了我國公眾在膳食結構不均衡、慢性病與營養的關聯、營養知識的缺乏以及食品安全問題等方面面臨的主要挑戰,并從營養指導體系的構建、食品標簽管理、健康促進機制以及飲食行為的引導四個層面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研究顯示,推動食品營養問題的綜合治理,是實現全民健康和“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關鍵途徑,對于改善營養政策和公共健康干預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
1.大健康內涵及其與公眾營養的深層關聯
1.1 大健康內涵
“大健康”是一種依托生命全周期、全人群、全方位服務的健康觀,說明健康不僅僅是身體無疾病困擾,還涉及心理層面健康、社會適應良好與環境適配,其核心歸結為“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全程調度”,受此理念的引導,健康管理的重心往前挪動,著力從源頭預防疾病、延長健康歲月,達成醫療服務從“聚焦治病”到“聚焦健康”的轉變。大健康格外看重“健康中國戰略”背景里的全民健康促進,乃構建新時代健康體系的必要路徑。
1.2 大健康與公眾營養的深層關聯
營養作為維系人體正常生理進程、提升免疫水平和預防疾病的關鍵因子,在大健康體系當中占據關鍵地位。大健康理念突出“全生命周期、全人群、全方位”的健康保障模式,要求以生命源頭為起點,助力健康干預提前及常態化。在兒童階段,營養水平關乎生長發育的速度及質量,是形成良好健康底子的關鍵環節;步入成年階段,合理的膳食及營養均衡能切實降低慢性病發生概率;到了老年階段,科學的營養汲取能夠有效延緩機體的衰退步伐,還可提高生活的品質,延長健康壽命長度。大健康體系把營養當作保障全民健康的基石,強調利用健康飲食舉措構建恰當膳食結構,促成從“溫飽型”向“質量型”的營養過渡,食品營養的統籌管理與優化,成為落實“治未病”理念、達成全民健康使命的關鍵途徑。
2.大健康視域下公眾食品營養問題
2.1 膳食結構失衡問題突出
現今,我國居民的總體營養攝取水平已明顯提高,但膳食結構不合理現象依舊顯著,大眾大量攝入高脂、高糖、高鹽類食品,快餐、燒烤、甜品飲料等極受偏愛,易引起肥胖、心腦血管病、代謝綜合征等慢性病癥高發。谷類攝入占比出現下降,全谷物及粗糧的攝入量明顯短缺,而且蔬菜水果的消費總量同樣未達推薦標準。豆制品、乳制品等優質植物蛋白及鈣來源的攝入占比偏低,未契合平衡膳食的要求,依照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我國居民每日的平均鹽攝入量仍高達10.5克,遠高于世界衛生組織所推薦的5克標準值,鈉與鉀的比例失調,使結構失衡對健康的不良影響進一步加劇。
2.2 慢性病與營養失調密切相關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成了我國居民死亡及致殘的首要原因,營養失調為造成該病的關鍵誘因之一。膳食若為高糖、高脂、低纖維結構,代謝異常風險顯著增加。長期食用高GI值碳水化合物,缺少膳食纖維補充,是糖尿病高發的主要緣由,而過量食用鈉鹽和脂肪,易引發高血壓、高血脂及冠心病等方面的疾病?!?020年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顯示說,我國18歲及以上人群里高血壓患病率達27.5%,糖尿病患病率達11.9%,這些疾患大多跟膳食安排不當密切相連。
2.3 營養認知水平整體偏低
即便“健康中國”戰略正逐步推行,營養與健康知識不斷傳播,大眾的整體營養認知程度依舊不高,存在大量錯誤與片面的認知。某些人群奉行“高蛋白、高能量”飲食方案,卻無視膳食多樣及微量營養素的平衡;而另一部分人熱衷于“節食”“清斷食”這類極端飲食模式,對身體健康形成了負擔。老年人往往因信息獲取渠道有限,而忽略鈣、維生素D等關鍵營養素的攝??;青少年受社交媒體和快節奏生活的干擾,熱衷于高熱量、低營養含量的食品,用餐規律缺失。
2.4 食品安全與營養質量并存隱憂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逐步優化升級,但仍然存在農殘超標、重金屬污染、非法添加、假冒偽劣等現象,大幅降低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賴。某些食品雖自我標榜“綠色”“無添加”,但存在隱性成分超標的現象,對消費者健康構成潛在威脅。食品加工業在追求口味以及市場銷量時,普遍采用高鹽、高糖、高脂肪的配方格局,引發大量加工食品營養密度偏低,單位熱量密度高,容易催生“隱性營養不良”情形。另有一些所謂的“營養食品”項,諸如植物蛋白飲品、代餐粉之類,僅借虛假噱頭引誘消費者,本質上營養價值極微,公眾難以鑒別真實的營養水準,消費當中易受錯誤引導。
3.從健康視域出發解決公眾食品營養問題的對策
3.1 完備營養指導體系及膳食結構引導機制
跟隨大健康理念的引導,構建科學、系統又有可操作性的營養指導體系,為解決公眾膳食結構失衡的基礎方式。應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作為指導,依托《全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所作部署,在全國全域實施“膳食結構優化工程”。聚焦推廣新版《居民膳食指南》,推動其融入社區、學校、企業等基層,借助明白曉暢的宣傳手冊、線上課程、互動活動等多種多樣,增進公眾對均衡膳食的認知水平,應搭建跨越城鄉的營養指導網絡,在社區醫院與基層衛生服務中心設立膳食咨詢門診,招入專業注冊營養師,定時為居民提供膳食咨詢、營養評估及個體化飲食處方服務,尤其針對老年人、孕產婦、兒童以及慢性病患者這類群體,設定更為精準有效的膳食干預方案。
應主動推行“營養師進社區、進學校、進機關”的“三進”機制,尤其應強化中小學、托幼機構營養教育課程的設置工作,啟發青少年從小樹立科學飲食理念。就集體用餐場所而言,諸如機關單位的食堂、企業餐廳、學生就餐處,需制定食物搭配規格,提升膳食營養評估質量,引導食材類型多元化、烹飪途徑健康化,推廣“餐盤模式”相關理念,在將一餐里蔬菜水果占比控制為50%、全谷雜糧與優質蛋白均占25%的比例的前提下,指導公眾在日常飲食里達成膳食結構均衡,依靠全面治理與體系引導,漸漸形成公眾自覺恪守膳食指南、自主調配飲食結構的良好環境。
3.2 優化食品標簽管理,實現營養信息透明
實現信息透明是推動消費者科學選食的重要保障,為強化公眾對食品營養價值的認知水平,應快速推進食品營養標簽制度的完善與實施。國家層面應出臺更嚴格的食品營養標簽強制要求,清楚規定一切預包裝食品務必標示的主要營養成分,包含能量、蛋白、油脂、反式脂肪酸、糖分、鈉等,應當統一標示的形式與格式,做到標簽信息清晰、易懂、合乎規范,利于消費者查閱與領會??梢搿盃I養前標識”(Front-of-Pack,FOP包裝前標識制度,依照歐美國家經驗,運用“紅黃綠”分級手段管理食品營養健康水平,糖、鹽、脂肪含量高的食品采用紅色警示標注,處于中等水平以黃色標記,用綠色標記推薦食品,采用圖示直觀傳遞食品健康屬性,協助消費者完成更合理的飲食挑選。
應抓緊健全營養聲稱及功能聲稱監管體系,打造科學、嚴格的審核標準與追責體系,對食品包裝及廣告里常見的“低脂”“高鈣”“富含膳食纖維”“增強免疫力”等功能性用語開展嚴格審核與規范。監管部門應對企業宣稱的營養功能實施實驗驗證及標簽抽檢,杜絕虛假、夸大以及引導性不當的健康聲稱欺騙消費者,以保障公眾在知情下的選擇權。倡導推動國家級食品營養數據庫搭建,統合權威檢測數據及產品資訊,給消費者可信賴的參考內容。跟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步伐,應研發面向公眾的營養信息查詢平臺,諸如手機專用APP、微信小程序等,具備掃碼辨認、營養成分闡釋、膳食評估與推薦等功能,助力消費者在購物時實時掌握食品成分及營養風險。依靠營養標簽制度與信息技術工具協同施行,創建“政府監察、企業自律、公眾采用”的三方互動構架,促使營養信息透明公開,實現消費行為健康化。
3.3 推進營養干預與健康管理融合
在大健康相關背景之下,實現營養干預跟醫療服務的有機結合,是帶動慢性病防控、提升全民健康狀況的關鍵路徑,應構建“營養-醫療-預防”三位一體協同服務體系,將營養干預嵌入既有的醫療體系,尤其是在基層醫療單位設置專業營養師崗位,與醫生配合介入診療程序,為患者尤其是慢性病人群打造科學、專屬的膳食干預方案。給高血壓患者制訂限鹽飲食策略,為糖尿病患者配置低GI食譜,替肥胖者設計能量攝入調控計劃等,讓治療更具精準靶向和系統調理。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建立“營養咨詢日”“膳食講堂”等固定服務類目,按時為居民實施免費營養評估及健康飲食教導,逐步構建居民營養健康檔案,對個體的體質、體重、疾病史、飲食習性等數據開展動態跟蹤與研析,形成連貫有序、系統完整的健康管理進程。
面對智慧醫療快速發展的局面,宜主動運用互聯網技術手段,帶動營養管理向數字化、智能化邁進,依托健康管理類APP、移動終端及可穿戴設備,達成對個人飲食行為的記錄與分析。借助圖像識別、語音錄入等手段采集攝入食物的種類與數量,系統自動生成營養成分報告并奉上調整建議,讓個體實時知曉營養攝入是否平衡,由此主動改良膳食結構。平臺可匯聚個體健康數據,實時判定營養風險,供給個性化膳食干預舉措,加大干預的精準力度與依從效果。要加強家庭醫生、營養師跟護士之間協同服務機制,在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腎病等需長期飲食干預的疾病治理里,倡導“醫 - 護 - 營”三方聯合干預模式,構建跨領域綜合管理團隊,為患者奉上從診療經膳食至健康教育的一站式連續化服務,以打通營養干預與慢病管理、健康體檢等服務環節為途徑,把它從傳統醫療體系的邊緣補充角色轉變為核心關鍵部分,實現由被動應對疾病到主動守護健康的重大轉變,著實筑牢全民營養健康壁壘。
3.4 營造健康飲食社會環境與行為習慣
提升公眾食品營養水平,既需要知識輔導和制度創設,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支持及行為文化的營造。政府當充分施展引導與干預之力,促進“健康飲食城市”落成,編訂與執行《健康食堂建設標準》《學校健康營養餐實施方案》等規范類文檔,對公共餐飲機構、機關單位、學校、醫院等地方的膳食搭配、原料選擇、烹飪方式開展健康化引導與監管。應在大型超市、連鎖便利店等零售終端打造“健康食品專區”,針對低鹽、低糖、低脂且富含膳食纖維的優質食品集中展示、優先推薦,進而鼓勵電商平臺增添“健康推薦”類目,用技術手段帶動公眾理性選購健康食品。
需充分發揮主題宣傳活動在公眾營養干預時的引導效應,定期開展像“限糖月”“控鹽周”“全民營養周”這類集中宣傳活動,結合微博、抖音、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多維度、多渠道傳播科學膳食知識,提高公眾對食品營養問題的關注與認知水平。采用發布限糖飲食規則、控鹽健康餐譜、食材優選清單、低鈉菜品競賽、營養知識問答等互動形式,增進群眾的參與意識,進一步助力營養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落地生根。就行為引導層面而言,應著力挖掘且弘揚中華傳統飲食文化,把“食養”“食療”等中醫理念與現代營養科學有機整合,增進“藥補不如食補”“食物即良醫”的健康認知水平。把家庭當作核心,依靠社區健康講座、親子膳食課程、老年人營養普及等方式達成,增進健康飲食習慣在代際傳承及社會傳揚,逐步引導大眾從“被動接受消息”轉變為“主動識別與篩選”,實現營養行為的自覺開展與常態推進。
結論
從大健康戰略的視角來看,食品營養已超越了簡單的飲食范疇,成為影響國民生命質量和疾病預防的關鍵因素。目前,公眾在膳食結構、營養認知以及食品安全等方面仍面臨許多挑戰。因此,必須采取科學化和系統化的措施,建立全民營養健康保障體系。這需要政府、醫療機構、食品企業以及公眾的共同努力、共同推進,以構建一個營養充足、食品安全可控、認知科學、行為適宜的健康飲食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的目標,顯著提高民眾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