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的荔枝栽培歷史可追溯至漢朝,迄今已逾千年。憑借其卓越的品質,東莞荔枝在珠三角地區眾多荔枝品牌中脫穎而出,早在民國時期就已成為嶺南地區的主要產區。歷代的古籍、詩詞和畫作中,東莞荔枝屢被提及,因此在歷史的長河中,它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意義。據元代《元一統志》(1285-1303年)記載:“荔枝,番禺、南海、東莞、新會、增城皆有之。”東莞荔枝以品種繁多、風味獨特而著稱,主要品種包括糯米糍、桂味等,還有妃子笑、三月紅、黑葉、槐枝等,以及新培育的紅繡球、無核荔枝等品種。這些品種不僅以獨特的種植技藝著稱,還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東莞清溪鎮的荔枝蜜釀造技術和荔枝干制作方法,成功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1.“莞荔”文化的歷史溯源與形成因素
1.1 歷史淵源
東莞位于北緯19℃-24℃,地處沿海,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溫暖濕潤,季節降水穩定,水資源充足,為荔枝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嶺南地區包括廣東、廣西和海南,是廣府文化最早的孕育地,也是農業時期重要的魚果之鄉,已有兩千多年的荔枝栽培歷史,最早記載見于公元前2世紀漢代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東莞荔枝的傳入路徑與嶺南地區的荔枝傳播密切相關,通過自然擴散和人工移植逐步擴展到東莞地區。唐代以后,荔枝種植技術進一步發展,逐漸形成以東莞為代表的嶺南優質荔枝產區。元代官修地理總志《大元一統志》及大德年間編纂的《南海志》中,明確記載了東莞地區的荔枝種植情況。
明代天順版《東莞縣志》卷一“物產”條目載錄:“荔枝色如渥丹,味甘如飴,其種不一,蓋嶺南之佳品也”,生動描繪了當地荔枝的獨特品質。近代農史研究專家楊寶霖在《廣東荔枝譜系考》中揭示,明代中期東莞已出現規模化種植模式,如莞城、茶山、石龍等地均有“千樹規模的專業化果園”。至十八世紀末期,東莞籍文人陳錫祺在其《東湖荔枝》組詩中寫道:“灣前灣后總離離,一片紅霞繞短籬。隔岸綠荷風乍起,蟬聲催雨濕胭脂。”以文學筆觸記錄了東湖一帶的荔枝盛景。清代的嶺南地區,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形成完整的荔枝產業體系。據地方志記載,東莞荔枝因其卓越品質,不僅成為朝廷貢品,還被確立為行業品質評鑒的基準,進而演化為嶺南富庶生活的文化符號。值得關注的是,珠江三角洲特殊的地理環境催生了獨特的荔枝文化景觀,僅東莞境內就有荔枝墩、荔枝莊、荔莊(今莞城東北區域)等十余處地名,皆得名于當地悠久的荔枝種植傳統。
作為嶺南地區特色水果的典型代表,東莞荔枝憑借其獨特的感官品質(色澤艷麗、香氣馥郁、滋味甘醇),在國內外水果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素有“嶺南珍果之首”的美譽。該品種的產業化發展歷程可通過系列重要認證節點得以印證。1992年,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其便斬獲果品類金獎,實現了產業榮譽的歷史性突破;2015年,該果品被納入廣東省名特優新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體系;2017年,通過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標志著其正式進入標準化管理體系;2020年,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東莞)通過農業農村部評審,列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彰顯了傳統種植技藝的生態智慧,并確立了其在農業文明傳承中的特殊地位;2021年,東莞荔枝被收錄于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進一步鞏固了其在特色農產品領域的標桿地位。
1.2“莞荔”形成原因與農業現狀
古代嶺南將荔枝食用方式與文化習俗相結合。東莞將荔枝制成桂圓,并當作藥膳的一部分。每當親人歸家,會將密封保存的桂圓荔枝干加入湯中,炆火慢燉,煲出一鍋清甜的湯。團聚時,全家一起品嘗,象征著圓滿。桂圓蓮子、桂圓紅棗、桂圓枸杞等多制成糖果干,春節、元宵、中秋時裝盤端出,也稱桂味八寶盤,象征多福多祿,承載了東莞習俗與情感意義。夏至時節,東莞有“夏至食個荔,一年都無弊”的傳統。此外,荔枝還衍生出不少美食。例如,荔枝木被收集用來烤制燒鵝,形成了廣東知名地方美食“荔枝柴燒鵝”。在東莞厚街,荔枝柴燒鵝搭配瀨粉成為特色,深受大眾喜愛,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慕名而來。荔枝酒、荔枝蜜餞、荔枝蝦球等副產品也擁有不少受眾。東莞荔枝不僅是美味佳果,更是文化象征。它與東莞人情感聯系深厚,從種植到食用,再到傳承發展,都體現了東莞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敬畏。
改革開放后,東莞注重荔枝品種的改良和推廣,開始引導果農種植糯米糍、桂味等品種,這些品種逐漸成為主導品種,占荔枝種植面積的60%-70%。現存傳統品種涵蓋妃子笑、大紅團等14個優勢品系,其中同沙遲淮枝、新門樓遲淮枝等地方特色品種,彰顯了其生物多樣性價值。此外,東莞荔枝種植采用了傳統的繁殖技術,如圈枝繁殖法,通過環狀剝皮、包裹生根基質、鋸離木樹等步驟培育荔枝幼苗,繼承明清時期已形成的果木復合產業為主的特色,通過科技創新進一步提升種植水平。《廣東荔枝志》的譜系學研究專章顯示,該地區完整保存著19個栽培品系,分別為:桂味、糯米糍、妃子笑、懷枝、同沙遲淮枝、新門樓遲淮枝、三月紅、白帶、犀角子、大紅團、踏死牛、早黑葉、青甜、鵝蛋荔、糯米山枝、掛綠、紫娘喜、大丁香、黑葉。由此,東莞構建起嶺南地區最富特色的活體種質資源庫。近年,廣東省實施的良種選育工程中,觀音綠、冰荔、糯米糍、桂味等均由東莞選育,列入廣東主推十大荔枝品種。
自20世紀90年代,東莞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即啟動荔枝種質資源庫建設,通過系統性資源普查,累計整合保存56個栽培品種。在此基礎上,開展地方特色品種保育工程,系統整合保存了20余份珍稀種質材料,并成功培育出多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改良品種。在跨區域種質資源保護方面,東莞植物園自2009年與華南農業大學建立戰略協作關系,實施覆蓋全國主產區的荔枝種質資源采集計劃,現已收集包含海南、兩廣、閩蜀等核心產區荔枝品種資源三百多份樣品。東莞植物園圃內的荔枝樣本,在種子大小、單果特性、果肉飽滿度、肉質風味、育種成熟期和產出穩定性上展示了豐富的多樣性。品種之多國內罕有,被業內譽為“荔枝王國”“種業高地”。
目前,繼承20世紀80年代的農藝專家葉欽海團隊運用十余年的定向選育成功培育出的高抗逆性妃子笑栽培品系,東莞已在全域實現大面積推廣、規模化種植,并且通過技術輸出推廣至惠州、廣州等珠三角核心產區。21世紀初,其已成為粵瓊兩地種植體系的核心種質。東莞市狠抓品種培優、品質提升,結合灣區便利,形成區域特色,致力打造高端荔枝產品。“莞荔”發展離不開東莞市在農業方面的努力創新。東莞以創建國家級嶺南荔枝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為契機,闖出一條特色產業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新路子。在市委、市政府推動荔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支持下,東莞荔枝集群效應逐步顯現,著力發展“生產+加工+科技+銷售”的全產業鏈模式,推動荔枝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取得良好成效。
2.“莞荔”農產品面臨的挑戰
2.1 新農業人才技術需求
隨著鄉村振興全面推進,智慧農業、互聯網技術不斷更新,“莞荔”文化品牌在當今社會中面臨著產業升級的挑戰。首先,要求荔枝產出的質量穩定。在科技創新的背景下,從選育優種、種植栽培、成果銷售、副產品加工,整個產業鏈都需要應用前沿技術。科技的賦能將極大提升荔枝生產效率和產出質量,郁南縣無核黃皮科技園就是這一創新的典型例子。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品質的追求,荔枝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因此,保障荔枝產出質量的穩定性契合“莞荔”產品的實際需求。此外,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普及和應用,新農人將會成為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推動者。為此,東莞需要填補專業人才崗位、增加技能培訓,技術人員與生產人員協同合作,共同推動東莞荔枝產品標準化、規模化進程。
2.2 新媒體銷售方式帶來的挑戰
隨著新媒體短視頻等平臺的發展,電商發展迅速,通過網絡即可訂購遠方的產品,物流運輸3至5天便可送到顧客手中。實際上,物流快遞的運輸方式對傳統荔枝產品并不算友好,其原因有二:首先是傳統荔枝嬌弱,坐果難且抗風抗凍能力弱,摘下的鮮荔枝飽滿但易腐壞。對多數果農來說,受保鮮技術、物流運輸的影響,能運輸到廣東省內各大市場售賣已經不易,且自身須承擔約15%的成果損耗率。因此,由于直播平臺、電商銷售存在折損率高、退貨率高的負向反饋,致使中小果農不愿投入更多精力,但電商時代全面來臨勢不可擋,應當結合東莞荔枝特點調整策略,順應時代的發展。
其次,荔枝季節性較強,新媒體短期銷售壓力大。荔枝成熟季節從每年5月中旬持續至7月下旬。過去只有這幾個月份能夠品嘗到新鮮荔枝,因此存在上市月份短、銷售損耗大的成本問題。過季后的荔枝質量往往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影響經濟效益。這一問題在20世紀60年代前就已顯現,當時懷枝(淮枝)作為東莞傳統優勢品種,占據主導地位。80年代后,東莞重點發展糯米糍、桂味優質品種。2020年,這兩個品種已占據全市13.5萬畝種植面積的77.8%,成為本地最具有特色的荔枝品種,形成了以中晚熟品種為主的產業格局。2024年,東莞成功培育出觀音綠、嶺豐糯和無核荔枝,這些新品種市場歡迎程度較高,但種植技術復雜,無法擴大種植,影響力有限,且新品種集中上市在6-7月,導致同質化競爭加劇,進而使中小果農售賣價格降低,形成了較大的短期銷售壓力。
2.3 荔枝冷鏈運輸帶來的挑戰
“莞荔”品牌位于大灣區交通樞紐,有利于區域品牌文化打造,且跨區域銷售已成為時代趨勢。然而,目前品牌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其一,東莞荔枝在采后處理方面并未形成統一規范標準,對不同品種層次的荔枝分級分揀、貯藏方式混同,直接影響荔枝貨架壽命。其二,冷鏈物流控溫技術還處在發展階段,成本高昂。結合“莞荔”對打造高品質優秀荔枝產品的個性需求,大果農通常采取冷鏈技術運輸、貯藏方式,而中小果農考慮到成本,更多采用物理置冰的方式控溫,導致貯藏時間較短,荔枝在運輸過程中容易出現品質下降的問題。目前,東莞已陸續建成數個冷鏈物流基地,增益冷鏈東莞港基地和江南農批基地,但整體冷鏈物流基礎設施仍需進一步完善,期待冷鏈技術惠及大中小果農。
3.品牌保護策略
3.1 打造“莞荔”文化品牌新發展
為提升東莞荔枝的品牌文化知名度,東莞市于2011年啟動農產品品牌戰略工程,正式推出“東莞荔枝”文化標識。主體采用仿生學設計,外輪廓還原荔枝果形特征和刺狀表皮紋理,標識中間部分是用中國傳統書法篆體書寫的“莞”字,搭配絳紅色系,強化消費者對嶺南佳果與“莞荔”的認知關聯。由此,“東莞荔枝”的產地標識逐漸進入消費大眾的視域。
2022年,莞荔開啟新模式,以“優質荔枝看莞荔”的口號,明確了高端荔枝品牌的市場定位。高端荔枝品種是基礎,穩定高品質是支撐,歷史積淀是文化賦能。首先,篩選培育優質品種作為產業根基;其次,建立從種植到流通的全流程品控體系,確保產品穩定性;最后,挖掘荔枝貢品等歷史資源,增強品牌內涵。在此基礎上,錯開海南、茂名等產區的上市高峰期,形成差異化市場供給格局。同時,創意打造“莞荔天團、給荔中國”區域農產品IP,推廣莞荔特色優質品種、莞荔產業集群以及荔枝技術匠人,助推莞荔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
3.2 打造“莞荔”特色品牌產業鏈
為緩解荔枝短期鮮銷的壓力,關鍵在于能否培育出適合東莞本土規模化、標準化種植的品種。通過優化品種種植戰略,著力提升品牌經濟效益。東莞將荔枝產期延長或推后,調整為早、中、晚三期,分散不同品種荔枝上市月份,豐富荔枝市場供給,解決集中上市導致的價格下滑問題。
在“莞荔”特色品牌建設上,東莞大朗鎮領頭打造了荔枝主題公園,以“荔枝+旅游”模式,推動荔枝產業與文旅活動深度融合。舉辦荔枝文化節、荔枝采摘活動等,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厚街鎮、樟木頭鎮整合生態人文資源,開展農家樂“荔枝宴”活動,開發荔枝酒、荔枝醋、荔枝月餅、荔枝曲奇、荔枝凍干等深加工產品,拓展了荔枝銷售路徑,進一步推動荔枝產業鏈向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結語
東莞的荔枝產業,在其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依托于傳統農業的豐富經驗,勇敢面向現代化轉型所帶來的多重挑戰。通過科技創新、政策支持和文化賦能,已經成功擺脫了早期“一密三低”(即果園密閉,單產低、效益低、投入低)的產業困境,形成了以品種優化、智慧種植、冷鏈物流和三次產業融合為特點的現代發展模式。然而,目前該產業仍面臨著數字農業創新動力不足、人才培育和引進的缺口、采后處理和冷鏈體系的薄弱環節以及市場波動的風險等限制因素。為了實現產業升級,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農戶的共同努力,以科技為驅動力、文化為橋梁、生態保護為底線,從而實現從“嶺南佳果”到“國際品牌”的飛躍,為東莞的鄉村振興注入持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