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文壇好吃分子。
太湖船菜
曾經是一種時尚
如今,無錫菜幾乎被滬上食客們遺忘了。前幾年無錫小籠在上海的街頭巷尾冒了個泡,大家齊聲歡呼一下,"吃了、拍了,接下來就沒聲了。細究之大概源于很多人有成見:無錫菜嘛,"無非就是小籠饅頭和肉骨頭,甜到牙齒痛。
其實,在上海餐飲市場形成、發展的一百年里,無錫菜與蘇州菜曾雙劍合璧,華光四射過。
提及無錫菜就不能繞過太湖船菜。船菜是在游客泛舟太湖的場景中,船家為滿足文人騷客雅聚賞景而準備的酒菜。就近取材,逢熟吃熟,烹飪在船艙內進行,執爨多為廚娘。受制于局促的環境,多取燜、蒸、煨、煮、焙等老法,從而形成了香、燙、軟、爛、鮮的特點。
“補白大王”鄭逸梅先生對太湖船菜有過權威性解釋:吃船菜是一種時尚,但受季節性限制。這種木船“平時運糧;到了夏天,充作游舫。備有豐美船菜,自初夏至中秋,生意很盛。舊時六月二十四日,為荷花生日,船往往被訂一空。這種船大都停泊于端平橋,待客雇喚。較大者為雙夾龍,"所謂雙夾龍,船身特闊,中設宴席,"后設床榻,艄有廚房,兩旁尚有夾道,"可供侍役行走”。
酒菜之外還有點心,多取象形,"小巧玲瓏,惹人喜愛,文人騷客也留下了一些文字可供今人想象:“所制四粉四面之點心,尤精巧絕倫,且每次各色各不同,亦多能矣哉。”上海城隍廟“綠波廊”制作的精美船點就源自太湖。自改革開放至今,“綠波廊”先后招待過近百位到訪的外國元首級貴客,其船點常令一些外國貴賓目瞪口呆,不忍下箸,贊為“嘴邊的雕塑”。
20"世紀20"年代末,太湖船菜類似歌舞征逐的形式遭到時人的責難,"當局加強管控,船家面臨經營困難,"只得如遠古時代的脊椎動物一樣選擇上岸,進入飯館酒樓后實現華麗轉身。無錫菜館進入上海后風生水起,“大加利”“仁和館”“老正興”等館子相當有名。
說到這里有看官會問:“老正興”"不是本幫菜嗎?其實“老正興”始創之初就是蘇錫幫,直到20"世紀80"年代它還被有關部門歸作“膳幫”,所謂“膳幫”,就是“船幫菜”的意思。這個船,特指太湖游船。
榮府宴
也是一個歷史場景
谷雨那天去無錫“太湖飯店”品鑒美食,楊艷總經理對我說,這些年來他們根據榮毅仁家族的文獻資料整理出了幾套榮府宴,我仔細察看了四份菜單,發現其中也有不少家常菜,"比如梁溪脆鱔、紅燒青魚劃水、南乳燜肉、鏡箱豆腐、清湯肉釀生麩、翡翠蟹肉雞茸蛋、香糟白魚、紅燒蝴蝶骨、魚皮餛飩、薺菜焊年糕、杏仁葛粉包等。
紅燒青魚劃水不是本幫菜嗎?其實這道菜與湯卷、炒卷之類的河鮮菜一樣,都是本幫廚師從蘇錫菜里抄了作業的。
梁溪脆鱔是太湖名饌,選用當令鱔魚烹制。烹飪關鍵有三點,一是燙,"必須一步到位,順利出骨,皮不能破;"二是炸,鱔背肉斬段,分兩次炸至松脆,但不能枯焦;三是上鹵,油鍋內煸香蔥末,加紹酒、姜米、醬油、白糖,"熬成濃稠鹵汁,投入松脆鱔段,顛翻幾下,淋上麻油,裝盤時要以喜鵲造房子的心思將鱔段層層疊起架空,使其仿若細致鳥巢,又似一座玲瓏寶塔。自上而下動筷,倘若粗暴地“釜底抽薪”,就是吃相難看啦。
袁枚在《隨園食單》里譏諷過南京廚師“制鱔為炭”,但倘若他吃過今天“太湖飯店”的脆鱔,肯定要修改書稿了。
楊總對我說:“脆鱔重糖,背負了一百多年的‘罪名’。其實無錫菜該甜則甜,不該甜時并不甜,比如這款脆鱔,不甜的話就不好吃了。接下來‘太湖飯店’還將推出煙熏、燒烤、荔枝、魚香、麻辣、香檸、酸辣、糟香、南乳等十二種味型的脆鱔,每季三味,"以饗食客。”哇,太值得期待啦!
印象深刻的還有鏡箱豆腐。小板豆腐切塊,入油鍋炸至豆腐外表結起軟殼,冷卻后在每塊豆腐中間挖出一個方坑,填入肥瘦相間的豬肉餡,在肉餡上面釀上一對蝦仁;然后將炒鍋燒熱,倒油,煸香蔥末,將鏡箱豆腐生坯滑入鍋內,加紹酒、醬油、白糖、肉湯、雞湯、精鹽等,晃動炒鍋使調料充分滲入食材;加入高湯,小火煮幾分鐘后大火收汁,勾芡后淋熟豬油增亮提香。裝盤時排列整齊,真像一只只八寶玲瓏小鏡箱,而蝦仁就成了銅攀。
大口品嘗,深覺這份鮮醇兼具、雅俗共賞之味,就是江南軟香綿綿的暮春歲月!
翡翠雞茸蛋
是刀俎間的冒險旅行
軟香綿綿的老味道還有雞茸蛋、雞燒圈子、蝴蝶骨燴鱔、糟扣肉、油燜宜興春筍、清炒白水芹、水晶蝦仁配清水面筋及鮮帶子汁、無錫醬排骨配烏米糍粑……
始創于民國初年的翡翠雞茸蛋我是第一次領教,只見細白瓷盅內,鋪了一層細膩的青椒泥,有如綠草茵茵,"上面臥了一枚光滑細膩的雞茸蛋,恰似蠶繭一般的純潔,正等著纖纖素手來抽絲。
做雞茸蛋需要巧工,將雞蛋清打到起泡,允許適量加點小麥淀粉,但又不能太稠。效果如何,全憑目測,"難以量化。飯店總廚楊智杰特別強調一點:“在用粉碎機加工雞茸的過程中,"玻璃器皿周圍要用冰塊冷敷,nbsp;不能讓雞茸發熱,"許多廚師不懂這個道理。”
蛋清打到充分膨松、筷子立在其中不倒時,加入雞茸,打勻后調味。最后,廚師要用兩把長柄湯匙,挖一團雞蛋茸做成蠶繭狀,滑入油鍋炸一下,既不能焦,又不能散,這是相當考驗廚藝的。雞茸蛋定型后,再加清雞湯稍煮兩三分鐘,即可裝入盛有底味的瓷盅里上桌。
一口吞進,舌尖輕抵,滑嫩潤鮮,"不可名狀;青椒泥里沉浮著幾根極細的春筍絲,以微弱的刺激和清雅的顏色起到綠葉襯紅花的作用,以色香味形并美的含蓄表達詮釋中國烹飪藝術的審美意境。
無錫醬排骨配烏米糍粑也是我的期待。醬排骨是無錫肉骨頭的正式名稱,一次數十千克起燒,更能燒出醇厚鮮美的傳統風味。選太湖地區黑毛豬的肋條與純精方肉,用紅米、精鹽抹勻,入缸腌十個小時,取出后放入大鍋內,加清水燒沸后撈出洗凈。關鍵步驟在于燜煮,鍋內用竹箅墊底,"鋪好排骨和方肉,加紹酒、蔥結、姜塊、茴香、桂皮、清水(要一次加足),煮沸后才可加醬油和白糖,再加蓋用小火燜足一個小時,至排骨酥爛、湯汁濃稠馥郁即可,上桌前澆上紅亮鹵汁。
考慮到醬排骨油脂豐盈,廚師就加了一小塊糯米糍粑,我蘸著醬汁吃,"味道仍很厚實,又有相當的嚼勁。
至于蝴蝶骨燴鱔,我相信絕大多數資深食客都無緣一試。蝴蝶骨,專指豬腿上的膝關節,是肥非肥,是瘦非瘦,一盤菜做好后也沒三兩肉。照“老蘇州”的說法,純粹是“吃吃白相相(意為吃著玩)”,但致命誘惑也在于盤桓舌間的“白相相”。古法紅燒,咸不讓甜,"甜不壓咸,軟中帶骨,酥而不爛,再加上大塊鱔背參以南京傳統名菜——"燉生敲的制法烹制,蝴蝶骨、鱔背在鍋內山水交匯,殊途同歸,相互滋潤,"難分彼此,完成了一場十分默契的味覺二重唱。單純的紅燒鱔筒或單純的外婆紅燒肉,再怎樣“粉妝玉琢”都不能望其項背。
“太湖飯店”之于無錫,猶如“西郊賓館”之于上海,兩家都是響當當的國賓館。無錫“太湖飯店”創建于1952"年,環境優美,服務優良,技術力量雄厚,在七十余年的輝煌歷史中,"接待過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及上百位外國元首、政要及重要貴賓,"在國內外旅游市場享有極高的聲譽,"被譽為“無錫旅游業的搖籃”。
今天在餐飲市場持續繁榮的形勢下,“太湖飯店”積極對接大上海,老中青三個梯隊組成的廚師團隊不僅能繼承、優化無錫傳統老菜,在創新路上還能不斷探索、行穩致遠。我們在“太湖飯店”的這兩天里,還品嘗了藤椒拌甲魚裙邊、白玉燕窩獅子頭、醉蟹腌鮮、蘆蒿滑炒河絲、菜花鱉蹼遼參、網烤脆鱗拆骨鰣魚拼香酥魚等創新菜,深化了對無錫菜的認知。太湖風味,時代審美,真心希望無錫菜回歸大上海,為長三角融合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