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在招聘信息里看到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這個項目時,姜鵬曾懷疑它到底是不是真的。
其時是2009年,姜鵬剛從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博士畢業,擺在他面前的出路,一個是在原本的研究方向繼續深造,一個是去高校當老師。就在這時,FAST項目的招聘信息出現在他眼前。
FAST項目的構想在當時是難以想象的,在規劃里,這是一臺直徑長達500米的巨型射電望遠鏡,一旦建成,人類將可以探測百億光年外的宇宙深空,為科學的發展帶來新的可能。然而放眼中國,乃至世界范圍,都從未有過這種規模的觀測工具。如果把這臺巨型望遠鏡看作眼球,那么下方必須有足夠穩固的“視網膜”——索網——來支撐它的重量。索網的不同部位均要能夠形成拋物面,需要根據觀測目標的位置改變形狀,還要有極高的疲勞性能要求,至少能使用30年。
“這個想法太大膽、太瘋狂了!”姜鵬說,“這個土木工程的規模比鳥巢還要大,精度要求卻是細如發絲,這兩者帶來的矛盾非常強烈。”但是,盡管項目難度大到讓人覺得“不現實”,那條招聘信息的結尾還是放上了一張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批文,以示這是個真實存在的大科學工程,“不是忽悠人的”。
姜鵬選擇接受這個挑戰。他曾攻讀水工結構工程和固體力學專業,恰好覆蓋了項目所需的多個關鍵技術領域。“它滿足了我對工程的一切設想,如果成功了,那一定是個傳奇工程!”
接到面試通知時,姜鵬非常興奮。帶著無畏、興奮和一點迷茫,31歲的姜鵬一頭扎到貴州平塘的深山里,加入南仁東領導的FAST項目建設團隊,開啟了一段創造傳奇的旅程。
和最初預判的一樣,由9000多根鋼索編織而成的索網是FAST項目最難的環節,而且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因為市場上的鋼索沒有任何一種的材質能滿足要求,FAST項目團隊開始摸索自主研發。
整個團隊如履薄冰,任何一個環節出了錯,都無法達到預定的精度要求。在實驗室里,試錯是常態,但做工程不行,“技術接口如此之多,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是不可逆的”。一旦走了彎路,很可能就是失去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姜鵬等不起,FAST項目更等不起。
這是從0到1的過程,“百億光年再遙遠,都始于最初的起點”,然而站在起點上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將來是否真的能抵達百億光年之外。支撐著姜鵬的,唯有科研人樸素的信念,日復一日地奮斗,從而立到白頭。而FAST項目也真的成了傳奇,從此地球有了非凡的眼眸,凝視星際銀河,凝視宇宙深空。這極富開創性的科研項目,在潛移默化中融入了姜鵬的生命,成為他的一部分。
姜鵬的接力棒,是從“天眼之父”南仁東手里傳過來的。這位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的老人擔任FAST項目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負責FAST項目的選址、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領導了FAST項目建設。2017年,望遠鏡調試的擔子交給了姜鵬。
上一輩未竟的使命傳承了下來,一同交到他手里的,還有老一輩科研人勤懇務實的精神內核。接棒的姜鵬沒有任何退路,他的人生已經牢牢和FAST項目綁定。從2009年到現在,姜鵬說自己的每一天都在為FAST項目努力。盡管在這過程中充滿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和壓力,但他從未想過放棄。FAST項目在他心里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它不能僅用“項目”二字來概括,它的背后,是科研團隊的尊嚴。
“FAST項目團隊,科研界應該沒有幾個人不知道,這就是尊嚴。”
事實上,姜鵬還要考慮另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激發年輕一代的斗志。FAST項目一直是伴隨著質疑聲發展的,進入調試階段,質疑聲席卷而來:新舊交替能否高效順暢?投入巨量資源建設的龐然大物能否實現既定的目標?其實每個人心里都沒底,團隊里的部分年輕成員難免有所疑慮。
姜鵬理解這些一線科研和工程人員的擔憂,他深知最有效的“定心丸”就是拿出一份足夠詳盡且有說服力的調試方案。姜鵬花了兩三個月將調試的各個環節逐一梳理,按次序預演了不同任務,明確哪些可以并行處理,每個核心步驟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該如何解決……姜鵬深信,“樂觀的基礎是對前景的信心,而信心源于務實”,只有自己腳踏實地,才能感染年輕人。
姜鵬挨個和這些年輕人面對面溝通,一聊就是一兩個小時。他告訴團隊,每個人都必須承受住眼前的挫折,開創者最珍貴的就是定力。但與此同時,姜鵬并不執著于所謂的“情懷”,一向秉持實干精神的他,更愿意從另一種樸實的角度引導大家:“如果說FAST項目是一艘巨輪,我們這些個體的命運都與它同在。”

此時的姜鵬,已不再是剛剛參加工作的博士畢業生,他要帶著老一輩科學家對FAST項目的期待,與團隊一起去發現宇宙的更多未知情況,要承上,也要啟下。科研的接力棒未來總要交給年輕人,而他身上的責任,不僅是傳遞事業,還要傳遞精神。
隊伍整裝待發,努力的方向愈發明晰,剩下的便交給時間。
時間最終給出了答案。按照國際同行以往的經驗,一架傳統大射電望遠鏡的調試周期通常在4年左右,姜鵬和團隊僅僅用了兩年多便完成了任務。
2021年3月31日,FAST正式向全球科學界開放。時至今日,美國、荷蘭、澳大利亞等15個國家的科學家已經利用FAST進行了900多個小時的觀測。姜鵬感慨良多,過去我們國家的天文界沒有先進的觀測設備,只能處理別的國家的“二手數據”,現在,中國不但有了自己的“眼睛”,還可以把“眼睛”借給別人用。
中國的天文學家因FAST而得以站在人類視野的前沿。2024年,FAST發現了6個距離地球約50億光年的中性氫星系,這是人類迄今用21厘米發射線直接探測到的最遠的一批中性氫星系;此前,FAST已發現了4萬多個中性氫星系樣本。FAST在天文學上的重要貢獻正是“視野”——第一個看見的才叫發現,第二個看見的就不叫發現。
但深空探索對于人類的意義在哪里?
每個人或許都有不同的答案,在姜鵬看來,對宇宙的觀察,就是在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宇宙起源、星體起源、生命起源,這些問題可能伴隨著人們一生,“天文學會提醒你,這是我們最本質的存在,好奇心也是推動人類進步非常重要的因素”。
(臥龍城主摘自微信公眾號“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