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融監管總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從增加融資供給、降低綜合成本、提升服務效率等8個方面提出23項具體措施,旨在破解小微企業長期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這一政策是繼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后,我國普惠金融領域的又一重磅舉措,標志著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邁入精細化、協同化新階段。
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微企業貢獻了超過60%的GDP和80%的就業崗位,但其融資困境始終是制約發展的痛點。數據顯示,2024年四季度末,我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33.3萬億元,同比增長14.7%,但首貸戶比例不足20%,且融資成本仍高于平均水平。《措施》的出臺,回應了小微企業核心訴求,通過政策協同與制度創新,為構建多層次、可持續的金融服務體系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
《措施》明確提出,要“做深做實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重點向外貿、科技、消費等關鍵領域傾斜資源,加大首貸、信用貸、中長期貸款投放力度。政策首次將“法人類貸款”與“民營類貸款”納入重點支持范疇,體現了對小微企業法人化經營趨勢的精準響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應用進一步強化,支農支小再貸款、無還本續貸等政策將持續釋放流動性。
值得關注的是,《措施》首次提出支持小微企業開展股權融資,鼓勵銀行與創投機構合作,探索“投貸聯動”模式。這一創新不僅拓寬了融資渠道,更有助于推動小微企業從依賴信貸向多元化融資轉型。遼寧某城商行人士表示,通過科技賦能優化風控模型,銀行可針對不同行業、地域的小微企業設計差異化審批模式,從而擴大服務覆蓋面。
在降低綜合融資成本方面,《措施》要求銀行結合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動態調整貸款利率,清理違規收費,嚴格落實“七不準”規定,并試點明示貸款綜合成本,增強透明度。數據顯示,當前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較企業貸款整體水平高出約1.5個百分點,附加費用占比達8%—12%,整治金融中介亂象成為政策重點。
湖北某城商行負責人表示,數字化風控技術的應用可降低銀行運營成本,進而傳導至貸款利率。此外,《措施》明確要求銀行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減少增信要求,避免因過度擔保推高企業成本,這一規定直擊小微企業“擔保難”痛點。
《措施》將“專精特新”“名特優新個體工商戶”等群體列為重點支持對象,并啟動“一月一鏈”全國融資促進活動,通過產業鏈上下游聯動實現精準對接。外貿新業態小微企業獲得專項支持,政策鼓勵銀行開發跨境結算、匯率避險等定制化產品,助力企業應對國際市場波動。
針對小微企業劃型標準滯后問題,《措施》提出修訂現行標準,更精準識別服務對象。例如,科技型小微企業研發投入占比、專利數量等指標或將被納入評估體系,確保資源向高成長性企業傾斜。監管層還要求銀行建立“盡職免責”機制,細化免責情形,解決基層信貸員“不敢貸”的心理障礙。
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下,《措施》明確“穩妥發展線上貸款”,鼓勵銀行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優化風控模型,同時建立人工復審機制防范欺詐風險。線下服務同步升級,大中型銀行被要求下放審批權限,精簡申貸材料,將平均審批周期壓縮至5個工作日內。
某股份制銀行試點案例顯示,通過引入智能決策系統,該行小微企業貸款審批時間從7天縮短至2小時,不良率控制在1.2%以下。此外,“千企萬戶大走訪”活動的深入開展,推動銀行從被動受理轉向主動服務,2025年計劃覆蓋超百萬戶小微企業,實現需求摸排與信貸投放無縫銜接。
針對小微企業貸款風險,《措施》提出修訂風險分類辦法,制定差異化標準,簡化分類流程。例如,對單戶500萬元以下貸款,允許銀行根據現金流而非抵押物狀況進行分類。核銷政策同步優化,試點提高信用貸款核銷上限,并引導銀行向小微企業傾斜核銷資源,預計可釋放超千億元風險處置空間。
監管層將建立動態評價體系,定期評估銀行服務成效,并將結果與監管評級掛鉤。《措施》強調發揮“監管、貨幣、財稅、產業”政策合力,例如財政部將加大融資擔保補貼,國稅總局優化稅收減免流程,市場監管總局深化信用信息共享。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資本金補充機制進一步完善,擔保費率降至1%以下,風險分擔比例提高至80%。
信用體系建設成為亮點,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將歸集稅務、海關、社保等14類數據,破解銀企信息不對稱難題。截至今年4月,該平臺已覆蓋3200萬戶企業。
《措施》以系統性改革思維打通融資堵點,既包含短期紓困舉措,更注重長效機制建設。隨著政策措施陸續落地,小微企業將迎來融資環境的根本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