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當散發著墨香、書香、心香的書信被電子郵件取代,當古典的詩詞歌賦被娛樂化的口水歌、新奇的短視頻取代,當傳統文化被大眾遺忘,在電子荒原的邊緣苦苦掙扎,我們又該何去何從?答日:讓科技為傳統文化賦能。
二者,不可偏廢。數千年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根、博大精深的魂,是精神的導線、生活的航標,讓我們對“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有明確的認知,它必須深深扎根在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科技是肥沃深厚的土壤,為我們古老的文化提供新的養分,澆灌新的源泉。積極發揮科技優勢,才能讓沉寂的傳統文化長出新葉,抽出新芽,煥發蓬勃的生機。
一旦忽視了傳統文化的涵養,靈魂就會被裹挾在科技的潮流中,無處安放。歌曲《生來彷徨》就唱出了很多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每天走在瘋狂逐夢的大街上,我們精神檻褸卻又毫無倦意,徘徊著尋找那虛空的歡愉。”其實,正如《莊子》中所言:“物物而不物于物。”人不該完全被冰冷的科技設備、熱鬧的電子產品所支配,還必須建構自己的文化人格,人生才能從蜉蝣式的漂流變成有精神內核的追尋。
那該如何讓科技為傳統文化賦能、激活文化資源呢?
“民族的審美心理結構是在長期的生活與實踐中形成的,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們的審美選擇和審美習慣”,我們可以集大成而革新,在傳統文藝的基礎上兼容新潮藝術,在傳統文化元素中找到新的靈感。比如,漫畫家張光宇拍攝《大鬧天宮》時,就提取了京劇和地方劇的傳統臉譜特點,創造了孫悟空經典的“心形臉”;從民間版畫《灶王菩薩》得到靈感,設計出玉皇大帝的造型。他創造出本土化的形象,并匯集各方精華,讓“傳統”“前衛”“現代”這三者巧妙相遇。近年來,《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也掀起了“國漫崛起”的文化風潮。
此外,我們還可以用多種多樣的新技術、新手段,把博物館里古老無聲的文物變得鮮活有聲。如采用3D 數字技術“復活”古代畫卷,以沉浸式全息投影、虛擬展覽、數字文物等形式復現文物細節…考古專家就使用了高科技設備,對三星堆的文物殘片全面掃描、數字建模,并在電腦上拼接還原文物原貌。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匯入科技的江海,涓滴才能永不干涸;融入時代的浪潮,傳統文化自有無限精彩。發揮現代科技的優勢,弘揚、改造、更新傳統文化,讓二者在碰撞、激蕩、交融中永葆生機與活力。
作者簡介:
陳鄯文,男,作者單位:海南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