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是歷史教育的價值旨歸,是歷史課程中歷史價值觀教育的基本內容。中學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作為自己的使命擔當,要對當代語境下家國情懷的內涵做出準確解讀。通過立足全球視野、緊扣新聞熱點、依托鄉土資料、關注“小人物”、精研高考試題、在思辨中升華等基本路徑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引導學生自覺把個人命運與家國命運緊密聯系起來,樹立牢固的責任意識與擔當意識。
家與國,承載著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豐厚底蘊,為現代家國情懷的構筑提供了追憶留念和砥礪奮斗的精神家園。“家國情懷”飽含著主體對家的依戀、對國的熱愛以及對家國共同體的認知、感念、理悟和實踐的深切情懷。在當今全球化、信息化與多元化的時代,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促進學生的歷史與文化認同,是高中歷史教學的使命擔當。
當代語境下家國情懷的內涵解讀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具體而言,就是要培養學生對本民族歷史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同感,包括個人身份認同,個人對地方、國家、民族、國際的認同,對文化、意識形態、價值觀的認同,對異質文化、種族、民族的包容等。有充分的認同感,自然會產生強烈的責任感;有強烈的責任感,自然會有濃厚的擔當意識,并身體力行,承擔推動家庭和諧、社會進步、民族復興的責任與使命。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古代中國,家國情懷是建構在對父權、夫權與君權的敬意與崇拜之上,其核心內容就是“家國一體”,追求家國統一。但是,統一于父權、夫權與君權之下的家國情懷,其實質是傳統男權社會的專制需要。具有濃厚封建意識的家國情懷,顯然與現代社會所需求的家國關系是相悖離的。
放眼當今的中國與世界,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家國情懷的內涵也必須與時俱進。我們可以依據“修齊治平”理念,結合時代特征,從個人、家庭、國家和世界四個層面來解讀家國情懷的現代內涵。
就個人層面而言,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是傳統文化中家國情懷的價值核心。在當代社會,“孝”培育的是感恩情懷,“忠”體現的是擔當精神。無論社會怎樣發展、時代怎樣變遷,感恩和擔當都應該是不變的價值追求。所以,我們要大力傳承“在家盡孝”“為國盡忠”的文化精髓,重構以感恩情懷和勇于擔當為核心的個人價值觀念。隨著全球化的深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的提出,實現由培養“國家公民”走向培養面向世界、了解世界、積極主動擁抱世界的“世界公民”,成為歷史教育的新價值取向。這就要求我們在對自身及本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拓寬全球視野,理解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具備應對與解決多元文化沖突的能力。
就家庭層面而言,“家族群體是形成中華民族大一統局面的基礎性力量,家族文化則是中華大一統的思想基礎”。我們要把對家庭的眷戀、對家庭成員的關愛、對家族歷史的追憶,升華為疆土之愛、人民之愛,從而增強國家和社會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就國家層面而言,“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民心向背是影響國家穩定興旺的根本因素。傳統文化中“以民為本”和“天下為公”的基本理念仍是我們當代國家治理的基本準則。我們在教學中要向學生明確傳導: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依托。全面推進民主法治建設,是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穩定和諧、實現自由平等、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就世界層面而言,今天的世界,是一個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新世界,中國與世界前所未有地緊密聯系在一起。這就意味著我們每個個體在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同時,要具有寬廣的世界意識和國際視野,樹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牢固意識,自覺把學生培養成具有“中國靈魂,世界眼光”的中國人。
個人自律擔當,家庭和諧幸福,國家穩定富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當今語境下家國情懷的價值追求和理想目標。所以,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擔當意識、民主意識、公共意識、全球意識,精心構筑家國情懷的現代準則,為民族復興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
家國情懷的現實境遇
家國情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有利于提升當代青少年的責任感與參與意識,有利于形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然而,當前青少年家國情懷的形勢是非常嚴峻的,部分青少年信奉及時享樂,缺乏人生規劃和明確的人生目標;對國情現狀漠不關心,不愿參與公共事務;對傳統文化、民族、國家的認同不夠,缺乏責任感等,究其原因,既有時代大環境導致的認知偏差,也有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首先,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和當今社會轉型期造成的巨大沖擊。尚未成年的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處于激烈碰撞期,判斷能力相對較弱。在多元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過程中,也一定會出現沖突和碰撞,這就必然會給未成年學生帶來巨大的困惑和認知偏差。其次,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不夠“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旨歸,家國情懷是教育的價值追求,優秀傳統文化是家國情懷的基本載體。但是,由于當前相對功利的教育觀,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認同多流于表面。最后,當前家國情懷的教育內容空洞,教學方式滯后。從內容上看,沒有根據學生的認知狀況和心理特征及時更新教育內容,我們講的多是一些大道理和空洞的說教,脫離基本學情。從教學形式看,在教育過程中多是單向的灌輸,以教師的教為主,不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沒有真正引導學生去深人探究、體驗,導致學生不能感同身受地理解家國觀念。
家國情懷在高中歷史教育中的實施路徑
家國情懷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在思想、觀念、情感、態度等方面的重要體現,是實現歷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標志,是諸素養中價值追求的目標。激揚家國情懷,傳承時代精神,就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魂魄所在,也必然是每一個歷史研究者和歷史教育工作者共擔的使命與擔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落實好家國情懷這一核心素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立足全球視野。當今世界,是一個全球化飛速發展的世界,信息流通不斷加快,多元文明碰撞融合,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時代精神的復合型人才,是我們的使命擔當。如何讓學生在多元融合的過程中不被西方不合時宜的價值觀所影響,如何在吸收借鑒西方優秀教育理念、價值觀念的同時,堅守自己的家國情懷,這就需要我們在微觀的歷史教學中,“外拓學生全球視野,內塑學生家國情懷”,讓歷史課堂充滿著對人類不同文明發展方式的多元理解,滲透對多元世界的尊重與包容。比如,在探討近代英美德法等國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時,要讓學生感悟到從專制走向民主、從人治走向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分析西方人文主義的起源、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時,要讓學生感悟到尊重人的價值、堅守人文主義、養成公民意識是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追求。在探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可以用專題的形式探討中國與兩次世界大戰的關系等。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長時段、大空間、多角度出發,以史料為支撐,以歷史解釋為基礎,“釋史怡情”,撥動學生的情感紐帶,讓其感受全球視野與家國情懷之間的精神鏈接。
緊扣新聞熱點。“涵養我們的歷史思維,意味著一種歷史責任。”2000年后出生的學生,歷史知識和認知普遍缺乏,基于歷史語境的家國情懷教育,由于較大的時空差異,使學生理解起來更加困難。而新聞熱點不僅具有較強的時效性,還生動鮮活,真實反映社情民意和時代重大問題。我們可以巧妙選擇熱點新聞,作為家國情懷教育的內容依托。在選擇新聞內容時,要注重選取新近發生、飽受關注、富有價值的新聞素材,兼顧國際和國內,突出人文情懷,深化學生對國內外形勢的認識,引導學生思考社會重大問題。在對新聞素材的運用上,可以采用新聞播報、新聞時評、專題研討等方式,激發學生關心社會、心系國家的熱情,引導學生樹立“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和主人翁態度,啟發學生思考自己的責任與擔當。
依托鄉土資料。走進家鄉資源,讓學生正視身邊的歷史,是培養家國情懷的又一途徑。鄉土課程資源具有地域特色性、空間集中性和可操作性。武漢地區的鄉土歷史資源非常豐富,在現行人教版的高中歷史教材中,有大量和武漢有關的歷史史料,如西周時期分封顓瑣后代熊繹于楚、宋朝時作為四大商業名鎮的漢口鎮、清朝道光年間的徽漢合流、漢口開埠通商、張之洞在湖北的洋務新政、武漢保衛戰以及眾多的革命遺址等紅色資源。課堂中,鄉土資源的恰當運用,能夠讓學生穿透過去的歷史,深刻理解自己所生活的土地,激發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感、自豪感與使命感,涵養家國情懷。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學生是“從直接表達愛家庭、愛學校、愛故鄉的感情,逐漸過渡到認識更加深刻的社會關系,從理性上認識祖國的概念”。
關注“小人物”。歷史教學要有“人”,這是一線教師的最基本共識。一部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既是踐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歷史,也是仁人先賢抗擊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與平等的歷史。我們可以充分依托優秀歷史人物及其名篇佳作,來彰顯家國情懷。比如漢代馬援“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唐代戴敘倫“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宋代李剛“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清代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據此,我們可以勾勒出無數先賢捍衛國家安全、傳揚家風國魂的歷史軌跡。我們在關注英雄人物的同時,更要突出歷史上不知名的“小人物”。“小人物”由于接近我們的生活經歷,更能激發我們情感共鳴。比如,在探討淞滬會戰時,可以展示這樣一個歷史細節:1937年8月28日深夜,在戰斗進入最激烈的時刻,上海潤州中學初二學生楊惠敏冒著生命危險游過蘇州河,給守衛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獻上國旗,其無畏壯舉震撼了中國和世界。歷史往往于細節處最打動人心,這樣沒有宏大敘事的歷史細節和無數小人物,如果運用得好,定是我們涵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資源。
精研高考試題。中學歷史教學落實核心素養有“三駕馬車”:其一課程設計,其二教學實踐,其三教學評價手段。高考是教學評價的重要手段。在近年高考試題中,家國情懷成為命題的新動向和亮點。比如,2019年全國一卷文綜試題歷史部分的第42題,以“錢穆《國史大綱》中的讀書信念”作為考查內容,重點考查核心素養中的“家國情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歷史觀,形成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堅定學生理想信念,激發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愛國熱情。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在教學中要精研高考試題,加強自主命題,在題目的設計中,引導學生帶著家國意識去解決問題,把家國情懷教育落到實處。
在思辨中升華。思辨性問題具有針對性、交互性、深刻性。思辨性問題可以帶來觀點的交流、思維的碰撞、探究的深入,提升學生質疑、批判、辨析的基本能力。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對問題的思辨,提升學生的認知層次和思想境界。比如,在探討《辛亥革命》時,可以呈現這樣的史料:“1925年3月12日,中華民國的締造者孫中山先生因肝癌于北京逝世。之后,全國各地紛紛舉行聲勢浩大的哀悼活動。與此同時,未經組織,數十萬民間百姓也自發地舉行悼念活動。兩年后的1927年3月31日,曾被譽為“康圣人”的康有為先生在青島逝世,社會反響異常平淡甚至略顯凄涼。”基于史料,教師可以設置出思辨性問題:康有為和孫中山都是對中國近代史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兩人去世以后,當時民眾為什么呈現出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態度,蘊含著什么特殊的歷史涵義?學生通過探究思辨,逐漸認識到康有為和孫中山,雖是同鄉,又近乎同齡,但是在面對民族危亡時,二者卻走上了不同的救亡圖存之路,康有為主張改良,進行維新立憲,孫中山主張革命,實現民主共和。時人對二者態度的差異,顯示出20世紀早期的中國革命已經取代改良,成為救亡圖存的基本道路。據此,學生通過思辨,結合20世紀早期中國的社會狀況,準確認識當時的國情和救國道路選擇問題。
家國情懷是歷史教育的價值追求,直接關系到“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觸及“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教育宗旨。作為高中教師,我們要在實踐中落實好家國情懷這一核心素養,決不能讓其流于形式、變成空話。我們要把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使命擔當,要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具備濃厚的家國情懷,是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只有家庭和諧、國家富強,個人幸福才能有最切實的保障。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