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術領域蓬勃發展,受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思潮的深刻影響,平面性表現方式在當代繪畫創作中日益盛行。這種趨勢不僅反映了藝術家們對主觀表達和形式美感的追求,更體現了他們通過平面性藝術語言重構視覺經驗的創作理念。本文通過分析東西方藝術大師的平面性傾向代表作品,深入探討平面圖形在繪畫創作中的藝術表現。這種系統性的分析將揭示平面性語言如何通過對圖形的創造性運用,突破簡單的幾何化形態局限,展現出獨特的視覺美感和深層內涵,從而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元的視覺形象。
一、西方油畫中的平面性語言
在油畫創作領域,平面性語言呈現出獨特的圖形屬性,在平面性語言的探索中,對圖形的理解和運用構成了核心的創作要素。圖形作為具有一定審美情趣的視覺形象,既是藝術家對客觀事物進行獨到觀察和審美提煉的結晶,也凝聚著創作者對物象本質的深刻理解和藝術再創造的智慧。正如瓦西里·康定斯基所言,圖形是指平面體積和顏色之間的關系。這種圖形并非簡單的幾何化形態,而是凝聚著藝術家對造型的深刻理解和審美體驗,通過發掘圖形的有機形態,使畫面富有情趣和魅力。這種表現手法不僅賦予畫面更強的秩序感,更能通過對客觀物象特征的提煉與概括,突破對現實世界的具象描摹,從而更深刻地傳達作者的內在情感。
油畫平面性語言中對圖形的幾何化歸納是其重要特征之一,這一表現手法貫穿了從古代藝術到現代繪畫的發展歷程。藝術家基于對客觀物象的深刻理解和獨特感受,將描繪對象高度概括為規則或不規則的幾何化圖形,這種概括不僅增強了圖形本身的表現力,也為畫面注入了新穎的構成元素。
幾何化歸納的表現手法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壁畫中的線刻技法,人物和動物形象均以平面造型呈現,展現了早期藝術對圖形歸納的探索。這種平面性的表現方式不僅體現了古埃及人對永恒形式的追求,也為后世藝術家提供了重要的形式參考。
19世紀以來,隨著現代藝術運動的興起,藝術家們對圖形歸納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和實踐。被譽為“現代繪畫之父”的保羅·塞尚在這一領域做出了開創性貢獻。他顛覆了傳統透視法則,通過對色彩與明暗的革新性分析,摒棄了傳統的線條和明暗表現手法,轉而采用色塊來塑造物象的立體感和空間深度。在其代表作《埃斯泰克的海灣》(圖1)中,塞尚將前景建筑物簡化為幾何立方體,通過提亮側面色彩,強化了建筑物的正面特征,創造出獨特的空間表現方式。這種處理手法體現了塞尚對平行于畫面和垂直于畫面的色彩形狀的差異化處理原則,為現代藝術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野獸派創始人亨利·馬蒂斯則進一步發展了幾何化歸納的表現手法。他主張色彩運用的本能性和直覺性,通過大膽的色彩平涂和流暢的黑色輪廓線,創作出具有極強平面裝飾性的作品。在《穿羅馬尼亞襯衫的少女》(圖2)中,馬蒂斯運用不加抑制的平涂色彩和清晰的圖案設計,展現了向簡化風格轉變的趨勢。晚年的馬蒂斯更是通過彩色剪紙實驗,將幾何化歸納推向了新的高度,創造了“大裝飾藝術”的概念。他的這種藝術實踐不僅突破了傳統繪畫的界限,也為現代設計藝術提供了重要啟示。

此外,美國現代畫家米爾頓·克拉克·艾弗里在塞尚和馬蒂斯的影響下,進一步發展了幾何化歸納的表現手法。他注重幾何圖形間的微妙色彩變化,創造出夢幻而富有詩意的畫面效果。艾弗里的作品展現了如何通過幾何化歸納來實現畫面的和諧統一,同時又保持了個性化的藝術表達。他的藝術實踐證明了幾何化歸納不僅是簡化物象的手段,更是創造新穎視覺語言的重要途徑。
這些藝術家的探索表明,幾何化歸納在油畫平面性語言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一種形式簡化手段,更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通過對物象的幾何化處理,藝術家能夠突破傳統寫實主義的局限,創造出更具表現力和象征性的視覺語言。這種表現手法為現代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可能性,影響了包括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構成主義在內的多個現代藝術流派。在當代藝術創作中,幾何化歸納仍然是藝術家們探索形式語言、表達個人藝術理念的重要手段,其影響力和表現力仍在不斷擴展和深化。
綜上所述,平面性語言在當代油畫創作中的理解與運用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藝術家們往往從簡單的幾何圖形人手,通過對要素的幾何化歸納意識,實現對客觀事物的藝術提煉與概括。這種表現手法不僅為畫面構成奠定了堅實的造型基礎,更為藝術創作提供了多元化的表現形式和可能性。幾何化歸納作為一種基本的造型方法,既是對物象的簡化處理,也是對形式美感的深入探索,在平面性語言的運用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國畫中的平面性語言
平面構成作為西方構成學和設計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畫來說是一個外來概念,其在近現代中西繪畫交融中對中國畫產生了深遠影響。但若追溯其歷史淵源,不難發現中國畫中早已蘊含著平面構成的元素。在傳統中國畫中,平面性的特征與精湛的畫理相得益彰,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表現方式。平面形式的美感主要通過幾何形的變化與理性歸納得以實現,這種表現手法在中國傳統繪畫中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實踐。以仰韶文化中的人面魚紋彩陶盆為例,其表面裝飾圖案正是通過對抽象的幾何形進行有秩序的排列組合,展現了早期先民對平面形式美的樸素認知和藝術創造。
在中國人物畫領域,顧閡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堪稱展現中國畫平面形式美的典范之作。這幅作品突破了傳統透視關系的束縛,采用時間序列的敘事方式,將五組不同場景的畫面有機地安排在同一個平面上。通過屏風、床鋪等物件的巧妙銜接,既保持了每個場景的相對獨立性,又實現了整體畫面的和諧統一。中國人物畫獨特的經營位置法則在這幅作品中得到充分體現,畫家根據主賓關系調整人物大小和位置,創造出獨特的平面形式美感。

中國山水畫中的平面美在明末清初畫家弘仁的筆下達到了新的高度。他以高度概括的幾何平面來表現自然山水,運用長短不一的直線分割畫面,創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在其代表作《松溪石壁圖》中,山石的刻畫幾乎完全采用直線勾勒,以方形為主要造型元素。畫面中大小不一的方形相互重疊、錯落有致,營造出靜謐和諧的藝術氛圍,展現了畫家對自然形態的深刻理解和藝術提煉能力。

中國花鳥畫中的平面表現手法同樣源遠流長。自北宋時期起,畫家們就開始突破對自然的寫實描摹,開創了獨特的筆墨平面畫法。文同的《墨竹圖》便是典型代表,畫中僅描繪一枝竹葉,通過墨色濃淡的變化和竹葉的錯落排列,以及竹枝的直線排列,展現出竹子的韻律美感。到了清代,花鳥畫的平面表現手法更趨成熟,鄭板橋的作品將這種藝術形式推向了新的高度。在《竹石圖》(圖3)中,竹枝的歸納更為簡潔凝練,竹葉的穿插和方向處理更加講究,竹枝的高低錯落和濃淡變化富有節奏感。石頭的加入不僅豐富了畫面元素,更強化了平面形式的視覺效果。這些畫家通過對自然物象的深人觀察和藝術提煉,將復雜的自然形態簡化為富有韻味的平面形式,既保持了物象的本質特征,又賦予畫面獨特的藝術魅力,真正達到了“簡練而不簡單”的藝術境界。
三、中西方繪畫平面性語言的差異
中西方繪畫中的平面性語言差異,本質上源于兩種文化對空間、形式以及藝術本質的不同理解。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視覺表現上,更深刻地反映了哲學觀念與審美理想的根本分野。中國傳統繪畫的平面性并非對三維空間的無力表現,而是一種自覺的美學選擇,強調主觀心象與客觀物象的融合。畫面中的留白、散點透視與筆墨韻律,共同構建了一個超越物理空間的意象世界。這種平面性語言不追求視覺欺騙,而是通過象征與暗示,引導觀者進人“形而上”的精神境界。西方繪畫對平面性的認知則經歷了顯著的演變。這種轉變反映了西方思想從外在模仿到內在表現的轉向,也標志著藝術從宗教、歷史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來。
從表現手法來看,中國繪畫的平面性通過線條的韻律與墨色的層次來實現。線條不僅是輪廓的勾勒,更是氣韻流動的軌跡;墨色的濃淡干濕,在看似平面的構圖中創造出深遠的空間感。西方現代繪畫的平面性則更注重色彩與形式的自律性,通過簡化、變形與構成,將繪畫從敘事功能中抽離出來,使其成為純粹視覺經驗的載體。這種平面性不引導想象性的空間延伸,而是讓觀者專注于畫面本身的視覺張力。
當代藝術實踐中,中西方繪畫的平面性語言正在相互滲透與轉化。這種交流不是簡單的風格借鑒,而是基于對繪畫本質的重新思考。在數字時代,平面性獲得了新的表現維度,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界限變得模糊。然而,兩種平面性語言背后的文化基因依然清晰可辨:一個追求物我交融的和諧,一個強調形式自律的自由;一個暗示宇宙的無限,一個確認存在的本質。這種差異沒有優劣之分,而是人類藝術思維的豐富性的體現。在全球化語境下,對中西方繪畫平面性語言的比較研究,不僅有助于理解藝術史的演進,更能為當代藝術創作提供多元的思維資源。
四、結語
中西方繪畫中的平面性語言比較研究揭示了兩種藝術傳統在形式表現與美學追求上的深刻差異與內在聯系。中國傳統繪畫的平面性源于對意象與氣韻的追求,通過留白、散點透視與筆墨韻律構建超越物理空間的精神世界,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哲學觀。西方繪畫的平面性則經歷了從三維幻覺到形式自律的轉變,現代主義藝術通過幾何化歸納與色彩平涂,使平面性成為藝術自主性的象征,反映了對個體表達與純粹視覺經驗的探索。盡管二者在表現手法與文化內涵上存在差異,但都通過平面性語言實現了對現實世界的提煉與超越。
在當代藝術語境下,中西方繪畫的平面性語言正相互滲透,數字媒介的興起進一步模糊了傳統界限,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這種交融并非簡單的形式疊加,而是基于對繪畫本質的深層思考,推動了藝術語言的創新。未來,對平面性語言的深人研究將繼續為跨文化藝術實踐提供理論支持,促進全球化時代下多元藝術表達的共生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培智.淺議繪畫的平面化空間意識[J].美術大觀,2006(9):98.
[2]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范景中,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
[3]丁一林.畫面圖形研究[J].中國美術, 2011(3):88-91 :
[4]張佳琦.油畫創作中平面性語言的研究及運用[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23
作者簡介:
查雨萌,湖北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造型藝術。
王玉潔,湖北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造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