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條例》修訂是社會需求驅動的結果,也反映出立法對社會形勢發展的適應,將對當代家庭產生諸多影響。
新《條例》最突出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婚姻登記“全國通辦”,二是登記手續簡化,三是婚姻家庭輔導服務強化。
就婚姻登記“全國通辦”而言,主要是隨著市場經濟發展,人口流動和人戶分離的現象日益普遍。為了婚姻登記而返回原戶籍地,新人不得不付出很大的成本,非常不便。“全國通辦”打破以往婚姻登記必須在戶籍所在地辦理的限制,讓那些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年輕人無需再為了登記結婚而奔波,更加方便快捷。這也體現了婚姻登記制度的人性化和便民性。
就婚姻登記手續簡化而言,同樣與人口流動相關。以前為了結婚,大家不得不回老家拿取或郵寄戶口簿,勞心勞力,而且隨著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僅憑身份證完全可以驗證一個人的身份狀況。因此,只需攜帶身份證即可辦理結婚登記,簡化了辦理流程,使年輕人結婚的門檻進一步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繁瑣的手續對年輕人結婚意愿的影響。
就婚姻家庭輔導服務強化而言,主要是在現代化轉型的宏觀背景下,我國婚姻家庭領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和挑戰,包括婚姻觀念轉變、婚姻關系不穩定、家庭矛盾糾紛增多以及家庭功能衰減等。強化婚姻家庭輔導服務,能夠幫助年輕人樹立正確的婚姻觀、提升婚姻經營能力,增強家庭功能,使婚姻家庭更加穩定、和諧,有效應對當前的婚姻家庭問題。
這些變化因需而生,也將對當代家庭產生諸多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異地婚姻家庭數量可能會顯著上升。“全國通辦”打破了傳統的“候鳥式婚戀”模式,促使更多年輕人在工作地建立家庭,從而推動“在地化婚戀”新范式的形成。優化了社會資源配置,使社會流動更加順暢和高效。
代際關系模式面臨重構。取消戶口簿限制本質上是對傳統家戶制度與現代社會結構變遷的適應性調整,減少了原生家庭對年輕人在組建家庭時的干預,有效契合了當代青年追求個體權利、主張婚姻自主的價值取向。這項政策還隱含著對家庭法律關系的重新定義。當婚姻登記不再強制要求戶口簿時,其實是將婚姻法律行為的主體明確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個體,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家庭單位”。
結婚率和離婚率可能會有所變化。結婚流程簡化,可能會在短期內提升結婚率。但由于結婚率的下降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長期情況如何還有待觀察。同時,離婚手續也得到簡化,容易削弱離婚的干預機制,造成離婚率的上升。
婚姻質量獲得優化,家庭穩定性得以提升。婚前輔導可以幫助年輕人認識到婚姻不僅僅是愛情的延續,更是責任、義務和相互包容的結合;婚后調解能夠為夫妻提供平和、理性的溝通平臺,幫助他們重新審視婚姻中的問題;離婚輔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沖動型離婚率,維護家庭的完整性。
新《條例》實施后也可能會衍生一些新問題。取消戶口簿限制的政策客觀上削弱了傳統家戶制度中父母對子女婚姻的干預機制,子女結婚有可能不再征求父母的意見,進而加劇代際間的信息不對稱與觀念沖突。結婚流程的簡化可能會進一步降低年輕人對婚姻的敬畏感和婚姻決策的心理成本,使他們在進入婚姻時更加隨意,催生新的家庭矛盾隱患。
因此,后續還需要一些配套措施。比如加強信息化建設,確保全國通辦安全、有效;建立婚姻登記失信懲戒機制,減少冒名頂替或者弄虛作假騙取婚姻登記的情形;健全婚姻家庭輔導服務機制,將婚姻家庭輔導服務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的范圍,加大供給;加強婚戀觀、婚姻觀的宣傳教育,引導年輕人審慎地對待婚姻,防止沖動型結婚或沖動型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