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是單向索取,當“被愛”變成傷害對方的利器,結果可想而知。
我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女孩深夜突然想吃麻醬燒餅,便讓男友跨了兩個城區去買。男友二話不說連夜出發,在店門口等了半宿,直到清晨才買到燒餅。可當他興沖沖帶回麻醬燒餅時,女孩卻輕描淡寫地說“不想吃了”。更令人心寒的是,女孩事后竟在閨蜜群里炫耀此事,自稱“御夫有術”,還得意地稱男友是“跪舔”。
得知真相的男友痛心地說:“你將我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把我們的感情當作炫耀的資本,這讓我無法接受。如果你只愛自己,對我連基本的尊重都沒有,這樣的關系還有什么意義?”這段愛情的結果不難想象—男孩選擇了分手。
我們先給女孩做個心理剖析。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她的行為表現出明顯的自我中心傾向,即過度關注自身需求,而忽視他人的感受與付出。可以想象,這段關系是難以維持的。
女孩的自我中心不僅是關系失衡的根源,還進一步催生了她通過炫耀和貶低他人來維系自尊的行為模式。女孩在閨蜜群中貶低男友,是她將自己無能的感覺投射到男友身上:你肯定不行,否則你怎么會對我言聽計從?她將男友的付出曲解為“低價值”,從而合理化自己的優越感。最終,這種模式不僅加劇了女孩的自我中心,也導致對方的失望與疏離。
女孩既缺乏共情能力,也缺乏愛的感知能力。共情依賴于大腦鏡像神經元對他人情緒的模擬。女孩無法共情男友在忙碌一天之后也需要休息,同時半夜開車危險指數會升高,等等,她將對方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這種共情障礙導致女孩無法建立真正的情感聯結,只能停留在“索取—滿足”的表層互動模式中。女孩共情能力和愛的感知力的缺乏,大概率源自成長過程中,家人情感反饋的匱乏,或者情感表達的缺失。
對于男孩來說,他最終選擇分手不難理解。一對戀人建立關系之初,更多的是將自己內心對于理想伴侶的期待,投射到對方身上—怎么看對方都是自己的理想伴侶,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如果有一方的期望多次落空,就會從自我催眠的投射中,逐漸清醒過來。同時,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第四層級是尊重的需要,當男孩的自尊受到極大的挑戰時,分手對于他來說,是維護自尊最好的選擇。
成熟的親密關系始于對自我欲望的覺察與克制,成于對他人生命的敬畏與共情。愛的本質是相互成就的生命對話,當我們理解到這些,方能在情感世界中獲得真正的自由與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