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關于組織實施教師教育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對完善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進一步提升教師教育能力有關工作作出部署。該工程的本質是賦能教師能力提升,只有各相關主體協同發力,形成政府“搭臺”、社會“入角”、院校“唱戲”的系統化格局,才能促進教師能力提升工程從“紙上規劃”轉為“課堂實效”,最終服務于教育高質量發展和新時代育人目標。
構建教師人才培養新模式
各相關主體協同構建教師人才培養新模式,創建多元協同機制以激活教師人才培養效能,有助于促進師范生的專業成長,助其成為適應教育變革的“未來型教師”。
各地教育主管部門應會同當地發展改革部門統籌區域教師教育院校教師人才培養規劃和相關條件保障。按照國家高水平教師教育院校建設和教師人才培養要求,結合本地教育發展實際,制定區域教師教育院校教師人才培養規劃。統籌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資金,為教師人才創新培養提供物質保障。根據區域教師人才培養需求,明確院校建設基本條件和基礎設施配備(如學科實力、師資水平、智慧教室、虛擬仿真實訓室、教學實踐基地、教育實踐管理信息平臺),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搭建當地“高校一中小學”深度合作平臺,建設職前職后銜接的教師教育改革實驗區,推進全流程協同育人。
教師教育院校要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基礎上創新教師人才培養模式。基于國家政策,爭取部屬師范大學等高水平教師教育院校為本校定向培養高層次教師教育師資;引進和培養一支既有扎實理論基礎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建立教師教育院校教師到中小學掛職鍛煉制度,要求教師每5年須有不少于1學期的中小學教學實踐經歷,將其中小學教學實踐工作納入職稱評審、績效考核。創新師范生培養模式,在國家政策框架下完善公費師范生培養機制,優化定向培養、本碩銜接貫通培養、卓越教師培養以及高校之間交換培養、聯合培養等模式;加強對教師人才培養質量的常態化管理和評價;根據國家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積極參與師范類院校“雙一流”建設評價。
中小學(實踐基地學校)要協同教師教育院校支持教師人才培養。中小學管理者要積極參與當地教師教育院校的師范生培養方案制定,支持在職教師協同設計師范生教學實踐課程。設立“師范生實習崗”,指導教師教育院校的師范生通過教學實習實踐解決教學實踐問題。建立長效激勵機制,將在職教師指導師范生實習的工作納入績效考核。
搭建教師教育研究新平臺
各相關主體協調搭建教師教育研究新平臺,整合多方資源深化教師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對于促進教師教育理論研究,進而提升師范生的研究反思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各地教育主管部門要會同當地發展改革部門為區域教師教育院校教師教育研究提供政策和資金保障。根據本地教育發展需求,為教師教育院校與相關機構的合作研究搭建橋梁,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務,促進產學研用結合。設立地方專項基金,扶持本地教師教育院校的研究平臺建設、地方特色研究項目,以及跨區域、跨院校的教師教育研究項目,確保專項資金的合理分配與有效利用。
地方教育主管部門要統籌指導當地教師教育院校教師進行教育研究平臺的建設和管理。制定教師教育研究平臺建設指南,明確平臺功能定位和建設標準。統籌推動當地教師教育院校、科研機構、企業與中小學等多主體之間的合作研究,實現研究資源共享。組織建立區域性教師教育資源庫,包含教學案例、研究成果等,供院校教師和師范生學習研究。推行“揭榜掛帥”制度,組織設立專項研究課題支持教師教育研究,為其提供方向指引。按照國家政策規定,推動當地教師教育院校研究平臺建設納入當地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和“雙一流”建設評估指標,實現對研究平臺的常態化監管評估。
教師教育院校要積極開展教師教育研究平臺建設和研究成果轉化。建設“人工智能 + 教師教育”網絡研究平臺,定期舉辦教師教育研究創新論壇,實現研究資源和成果交流共享。促進成果轉化應用,建立研究成果轉化示范基地,開展研究成果主題培訓。尤其要加強與中小學實踐基地的合作研究,鼓勵教師在教學實踐基地開展教師教育研究和改革實驗,積極推廣實驗成果,為教師教育研究提供實踐支持。
夯實教師教育改革新支撐
各相關主體協力夯實教師教育改革新支撐,有助于推動教師教育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優化學科專業和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法,強化師范生科學素養與實踐能力。

各地教育主管部門要會同當地發展改革部門統籌指導當地教師教育院校的教師教育改革。根據國家教師教育改革政策因地制宜地制定區域政策文件,明確當地教師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標。結合當地教育發展需求,引導教師教育院校及時動態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及培養方案。對本地教師教育院校的特色專業、重點改革項目給予多方面支持,鼓勵教師教育院校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實驗。推動教師教育院校與其他高校、科研機構、中小學的協同改革創新,建立多主體協同研究體系,深化“學教研用”一體化培養,促進教師教育模式改革創新。推動教師教育評價改革,并將改革成效納入教師教育院校教師教育質量評價指標。加強教師教育改革質量監測,通過教學督導、畢業生跟蹤調查(如畢業后3年基礎教育崗位留存率、教學成果等)評估改革成效。在“雙一流”建設、人才工程項自等方面,對教師教育改革成效顯著的教師教育院校給予榮譽表彰和物質獎勵。設立教師教育改革創新獎,表彰優秀教師教育改革項目。
教師教育院校要在教師教育改革中聚焦師范生科學素養與實踐能力提升。優化師范生課程體系,增加科學課程和實踐課程的比重,設置科學通識課程、STEM教育等跨學科課程、人工智能教育課程等;推行‘ 4+1 ”培養模式(4學期理論學習 +1 學期沉浸式實習),加大實驗教學、實習實踐在師范生課程中的比重;培養師范生的數字化工具(如虛擬實驗軟件等)應用能力;設計開放性實驗項目,培養師范生實驗操作和數據分析等技能;組織師范生參與高校學生科技創新大賽、科普作品設計等,激發科技創新能力。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推行“雙導師制”(高校導師 + 中小學名師),全程指導師范生成長;采用案例教學、項目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方法,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模擬課堂情境開展沉浸式教學演練,提高師范生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建設校內教育實踐平臺,如微格教室等,為師范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加強與中小學實踐基地的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實習關系。推行“臨床型”畢業論文改革,允許用“教學設計方案 + 實習實踐視頻”作為畢業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設引領服務社會新高地
相關主體協同為教師教育提供社會服務資源,共同建設引領社會服務的新高地,可助推師范生塑造“大教育觀”的社會視野,通過社會服務實踐培育其教育情懷與社會責任感,為其未來成長為兼具專業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的“大先生”奠定職業精神根基。
各地教育主管部門要會同當地發展改革部門構建社會服務導向的政策體系。制定教師教育院校服務社會發展規劃,明確當地教師教育院校在鄉村振興、教育均衡、社區服務等方面的社會責任。統籌當地教師教育院校建設社會服務基地等基礎設施,為師范生參與社會實踐和服務提供資源保障。建設“城鄉教育共同體”,推動師范生進入鄉村的學校和社區開展支教、科普、文化傳承等活動。將社會服務成效納入“雙一流”學科評估指標,對開展社會服務活動、提升師范生社會服務能力表現突出的教師教育院校,給予招生計劃、科研項目等政策傾斜。建立師范生社會服務激勵機制,明確師范生社會服務時長可折算為社會實踐學分,優秀案例納入畢業綜合評價;設立“師范生社會服務標兵”獎項,獲獎者可在教師招聘、考研推免等方面享受加分政策。
教師教育院校要創新社會服務模式。如開設“教育公益與社會服務”必修模塊,涵蓋鄉村教育、特殊教育、社區教育等內容,培養師范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聯合科技企業開發“智慧教育公益平臺”,幫助師范生遠程服務鄉村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等。推行‘ 1+N′ ,服務實踐模式(1個師范生對接N個社會服務場景),如中小學聯合教研、鄉村學校支教、老年大學授課、家庭教育指導、社區教育服務、留守兒童學習或心理指導、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等。
開創教育國際交流新局面
各相關主體協同開創教育國際交流新局面,有助于教師教育院校教師在拓寬國際視野和提升教學素質的同時,推動師范生構建“跨國界教育認知一跨文化教學實踐一全球化專業思維”的成長路徑,成長為兼具文化自信與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
各地教育主管部門要會同當地發展改革等部門統籌教師教育國際交流規劃和實施。基于國家相關政策,根據區域教育發展需求和教師教育院校特色,制定本地教師教育國際交流規劃。推動國際組織和有關國家合作設立國際教育信托基金、獎項等,為教師教育國際交流提供資金支持。結合我國教育國際交流政策,協調當地外辦、財政等部門,為師生國際交流提供服務保障,在出國簽證、外匯管理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根據國家相關政策,會同當地公安、應急管理等部門,完善風險防控體系,建立政治安全審查機制,規范國際合作內容審查;完善海外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保障師生人身安全。實施教師海外研修計劃,專業教師每5年須有3\~6個月海外研修經歷;實施“海外名師引進計劃”,每個重點學科聘任2\~3位國際頂尖教育專家;實施師范生“海外浸潤計劃”,選拔優秀師范生赴教育發達國家開展合作項目研究和跟崗實習;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建立若干海外實習基地,開展雙語教學實踐;推行國際志愿服務,組織師范生參與國際教育援助項目。
各地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教師教育國際交流平臺與資源建設的協調和監管。根據國家教育對外開放整體規劃,搭建區域教師教育國際交流平臺,明確平臺建設的目標范圍(如師資培養、課程共建、科研合作)、質量標準和風險防控(如數據安全、學術倫理)。面向國家發展戰略需求,推動與國外一流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教師教育國際交流合作,開發高水平國際合作辦學和合作研究項目。在國家政策框架下,協調整合優質國際教育資源,支持高水平教師教育院校適當選用國際高水平理工類專業課程和教材;協調建設中國特色國際課程推廣平臺,提升我國教師教育的全球影響力。協調建立線上國際優秀課程庫供師范生選修;統籌建設線上國際教學交流平臺,實現跨國課堂觀摩和教研;組織開發人工智能輔助的跨文化教學模擬系統,支持師范生進行多種語言的教學情境演練;根據國家教師教育政策,實施“國際學分銀行”和國際聯合認證制度,推動師范生國際學分轉換認證和學位認證。根據國家政策,推動當地教師教育院校國際交流質量認證工作,并將交流成效納入高水平教師教育院校和“雙一流”建設評估。
教師教育院校要為師范生開展國際交流提供平臺支撐。協同國內外教師教育院校,聯合開展國際交流活動,如舉辦國際教育論壇,邀請國外專家參會,提升區域教師教育的國際影響力;開展國際專家線上講座、研討會等活動,讓師范生有很多機會接觸國際前沿教育理念。聯合國外院校開展國際教育測評項目(如PISA、TALIS等)和教師教育改革前沿問題研究,并將研究成果融入師范生課程和教學改革。組織師范生參與國際合作研究、教學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培養跨文化教學能力;組織師范生參加國際教育技術創新大賽,展示學習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