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微型社會”一一學生們在集市上擺攤賣貨,用校內“貨幣”自由交易,獲得的收入需分類繳稅,遇到各類糾紛都可以訴諸“法庭”。閑暇時段,他們還可以在校園的空地上種菜、鍛煉、喂羊駝作為這片教育場域的主要設計者,學校品牌與媒體中心教師張一名仿佛一位“魔術師”,以充滿童趣與智慧的空間設計,將尚待規劃的校園場地打造成“未來小鎮”,每一處都詮釋著“教育即生活”的真諦。在這片滿是幸福感與歸屬感的空間里,很多學生留下了鮮活而豐盈的成長回憶。
當教育空間成為“開的百科全書
2016年,校長王海霞提出“未來小鎮”的理念,希望建設一所未來學校,通過打破學習與生活的邊界,帶給學生基于真實生活的學習體驗,培養他們面向未來的能力。視覺傳達專業背景的張一名擔起了促成這一設想落地的任務。自從接到學校的初始規劃圖紙,他就開始了將其打造成為“未來小鎮”的系統性建構。對于教育理念的空間轉化,張一名有著自己的思考:小鎮的每一處教育空間都應當擁有獨特的藝術表達,這種表達不能太過生硬,而應做到與其所承擔教育功能的自然融合。
龍樾的課程以選課走班的形式開展,在學校的課程體系中,美術、體育等傳統必修課被創新性地解構為多個專業細分課程,為的是引導學生從興趣啟蒙走向深度學習。以美術學科為例,書法、陶藝、攝影、版畫、插畫、綜合材料繪畫等分類必選課程取代了學生的課表上統一的“美術課”。正因如此,在規劃校園設計時,張一名特別拓展了兩層地下空間,用以滿足眾多細分課程的授課需要。
如何將一所學校的教育理念轉化為具象化的實體空間建設?怎樣充分發掘環境中每一處細節的教育功能?這些都是張一名長期以來探索的實踐課題。
張一名致力于做到設計與教育的深度勾連,這是他與大多數設計公司在提案時的關鍵區別。比如,同樣強調在環境中融入知識,設計公司往往直接“把知識貼在墻上”,人們可能在遠處就能望見墻上的精選名言。那些鑲邊大字固然清晰地展示了具體的信息符號,卻缺少了一些可供學生交互體驗的空間敘事。在張一名的設想里,校園應該是一本“開的百科全書”,每個空間都可以成為跨界融合的學習場域。比如建校之初,校園內的所有空間都取消了吊頂設計,讓學生抬頭就能看到空調系統的冷熱水管道走向,可以了解空氣是如何吹進來又是如何被凈化的。
穿行在教學樓的走廊里,幾乎看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教室標識。歷史教室門梁上掛著古樸的木質牌匾,音樂教室門牌閃耀著時尚的霓虹燈光,物聯網教室的班牌由充滿科技感的網線編織而成這些別出心裁的標識,都是張一名基于不同學科特點做出的適配設計。
教育是師生雙向建構的過程,除了教師對教學環境的用心設計,學生的參與程度也會直接影響環境所能達到的育人成效。張一名希望,學生不僅是學習者,更是校園生活的創造者。學校西門大廳的造景,就是他與學生共同設計的作品。起初,這里是一片綠植墻,由于長期缺乏充足的光照與灌溉,買來的幾批綠植在移植不久后都枯萎了。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張一名帶領學生實地測量數據,設計出一套水陸生態系統,并鼓勵他們思考采購哪些材料、如何進行搭建,而后又聯合物聯網專業的教師,探討如何以數字化的方式保證植物的良好生長,實現了定期水循環、及時光照的功能。過程中,師生們時常會遇到意料之外的挑戰,張一名記得學生張一名,碩士畢業于北京服裝學院視覺傳達專業,現任美術教師,學校團委書記、品牌與媒體中心負責人,兼任攝影、工業設計、平面設計、迷你四驅車校本課程。

們成功化解難題時,那種難以抑制的興奮。比如計算彎管所需長度時涉及運用橢圓周長公式,而這是高中才會教授的知識,他就與學生利用既有知識現場推導,得出準確的公式與計算結果后,學生的眼里閃爍著發現新大陸般的興奮。
正因如此,在張一名設計的小鎮體系中,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到校園環境與自己的緊密關聯,自豪于自己也能為小鎮的建設作出貢獻。例如,學生在美術課上的繪畫作品,稍加轉化就可能變成某屆校友卡背面的紋樣,或是網站、公眾號上的圖案。又如,每位學生對于校園空間建設都有發言權,在每年召開的學生代表大會上,可以針對相關具體議題遞交提案,并展開辯論,張一名則根據這些提案及討論結果將想法落地,盡可能使校園空間的調整滿足每位學生的需求。
從“一次性設計”到“動態生長”
張一名認為,校園空間及整套體系的設計并非“一次性服務”,完成建校階段的基本建設工作后,還需要定期維護、不斷升級。他稱這項工作為“品牌軟裝的物業維護”,認為這是彰顯學校特色、滿足學生校園需求的必要保障。
建校至今,張一名一直遵循學生成長的自然節律和動態發展需要,通過不斷升級校園設計,推動教育生態的持續優化。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他發現學生們的社交需求在不斷變化。“現在的孩子們渴望以更自由、個性的方式表達自我。”他清楚地知道自己面對的孩子們正處于自我覺醒的關鍵時期,有些人想法大膽、敢于嘗試,有些人內斂含蓄、不善于當面表達。張一名想為學生的表達找個出口,于是他將校門口的一整面玻璃墻打造成“小鎮話池”,劃分為“不懂就問區”和“致謝區”兩個板塊。學生們可以把自己想說的話寫在這里,并和其他人對話。“小鎮話池”建成不久,就成了“村口情報站”,匯集了吐槽、八卦、簽名等各種信息,每周擦洗干凈后,很快就被學生再次寫滿。幾乎所有學生經過時都會停下來看看,有的還要添上幾筆“最新動態”。學校各個職能部門看到效果很好,也紛紛在自己的辦公室門口放置了互動白板,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學生想反饋任何問題,或是表達任何情緒、任何觀點,都可以在白板上留言。“今天中午這道菜太好吃了!食堂阿姨明天能不能繼續做呀?”“剛才下樓時電梯忽然頓了一下,是不是該維護了?”各部門的教師看到留言后,便會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并做出相應調整。這個簡單的設計,為學生開辟了一條向學校反饋意見的暢通渠道,學校運轉因此變得更加流暢高效,學生也在參與校園治理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起主人翁意識和集體責任感。
隨著對教育本質和學生需求的不斷深入理解,張一名的校園設計理念也在持續迭代。以校舍功能布局為例,“從前我認為學校建筑應該按照傳統功能分區,教學樓、圖書館、食堂、體育館都應該是獨立的建筑,但后來發現,這樣其實容易導致學生需求和資源安排的錯配。”張一名解釋道,“比如一位晚下課的學生去吃飯,因為食堂的承載量有限,打飯要排長隊,他還要等其他學生騰出座位才能吃上飯,整個過程既耗時又費力。實際上,此時其他建筑內還有不少閑置空間,只是因為距離較遠,難以直接利用。”由此他總結出一條新的設計原則一將資源放在離學生最近的地方。“在對新建校的設計中,我們將食堂與教學樓合二為一,學生下課后只需走幾步就能到達本層食堂就餐。如果想換一換口味,去其他樓層也很方便。更重要的是,在就餐高峰時段,兩個區域的功能可以相互延伸,相當于能夠在短時間內擴展緊缺區域的空間容量,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體育館和圖書館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將其解構至教學樓的每一層。
截至目前,張一名已受邀參與7所中學的規劃設計及建設工作。在各所學校的規劃實踐中,他沒有簡單復制現有的龍樾模式,而是融入這些年來新積累的設計思考與實踐經驗。“未來的學校必將呈現出更鮮明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樣態。”張一名說道。
挖掘大腦的“富礦”
張一名認為,每個人的大腦都是一座充滿靈感與創意的“富礦”,只是有時這些礦藏埋得很深,人們需要通過學習和積累掌握開掘它們的方法。“很多人覺得腦海中進發的靈感像一閃而過的流星,可遇而不可求。實則不然,我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形成一套生成靈感的方法論。”他拿設計領域常用的“第一思維否定”舉例:“當創造某個作品時,不要直接選定你的第一想法,因為你很快想到的設計,別人往往也很容易想到,一定要再去想第二個、第三個,甚至想到第七個,而后再去對比、選用。”
除了校園設計師的身份,張一名還負責攝影、工業設計、平面設計、迷你四驅車這四門課。因為從小就決心做個與眾不同的人,他在教學中也格外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他們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個性。在他看來,傳統教育系統中,不少學生總覺得一切都應該有個參考答案,習慣于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做。但在設計領域,這或許并不可取。“如果我們給某個原創作品的分數是100,那么高度模仿它的作品只能得0分,甚至要倒扣100分。”他如是說。課上,他并不單純地教授設計、攝影等技法知識,而是尤為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一次,他讓學生圍繞“萬綠叢中一點紅”這個命題創作一幅作品。在大家開始動筆之前,他先問學生:“看到這句話,你能聯想到什么畫面?”學生最初的答案大多是“一簇綠草叢里,有一朵小紅花”。他鼓勵學生跳出固有思維,往深處思考“綠”與“紅”還能指代什么。在持續的引導和追問下,有的學生想到“連綿的青山間,有人撐起一把紅色的油紙傘”,還有學生仿佛看見“一汪長滿浮萍的湖面上,漂浮著一葉紅色的小舟”。在張一名的課上,類似的練習還有很多,比如:讓學生畫兩個圓鋪滿紙面,但每次的排列方式都不能和之前相同;引導學生在50個格子里設計排線,每個格子不能重樣通過持續的練習,學生的思維越來越靈活,他們逐漸體會到創意沒有對錯,更不必相同,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想法。他們越發敢于挑戰所謂的參考答案,也越發敢于嘗試新的做法、擁有創新的自信。

對于藝術創作而言,創意的生發或許只是起點。張一名不僅呵護創意的萌芽,還會帶領學生優化方案,將制作出來的成品拿到校內無人看管的小店—“龍樾Cool”,作為商品進行售賣。各種天馬行空的作品總能引起一些共鳴,學生們在同齡人的認同中靠近相似的靈魂,校園里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創生態。
師生共創的諸多作品中,令張一名印象最深的是學校的第一屆吉祥物“陳國強”。這是一只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的太白華陽龍,它擁有馬卡龍色的皮膚、圓溜溜的眼睛、俏皮的虎牙,復古的球鞋里常露出一截白襪子。因為誕生時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強”一名眾望所歸,它的姓氏則是從全校師生名單里隨機抽取出來的,這也使得“國強”和師生們的關系格外親近。如今,張一名每年都會和學生一起設計、制作、發布一款新的吉祥物,因為它們符合學生的審美偏好,往往一經推出就廣受歡迎。此外,師生們還會共同設計并定制相應主題的公仔、帽子、手辦,創作貼紙、表情包等衍生產品,由此在學校形成了一種“流行文化”,讓吉祥物不只是宣傳標志,還成為承載學生美好校園記憶的情感寄托。
如今,張一名依然在為更多新建校的設計而奔忙。每當看到承載著美好教育期待的一所所校園落地建成,見證孩子們在充滿生機的學習空間里自由成長,他都滿心篤定:這是我作為教師最大的幸福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