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教必先強師。高質量的校本研修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項目式校本研修作為其創新實踐形態,具有顯著的育人價值與實踐效能。學校需立足辦學特色與教師需求,有針對性地構建校本研修課程體系。本文以開展的實踐為例,探析如何通過項目式校本研修賦能教師成長,以期為其他學校及教師進行相關實踐提供有益參考。
什么是項目式校本研修
簡而言之,項目式學習是一種通過探究解決真實而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進而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方式,具有挑戰性、主動性、實踐性、持續性、合作性、創新性等特點。筆者認為,項目式校本研修是基于項目式學習的本質與要素演化而來的概念。它是指在學校中以項目為驅動,通過組織教師團隊解決共性的、具有挑戰性的教育教學實際問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校本研修模式。這種模式是對傳統校本研修的變革與創新,其導向與內容既要遵照國家的教育政策,又須結合學校重點工作,同時觀照教師個體的持續發展需求。合理運用這種模式,不僅能夠增強教師成長的內驅力,還有助于他們借助集體的力量更新教育觀念、變革教學行為。
實施項目式校本研修的原則包括:首先,需要基于校情,在學校中開展;
其次,要以師生發展為本,引導教師在研究解決育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自修(學習)、修煉(實踐)、修養(專注、持續);再次,要以學校為基地,以教師為主體,為他們規劃發展路徑,促使他們在研究中解決具體問題,在育人質量提升中實現成長。
項目式校本研修的實踐探索
基于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學校組建了若干支項目研究團隊,開展了一系列扎實的實踐,推進了教師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成長,基本實踐步驟如下。
在確定項目前,需要通過問卷調查、座談等方式收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并進行篩選、歸類,確立研修主題與目標。隨后,遴選項目負責人,由其牽頭,吸納相關問題的提出者、有意向參與的教師、學校相關管理者、專家等組成團隊。團隊需收集相關資料,集體學習相關理論和實踐經驗,對現實情況進行深入分析,理清研究思路,并設計對應的項目方案。方案須明確每個人的具體任務、資源需求、預期成果等。
在項目實施環節,團隊成員應定期開展交流研討,實時評估項目的開展情況,并據此動態調整相關任務的進度及目標。
項目完成后,團隊還應進行反思與評估,思考是否已達成預期目標,并依據項目完成情況總結經驗與不足。之后,通過召開研討會、教育年會、專題會,以及發表文章等方式分享成果。
在整個實踐過程中,專家需要根據項目研究需求,全程提供專業指導和支持,幫助教師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學校也需全程關注、跟進,根據情況給予必要的支持,為他們搭建分享平臺。
項目式校本研修的實施成效
學校通過調研、歸類,成立了若干個項目式校本研修團隊。這些團隊通過集體實踐與反思,為解決教師面臨的教育共性問題、熱點問題、難點問題積累了一定經驗,初步形成了一批成果。學校還圍繞“跨學科實踐學習”“學段貫通研究”“模型觀育人”“優秀傳統文化的課堂育人研究”等主題,承辦了多場研討交流會,多個項目獲得市、區級規劃課題立項這些舉措及成果進一步激發了教師發展的內驅力,促進了他們的自覺成長。
項目式校本研修已經成為新形勢下教師成長的重要路徑之一。學校及教師們應當不斷審視并完善這一模式,如加強評估的科學性研究,進一步完善研修項目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并探索利用在線平臺和數字工具等資源支持項目式校本研修,加強研修成果的推廣和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