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我國中小學德育教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既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要求,也能幫助學生不斷完善人格素養,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實現融合的思維邏輯
關注個體差異,立足學生實際。小學生的思想認知、性格特征和心理狀況受成長環境的影響較大,因此,開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了解他們的個人實際,這是工作開展的基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其認知層次還不夠高,心理狀態還不夠穩定,教師在開展工作時要注重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合理設計融合課程,開展不同形式的融合教育,促進他們的成長與進步。
打通學科壁壘,科學融合教學。相較于單一教學模式,融合式教學模式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課堂的學習效果。在規劃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教學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校的現有客觀條件,適當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工具,合理設計教學內容與時間安排等,也可以采用情景模擬等方式豐富教學形式,保障融合教學的效果。
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實踐路徑
以專業課程為基礎,實現融合教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尋找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點。如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一課時,結合“家人之間相互關愛”這一主題,教師課前布置“一起做飯”“合作整理房間”等互動作業。學生完成后,再到課堂上進行交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著重引導學生學會愛、感受愛、表達愛,助力他們與家長共同建設和諧美好的家庭關系。
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實現融合教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一個重要作用是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學校層面,要發現學生的實際問題,掌握他們的心理狀態。對此,可以采用多種方式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如設置“說說我的煩惱”信箱、開設心理健康熱線、開展心理健康狀況問卷調查等。學校還可以安排專業心理健康教師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或邀請心理專家開展專題知識講座,讓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以及化解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途徑。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實施者,當學生產生一些不良行為,教師要及時發現并加以引導,幫助他們解決存在的問題,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以實踐活動為載體,實現融合教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應注重實踐性,教師可設計多樣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感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如教學六年級上冊《知法守法依法維權》一課時,可組織開展“我是小小普法員”活動,讓學生走進社區宣講相關法律知識,在實踐活動中增強他們的法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同時鍛煉他們的溝通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
學校可依托當地紅色教育資源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前往紅色場館開展主題教育,讓他們身臨其境接受思想教育,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在學習參觀結束后,可以讓學生撰寫個人心得體會,并選取部分優秀稿件進行展示,以此激發他們見賢思齊的意識。
學校還可以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感受德育教育的樂趣,在互動中得到啟發。如組織學生參加“清潔小能手”“今天我是小交警”等活動,讓他們深刻體會基層工作的不易,從而在社會實踐中自覺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激發他們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達到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良好效果。
小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教師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創設生活情境,開展實踐活動,關注個體差異,加強家校合作,才能促進學生道德品質、法治意識和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