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孩子在家總刷手機視頻,作業(yè)敷衍了事,我們真管不了了,您有什么辦法啊?”小童的媽媽焦急地傾訴著…放下手里的電話,看著桌上小童的作業(yè),我陷入了沉思。前陣子我們在學習“圓柱和圓錐”這一單元的知識,自打幾何知識的學習從平面轉(zhuǎn)向立體,小童錯題頻出,其背后反映出的問題也令家長無可奈何。
“小童們”的困境
通過課堂觀察和作業(yè)分析,我發(fā)現(xiàn)小童能掌握計算公式,在完成基礎題時的表現(xiàn)不錯,比如直接給出圓柱的半徑和高,他能熟練計算體積。然而,當面對需要“轉(zhuǎn)化思維”的進階題,如已知圓柱直徑求長方體的長或?qū)挄r,便無從下手。這種問題的根源在于“轉(zhuǎn)化思維”的缺失,他還不習慣轉(zhuǎn)化和重組已知條件并據(jù)此解決新問題。
實際上,班里有不少孩子遇到了類似的“攔路虎”,這不能簡單地責怪他們“笨”,反倒是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在教學中對“明線”“暗線”的把握失衡。幾何學習的“明線”指的是教材中的一個個知識點,“暗線”指的是空間觀念、推理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若只重“明線”,孩子們則難以建立全局間的關聯(lián)。教師要整合挖掘他們的困難,通過一個點,訓練一類思維,培養(yǎng)一種能力。此外,小童“總刷手機視頻”的問題也絕非個例。一邊是短視頻的即時快樂,一邊是學習的延時成就感,很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本就難以抵擋視頻、游戲的誘惑,在產(chǎn)生學習挫敗感時更容易沉迷其中。只是,如今完全禁止他們使用手機顯然不太可能。
面對“小童們”的共同問題,到底該怎么做?接下來的幾天,我開始查資料、找方法。最終,決定基于“最近發(fā)展區(qū)”

理論設計指導課,引導孩子們突破思維瓶頸,讓“轉(zhuǎn)化思維”成為破局關鍵。因為“轉(zhuǎn)化”不僅是有助于他們解題的重要思維工具,還能為他們提供認知世界的另一重視角。這節(jié)從數(shù)學知識出發(fā)的指導課,承載兩個目標:一是幫助孩子搭建從平面到立體思維的橋梁,二是助力他們用“轉(zhuǎn)化思維”突破成長困境、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將“未知”轉(zhuǎn)化為“已知”
課堂伊始,我?guī)ьI孩子們進入從平面到立體的喚醒舊知環(huán)節(jié),先讓他們回顧六年級第一學期學習的“方中圓、圓中方”知識,拋出問題:“同學們,在平面圖形里我們實現(xiàn)了圓與方的轉(zhuǎn)化,立體圖形中是否存在類似的轉(zhuǎn)化呢?”在孩子們的討論中,我緊接著出示了涉及本學期教學內(nèi)容的一道題目:“將2個底面直徑為10厘米,高為12厘米的圓柱形茶葉筒緊密地并排放入一個長方體紙盒中(紙板厚度忽略不計),求紙盒中空余部分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我看到不少孩子在面對這道題時眼神中流露出迷茫與無措。我沒有直接講解,而是啟發(fā)他們聯(lián)想剛才重溫的平面轉(zhuǎn)化知識。此時,我看到小童的眼晴一亮,說道:“原來圓柱的直徑就是解這道題的‘法寶’啊!”孩子們逐漸發(fā)現(xiàn),圓柱的直徑?jīng)Q定了長方體的寬,因為兩個圓柱緊密并排地放入紙盒,所以長方體的長就是兩個圓柱的直徑之和。
在喚醒舊知的基礎上,課堂進入從具象到抽象的進階推理環(huán)節(jié)。我出示了兩道挑戰(zhàn)題:“將一個正方體木塊削成最大的圓柱,圓柱的體積與正方體的體積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將一個正方體木塊削成最大的圓錐,圓錐的體積與正方體的體積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這兩道題對孩子們來說又是一次思維上的挑戰(zhàn)。我依然啟發(fā)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轉(zhuǎn)化的關鍵條件“圓柱直徑
正方體邊長”,并運用動畫演示了切割過程,以便他們更直觀地理解這一“轉(zhuǎn)化”思路,在頭腦中構建圖形間的關系。通過這樣層層遞進的學習,孩子們不僅鞏固了“轉(zhuǎn)化思維”,還極大地提升了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在后續(xù)的練習中,我看到“小童們”越做越自信,開始主動尋找題目中的轉(zhuǎn)化條件。最后一道題講解完后,小童興奮地說:“老師,我以為一輩子都不會做這種題呢!沒想到找到轉(zhuǎn)化條件就不難了,‘攔路虎’沒了!”他夸張地比畫著,引得全班孩子哈哈大笑。“確實進步很大,不過”我笑著接話,故意頓了頓:“我好像還看見一只‘攔路虎’在你身邊轉(zhuǎn)悠呢。”小童疑惑起來,其他同學也好奇地望過來。我環(huán)視教室,緩緩說道:“這只‘攔路虎’啊,不僅跟著小童,可能還跟著在座不少同學呢。”孩子們面面相覷,不解地看著我。
當“游戲機”變成“學習機”
我舉起手機晃了晃:“這只‘攔路虎’啊,最會偽裝。它不會張牙舞爪,而是用一個個短視頻、一局局游戲,在不知不覺間就偷走了我們的學習時間、閱讀時間、和家人交流的時間……”好多孩子臉上的表情變了,一些孩子不自在地低下頭,害怕我繼續(xù)說下去該批評他們了,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課桌邊緣。看來,他們也知道沉迷手機不好,只是很難管住自己。
我話鋒一轉(zhuǎn):“不過,老師有一個好辦法,能讓你們把這只‘攔路虎’變成好朋友,想不想知道怎么做?”幾個小腦袋又抬了起來。我指著黑板說:“就是用今天學的‘轉(zhuǎn)化思維’馴服它!‘轉(zhuǎn)化思維’不僅是數(shù)學學習中的重要工具,也是合理使用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我點開導航軟件,說道:“看,它不光是游戲機,還能當我們的智能管家。如果我們想去博物館,就能靠它…”“我知道!”不少孩子附和道。后排的一個孩子突然舉手:“我媽媽就用它找過停車場!”另一個孩子喊道:“老師,這個我也會!我還會用它找好吃的…”孩子們笑了,我也笑了。畢竟,在輕松的氛圍里,他們才更容易接受我的“說教”。
接下來,我開始向孩子們展示如何運用手機來幫助自已學習。我點開DeepSeek軟件,輸入了一道當天練習中的難題,并向它發(fā)送了一條具體的指令:“請以六年級學生的視角,一步步引導思考,不要直接給答案。”屏幕上很快跳出清晰的思考路徑:先觀察圖形特征,再尋找可轉(zhuǎn)化的條件,最后建立解題模型。我又向它提出了剛才孩子們困惑的幾個點,它繼續(xù)有針對性地引導,最后還貼心地總結了關鍵思路。孩子們目不轉(zhuǎn)晴地町著屏幕,若有所思。我順勢引導,手指輕點切換界面:“看,手機就像一把雙刃劍一一它可以是吞噬時間的黑洞,也可以是隨時待命的智能導師。重要的是,”我加重了語氣,“你要成為手機主人,而不是被它牽著鼻子走……”
課后,我與出現(xiàn)類似情況的家庭一一進行了溝通,建議家長們和孩子一起商定“手機使用公約”:比如約定每天的學習時段,設置屏幕使用時間,帶著他們將“游戲機”轉(zhuǎn)化為“學習助手”。小童媽媽后來告訴我,孩子如今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會主動用手機查解題思路,還得意地說自己“馴服了‘攔路虎'”。一個月后,小童的測試正確率從 62% 提升到 85% ,更令人欣慰的是,他現(xiàn)在可以只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刷視頻、玩游戲了。那個曾經(jīng)沉迷娛樂的孩子,正在成為手機的主人。
教育生活中我們隨時會遇到各種難題,“小童們”的轉(zhuǎn)變又一次提醒我:找準“轉(zhuǎn)化點”是一項重要的能力,它能搭建已知與未知的思維橋梁,也是化挫折為成長機遇的良好契機。教師的職責不止于傳道授業(yè),更在于點燃學生心中的求知之火,幫助他們探尋專屬自己的學習之道。平衡科技與教育、轉(zhuǎn)化挫折促成長,需要耐心、智慧與不懈的努力。前路漫漫,但只要用心引導,孩子們一定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