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的個人項目板塊中,存在除學段成績外,學科學習過程性的內容較匱乏的問題,導致該板塊難以真實有效地反映學生在學科學習過程中的實際表現與體驗。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他們若能將自己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事件上傳至綜評平臺,往往能從中獲得成就感。而對于教師來說,則面臨著教育智慧的考驗,即如何將記錄在積分冊上的評價數據,有效轉化為學生個體的過程性評價結果。
在學與教的互動過程中,評價行為貫穿始終。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真誠的鼓勵,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都可能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不過,那些僅僅如“激蕩起心中漣漪”般短暫的評價,往往只有曇花一現的效果,難以持續發揮作用。當評價行為聚焦于學科情感的激發以及正確價值觀的培育時,評價在促進個體發展方面的功能便會凸顯,從而產生長遠的積極效應。此時,教師若將單次評價的結果加以積累,形成階段性的評價數據,并上傳至綜合素質評價平臺,這種做法會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有效改善他們的學習行為。除記錄評價結果外,評價機制的設計也非常重要。剛性的評價機制能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確保評價能調節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精力投入。同時,教師應根據他們之間存在的差距,確保評價機制的公平合理。
在評價策略方面,要關注學生行為和情感的變化。采用“以行為為主要評價點”的策略,學生首先針對自身起點行為開展自我評估?;谠u估結果,他們需與老師、家長、同伴共同協商,進而分時間段確定達標點。評估過程中,他們一般依據自身的學習基礎、當下的情緒狀態以及努力程度來設定達標點。該策略將過程與結果相結合進行綜合評判,能夠讓學生從情感層面更易接納評價結果,進而在行動上主動作出相應改變。以“行為一持續行為一慣性行為”這一發展路徑作為關鍵評價點,深入評估行為背后所反映的價值觀和品性的轉變情況。評價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個體差異,設定具有適當梯度的行為標準,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與此同時,明確設定底線行為標準,著重強調個體行為必須符合社會規范要求。底線標準的設立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相較于可觀察的行為表現,針對學生情感層面的評價更為復雜,且更能凸顯學生的個性特征。在學科教學領域,學科焦慮和學科自我效能是兩個關鍵的評價著力點。他們的學科焦慮水平不僅會對知識的學習產生影響,還會影響到價值觀的習得效果。由于個體知識水平存在差異,不同學生在學科焦慮程度上也會表現出較大不同,此時采用差異標準的評價有助于精準調適個體的焦慮水平,使他們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此外,根據學習內容的難易程度適當調整達標標準,確保學生保持適中的焦慮水平,對于提升他們的努力程度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如同學科焦慮存在個體差異一樣,學科自我效能同樣也表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性。此外,還具有互促性特征,即當班級內部大多數學生的學科自我效能處于較高水平時,同學之間的良性互動會形成相互促進的氛圍,進而推動整個班級學生學科自我效能的提升。教師應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合適的獎勵方式以及合理的獎勵頻次,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整體的學科自我效能便在這種相互促進的氛圍中得到有效提高。此外,差異化的評價策略不僅能夠改善學生的學科情感體驗,還會對他們的價值取向產生深刻影響,引導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
過關性評價聚焦于單次行為所對應的學習結果,即學生在課業、學業等學科學習中必須完成的任務。當他們成功完成一項任務即可得到“P”的反饋,標志著學習結果的達成。過關性評價通過反饋評價結果來引導和調整學生個體的學習行為。若他們未過關,就需要參加補測,直至通過為止。過關性評價能夠約束學生的學習行為,劃定明確的底線標準。帶有“懲戒”意味的補測機制,確保了過關性評價的權威性,并將學科學習行為限定在特定的規范范圍內。與此同時,過關性評價還具備將行為轉化為結果的功能。學生根據外部反饋進行“自我發現”的過程,往往能夠助力他們重塑價值觀。
獎勵性評價的評價范疇涵蓋學生作業、課堂表現、展示活動以及課外實踐活動等多個方面,聚焦于學生行為背后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以及面對困難時所展現出的態度等。以作業評價為例,他們每次提交的優秀作業都能獲得一個“E”,通過累積“E”積分,評選每周、每月及每個學段的優秀者。若以“月”和“學段”作為計量周期,將“單個行為一持續行為一習慣行為一特定價值觀”這一發展路徑與學生的情感和態度相關聯,在推動他們行為持續改進的同時,也有助于促進全面發展。
過關性評價和獎勵性評價的主體是教師,評價結果雖然是外化的,但自的是激發內隱的學生自評。當學生習得“自評一自我認知一自我調整”的成長型思維,教師推動學生個體認同“成為更好自己”的價值觀,并通過引導他們采取“自我調整”的相應行動,促進“更好自己”的價值觀成為個體生命的組成部分。
滿足學習需求、誘發后續行動、為解決問題提供支撐是高質量反饋與評價的三大特征,其重要一點是學習過程的可視化,即挖掘學生問題并設計靶向反饋解決方案。依據作業評判結果確定反饋問題是比較常見的方式,作業作為聯結課堂與課后學習的橋梁,是教師制定可視化反饋活動的依據。反饋中的差異化評價目標和指向性任務,能夠促進教學中的良好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作業意愿與自主學習質量。課堂練習任務是學生內化學習內容的重要環節,該環節的反饋與評價設計需要教師將個案反饋與評價轉化成整體反饋與評價。教師選取典型個案作品,還原作品的思維過程。此過程中教師依照不同類別學生的思維特征適時點評,學生根據反饋調整各自的方案,進行有效學習。學段反饋與評價能讓學生重新定位自我,調整學習策略并確定下一學段的目標。而個體與集體融合的反饋與評價策略則有利于他們定位自身在班級中的位置,將個體目標與班級的整體目標融合,有助于培育集體情感。
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多元,可以幫助教師根據學生的生長點,促進其發展。在綜合素質評價“促成長”理念的引領下,運用差異化評價方式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調整學與評的關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個體獲得了真正的發展,評價也確實起到了促學的作用。

差異化評價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著諸多難點,其中之一便是要詳細記錄學生每次優秀的學習行為。然而,教師本身教學任務繁重,要完成如此大量的記錄工作,往往會讓他們感到身心俱疲,甚至萌生出放棄的念頭。所以,若想把差異化評價的一系列做法推廣開來,僅靠教師個人的堅持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整個團隊成員都給予認可和接納。此時,如何精準找準差異點是實施差異化評價的關鍵,只有找準差異點,評價結果才能做到公正客觀。這要求教師必須深入了解每一名學生,對他們展開全面且深入的觀察與分析,觀察的維度不能局限于他們學科能力的優勢與劣勢,還需留意他們在情感表達以及品性特點方面的表現。教師要善于利用基于這些觀察所得的“數據”,敏銳捕捉他們“優秀的學習行為”。一旦發現,就要及時給予表揚并記錄。表揚之后,教師還需持續觀察他們的情感回應。在“觀察一發現生長點一培育生長點”這一連貫的過程中,學生將逐步實現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