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于數字時代,青少年群體的成長面臨著一些結構性問題:信息爆炸帶來過重的認知負荷,容易導致注意力的碎片化;技術依賴弱化了一些孩子的自主決策能力,加劇了他們現實人際交往的疏離;傳統社會支持系統所給予的情感支持難以滿足他們的現實需要,需要他們增強自我調節能力并獲取更多外部支持以保持心理健康;等等。這些結構性問題在教育領域也有一些具體表現,如反映在學習活動中的注意力分散、深度思考不足、缺乏內在動力、目標模糊等。
積極心理學通過培養成長型思維和品格優勢,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心理韌性和自我效能感,在實踐中受到廣泛認可,但其西方理論背景存在本土適應性不足的局限。中華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積極心理資源,其中陽明心學的核心理念與積極心理學的內核在促進心理健康和塑造積極品質方面存在深層共通。例如,陽明心學的核心概念之一“致良知”強調內在道德覺醒,積極心理學中的自我認知理論主張發掘個體內在的真實自我,二者都強調內在動機的重要性。如果能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是我本心的真實需求”,就能幫助他們建立持久的學習動機。“知行合一”理念強調知識與行動存在不可分割的關系,與積極行為培養理念中認知與實踐動態互動的理念高度契合,二者都強調“認知必須通過實踐驗證,實踐能夠反過來修正認知”的閉環過程,有助于促進學生從知識學習向解決現實問題的遷移轉化,增強他們的實踐創新能力。“事上磨煉”思想的核心是在具體事務的挑戰中直接錘煉心智,心理韌性理論主張將個體置于具有一定難度的挑戰情境中,并將困難解讀為成長的機會。二者都強調“通過直面挑戰來鍛造心理素質”的核心原則,可以有效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升專注力與抗逆能力。
在對學生心理與學習的干預中,陽明心學的融入不僅能夠增強師生的文化認同感,更能通過結構化實踐,形成“認知深化一行為強化一情感內化”的良性循環。筆者認為,教育者在實踐中將積極心理學與陽明心學深度融合,既能為積極心理學的應用提供文化認同基礎,又能有效激活中華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然而,現有研究尚未將這些理論資源充分轉化為可操作的現代教育工具。

基于上述思考,本研究構建了“心學一學習潛力一心理健康”的理論模型,并通過350份中學生問卷調查及跨代訪談,解析了青少年學習動機不足的現象,及AI賦能傳統文化傳播的需求。針對傳統心理測量的局限性,本研究構建了AI賦能的動態分析系統,用于實時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與心理狀態;研發了“四自成長”(自知天性、自發其心、自盡其能、自得其樂)框架下的AI融合教學體系,聯動家校社構建了文化浸潤式的學習共同體,并形成了可復制的“AI一心”教育模式與資源包,開發了相關智能教育產品及四維課程;構建了陽明心學“致良知一知行合一”積極心理學PERMA模型(P指代積極情緒,E指代投入,R指代人際關系,M指代意義,A指代成就)與AI技術的跨學科框架,闡明了陽明心學與積極心理學的協同機制。在此基礎上,“AI一心一學習家”社群干預體系應運而生。
筆者希望本研究能夠創新構建積極心理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的理論模型,為中國特色教育心理學體系提供新的范式;開發出融合中華傳統文化意象的積極心理干預工具,助力教師實現個性化的學習診斷與干預,研發可操作的融合課程方案及AI驅動的傳統文化心理資源庫,支持教師通過情境化教學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具體而言,“AI一心一學習家”社群干預體系的構建與實施主要包含如下四部分內容。
一是打造陽明心學專題課程
課程以“四自成長”體系為核心,圍繞以下四個模塊展開教學設計,進而促進學生的自主成長。
“自知天性模塊”是“四自成長”體系的基礎環節,指的是完善評估體系。通過融合心理學中的大五人格模型(將人的性格特質歸納為五個維度,分別是神經質、外傾性、開放性、宜人性、盡責性)與陽明心學理念,借助依托AI技術的智能問卷、情緒監測等潛能評估方式,為每一名學生生成個性化的“潛能畫像”,強化他們對自身潛能的自我認同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人性本善、良知自足的傳統理念,讓他們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天賦與特長。
“自發其心模塊”是“四自成長”體系的關鍵驅動環節,指的是構建動力體系。通過基于自我決定理論與成就動機理論設計PBL項目及主題辯論等活動,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和創新,增強他們的自主性、勝任感和歸屬感,激發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和學習內驅力。
“自盡其能模塊”是“四自成長”體系的優化環節,指的是建立調節體系。借助學習工程學中的任務分析和路徑優化教學模型,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過程,并將正念訓練與AI情緒監測技術相結合,引入基于學習分析的正負反饋調節機制,做到“事上磨煉”,不斷迭代。
“自得其樂模塊”是“四自成長”體系的升華環節,圍繞信仰體系的構建展開。引導學生在“知行合一”中領悟生命意義,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并借助意義療法等方式,培育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與生命意義感,通過組織公益活動等形式,引導他們思考和確立正確的個人價值觀,最終努力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此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AI技術賦能遠程研學與虛擬辯論場景,運用智能推薦系統以實現資源的精準匹配,開發虛擬對話伙伴模型輔助答疑,并實施全流程智能監測教學評估。
二是構建“AI—心—學習家”社群家校社溝通機制
基于“四自成長”框架,本研究通過開發“AI一心”在線社群平臺,并配套積分激勵機制,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從而打造滿足不同學習者需求的“AI一心”生態系統。筆者希望通過探索建立跨越空間界限的教聯體社群,促使不同年齡段的學習者均可受益于“AI一心”生態系統的應用和開發。
此外,研究引入了“學習家”的概念。這里的“家”既指代家文化、學校文化、班級文化與社區文化的空間概念,也象征個體未來成長為學習專家或某領域大家的人才培養結果。該機制通過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定期舉辦校園開放日等活動,形成具有教育品牌效應和自帶較強傳播力的教育生態,將氛圍、關系、希望、故事、信念等元素,融入家校社學習共同體社群學習者的日常生活。
三是基于陽明心學,研發與實施教學體系
教學體系的研發方面,可參考CVB方法(基于學習者的成長軌跡,系統追蹤、分析和優化他們的能力發展路徑)成立“陽明心學教育創新工作室”,跨學科、分模塊開發教學內容與AI工具。實施方面,可選取班級試點驗證教學效果,打磨標準化的教學資源包,并配套開展教師培訓。在校內外的推廣過程中,可結合AI技術與數字工具分析學生的學業、心理、行為數據,實現教學體系的動態優化與持續迭代。
四是做好AI平臺功能模塊設計
AI平臺應包含如下功能:整合過濾算法與“四自成長”教學資源庫,構建推薦智能引擎,動態匹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搭建數字化社群系統,設計公益積分獎勵及開發論壇寫作功能,實時追蹤學生的參與度與互動質量;部署統一的信息發布平臺,實現教育資源的集中發布與高效觸達;實時監測學生的學業表現與積分基線數據,為教學干預提供動態化的策略建議。
綜上所述,本研究基于陽明心學的文化根基與積極心理學的科學機制,結合AI技術與數字工具,構建了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創新模型,并將其轉化為可操作的教學實踐體系、為其配備了相應的AI智能反饋系統,通過多源數據驗證干預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發展。此外,該模型還能夠借助AI技術,精準繪制學習者的興趣畫像,并實現資源的個性化推薦;通過數字化協同平臺,建立家校社三方聯動的實時反饋機制,進而突破傳統單一學業評價的局限性,構建出“文化傳承一心理成長一技術賦能”的三維育人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