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推進,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正加速推動教育的變革和創新。以“構建虛實融合的智慧教育生態”為目標,依托嶗山區的智慧教學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推動教育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型,助力教師在精準教學的同時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持,推動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教學質量的提升。
在教學實踐中,學校利用平臺上的智慧紙筆系統向學生發布線上教學資源,教師對他們的學習狀況進行動態監測,并在線下教學時作出相應調整。面向全體教師開展平臺專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課前準備、教師備課、課后輔導,以及學生的綜合評價等方面。此外,定期開展“我的精彩課堂”等主題活動,促進教師學習交流。
重構教學流程。應用平臺對傳統教學進行環節重構,通過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優化教學流程。課前,學校通過“五段式”進行集體教研備課,教師提前上傳教案至智慧紙筆系統并制作預習卡,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前預習,教師根據他們的學習數據動態調整教學目標。課中,教師結合學生線上學習情況及個性化間題設置新的學習探究任務,引導他們開展合作探究學習。通過平臺監測學生的學習軌跡并對他們進行隨機測試,及時調整課堂教學。課后,教研組及時查看AI課堂分析系統,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對教學策略進行二次重建。以數學學科教學中“木棒影子長度的變化情況”這一知識點為例,教師在備課時可利用平臺資源,將數學與科學跨學科融合,創設具體場景,將抽象的數學知識以圖片、視頻等可視化形式呈現,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知識直觀地呈現在他們眼前,提升學習興趣。
改進教學方式。將信息技術工具融入教學,在教學設計各環節進行相應調整,讓課堂變得更加靈活有效。教師通過平臺,實現教學過程性管理,在數據引領下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學校開發“三維作業設計模型”,結合智慧紙筆系統的軌跡追蹤與數據可視化功能,實現基礎練、鞏固練、發展練的分層作業設計。數據顯示,30天內教師發布作業536次、批改7395份,作業診斷準確率提升 65%o 教師通過平臺“小游戲”功能,下發任務單,學生完成任務,教師實時接收數據,選取正確率較低的任務,在后續的教學中講解。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經過交流討論,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并盡早解決,在螺旋上升的知識學習過程中,他們的綜合能力得以鍛煉。
拓展課程形式。學校銜接校外教育資源,進行“校一館一社”的多維聯動,形成天教育空間,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一是充分利用上海交大生物轉基因科普教育基地、上海航宇科普中心等場館資源,開展沉浸式教育活動。二是將社會資源與思政教育進行有機結合,在講解線上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利用智慧紙筆系統中的搶答、隨堂測和隨機點名等工具,與學生進行互動,通過智慧筆盒進行即時反饋,他們充分參與到課堂當中,實現教育資源和教育對象的跨時空交流。智慧紙筆系統的“一點多線課程育人模式,實現了時空的無縫銜接和轉換,促進了學習效果的提升和角色的轉變。此外,探索更多資源進行聯動教學,讓師生享受到優質的校外學習資源。通過錄制、美化等形式,形成有特色的課程資源,豐富學校課程體系。
通過實踐,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增強,智慧紙筆系統使作業完成效率提升 30% ,錯題訂正準確率達到 85% 。對于教師來說,教學效率得到優化,備課與評價更加智能化,通過AI課堂分析系統實現教學策略動態調整,教研針對性提高 50% 。在學校層面,課程體系更加豐富,資源整合能力進一步增強。未來,學校將在深化數據驅動、強化素養導向、構建生態系統等方面持續發力,助力教學流程與教育質量再提升,實現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的雙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