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化教學就是根據學生興趣和天賦的差異設計培養活動,即立足學生個性設計學科育人活動。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身體協調性、興趣等方面,不僅是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育人的目標,還是學生開展小學體育與健康學習活動的基礎,更是落實差異化教學的切入點。將差異化教學應用于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活動,能充分落實生本理念,構建個性化的小學體育與健康課堂,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因此,教師要探究差異化教學在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差異化教學概述
(一)差異化教學內涵分析
從教育體系來看,差異化教學是指立足學生興趣、天賦、能力設計的學科育人活動,由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其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差異化教學以因材施教為理論基礎,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個別差異,設計循序漸進、有的放矢的個性化教學,使學生能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發展優勢彌補不足。
(二)應用差異化教學構建課堂的原因分析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雖然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得到了優化,但是“齊步走”“一刀切”的內核并未真正改變,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質量有待提升。小學1~4年級的學生接受的教育時間相對較短,教育教學對個體差異的影響較為有限。而學生在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表現出的個體差異,主要源于學生的啟蒙、天賦及其興趣等因素。在學生啟蒙、天賦、興趣、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如果教師仍然以“齊步走”“一刀切”的教育內核開展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活動,那么就容易出現個體差異不斷擴大的現象,從而影響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在小學生身心發展不均衡的育人環境下,教師要想在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應用差異化教學,就要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天賦、興趣等情況,設計指向性、個性化的教學活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借助優勢彌補劣勢,實現綜合能力的提升與發展。由此可見,差異化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必要性。
二、差異化教學在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深入了解學生,確定差異教學目標
差異化教學在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應用的關鍵在于深入了解學生,只有真正了解學生的能力、天賦、興趣等方面的情況,才能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設計差異化教學目標,為差異化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因此,在開展實際教學活動前,教師要先調查學生學情。對學生的調查可以從兩方面切入,一方面設計調查問卷,另一方面向班主任或其他任課教師了解情況,以客觀、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從而確定差異化教學目標。
例如,在開展小學體育與健康三至四年級“跑”教學活動前,為了確定差異化教學目標,教師要立足“跑”這一課程內容的育人重點,設計調查問卷,從學生的日常運動情況到身體素質、身體協調性、興趣再到跑步技能掌握情況,循序漸進地了解學生。問卷可以設置以下問題:你是否會利用課余時間運動?你的運動時長平均多長時間?你喜歡哪種運動項目?你是否能承擔較為激烈的運動?你會利用課余時間跳一些健身操嗎?你學習廣播體操用了多長時間?你怎樣看待跑步?你是否了解跑步的技巧?這種調查問卷能明確學生的基本情況,如有的學生身體素質相對較弱,難以承擔過于激烈的運動;有的學生日常鍛煉較為充足,身體素質較好,但缺乏對跑步運動的興趣等。在此基礎上,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師可以向班主任和其他任課教師了解學生的興趣、個性等方面的特點。而對學生天賦情況的了解,教師則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檢測,從而為確定差異化教學目標奠定基礎。教師在充分把握學生實際情況后,設計差異化教學目標:1.能在不同場景的“跑”中,通過積極擺臂、加快步頻的方式提高跑的速度,熟練掌握快速跑的基本技術,進一步提高奔跑能力等。2.能用積極擺臂、加快步頻等方式提高跑的速度,掌握快速跑的基本技術,發展上肢、下肢的力量。目標1主要針對具有良好身體素質、體育基礎和天賦的學生。目標2針對身體素質相對較弱,擁有健康體魄和一定體育基礎但興趣不足的學生。針對身體存在先天不足或身體素質較弱的部分學生,以掌握體育知識和基礎技能為主要目標。通過深入了解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差異化教學目標,保障目標貼合學生實際情況,從而充分發揮差異化教學目標的導向作用,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
(二)教師親身示范,均衡學生認知差異
將差異化教學應用于小學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間的差異,還要關注學生差異的均衡。只有學生之間的差異逐漸縮小,才能開展更多元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持續發展。認知差異是均衡學生差異的關鍵,只有學生具備正確的認知,才能在后續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探究。為了均衡學生認知差異,教師可以親身示范,分別演示正確的和錯誤的運動動作,糾正學生的認知,使學生的認知處于同一起跑線,快速掌握運動技巧。
例如,在開展小學體育與健康三至四年級“投擲”教學活動時,部分學生認為,投擲就是原地站定,將手中物品“丟”出去;還有部分學生認為,投擲就是用力將鐵球拋出去;還有部分學生并未對投擲形成認知。針對學生之間的認知差異,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分別示范原地站定將手中物品“丟”出、用力拋擲鐵球等錯誤動作,并演示正確的投擲動作,讓學生比較不同投擲動作下,鐵球的距離,明確正確的投擲方式的作用和價值。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用體育語言總結投擲的概念,以此糾正學生的認知,使其形成正確認識,認識到掌握正確的投擲技巧的重要性。通過教師親身示范,構建錯誤與正確認知的比較環境,能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均衡學生認知,為后續自主學習課堂的構建奠定基礎。
(三)優化訓練活動,均衡學生能力差異
體能、技能是小學體育與健康學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能不僅是學生學習技能的基礎,還是學生參與體育運動活動的前提條件。技能是學生學習的重點,也是學生參與體育運動活動的載體。由此可見,體能、技能是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的重點。而學生體能、技能的發展、提高需要依賴訓練活動。因此,教師要在均衡學生認知差異的基礎上優化訓練活動,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設計訓練任務和訓練項目,平衡學生能力差異,促使學生進一步提高體能,學會靈活運用體育技能。
例如,在開展三至四年級“小籃球”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根據課前調查的學生身體素質情況,設計不同訓練項目。“小籃球”相比跑、跳,更重視學生整體體能,包含爆發力和上肢、下肢的力量,而學生受天賦、課余鍛煉、課堂教學和興趣等方面的影響,體能上有所不同。例如,有的學生體能達標,但上肢力量不足;而有的學生整體體能相對較弱,但上肢、下肢的力量較為充盈。針對上述情況,教師可以設計不同的體能訓練項目,如為提高整體體能,設計跳繩、跑步接力、耐力跑等訓練項目;為提高上肢、下肢的局部力量,設計擺臂訓練、俯臥撐、引體向上和蹲起、高抬腿、扎馬步等訓練項目,幫助學生針對性完善自身不足,平衡體能差異。
要想均衡學生技能差異,教師就要以目標為立足點,優化傳統“一刀切”的訓練模式,根據學生之間的實際情況設計訓練活動,并進行適當的延伸。
例如,在開展小學體育與健康學科三至四年級“跳躍”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根據目標設計恰當的訓練項目,如針對靈活運用目標,設計多種需要應用跳躍的場景和帶有跳躍性質的體育項目,推動學生將跳躍中的關鍵點遷移到實際需求和不同體育項目中,從而達成靈活運用所學技能的目標。針對深入掌握目標,教師可以設計探究性訓練項目,即讓學生分析跳躍技能中的關鍵點,如肢體的發力點、發力時機等,并嘗試運用跳躍的技能進行簡單的體育運動,包含跳躍、跳繩、跳大繩等,以此推動學生深層次掌握跳躍的技能,為后續遷移做好準備工作,縮短學生之間的技能差異。針對身體先天不足的學生,教師以更溫和的形式加以鍛煉,如充當跳大繩中的“搖繩人”,既不激烈,也可鍛煉肢體力量。這樣讓全部學生都能參與各類訓練,并獲得鍛煉,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和目標設計差異化訓練項目和訓練強度,通過優化訓練活動,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基礎上發揮差異化教學的教育價值,縮小學生體能、技能間的差異,均衡能力差異,推動學生提升、發展。
(四)立足學情差異,構建自主學習課堂
小學學段學生的自主意識正處于覺醒階段。三至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自主意識,并通過多學科學習活動和體育教學活動逐漸形成獨特的學習意識和養成學習習慣。雖然教育教學活動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影響難以比肩主觀因素的影響,但是仍然對學生能力、意識、思想等方面的發展具有較強影響,這是教育教學活動對學生個體差異影響的具體體現。因此,在小學體育與健康課堂中開展差異化教學活動時,教師要立足實際學情,關注學生學習意識、學習習慣,構建自主學習課堂,讓學生以喜歡、擅長的學習方法學習體育理論知識和技能,提高小學體育與健康差異化教學質量。
以小學體育與健康三至四年級“基本體操”教學活動為例。體操與普通跑、跳、投存在一定差異,不僅更具連貫性、節奏性,還對學生身體協調性要求較高,從整體看,復雜性、困難性有所提高。因此,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能力、習慣等方面進行自主性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詢問學生習慣、喜歡、擅長的學習方式。例如,有的學生較為內斂,肢體協調性較弱,更喜歡仿照視頻自主學習;有的學生組織能力、領導能力較強,喜歡合作性學習。在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后,將空間交給學生,并為其提供需要的學習工具,初步構建差異化教學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觀察或與學生低聲交流,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并給予適當指導或鼓勵。在課堂時間過去大半時,組織學生匯報學習成果和學習過程,系統把握學生學習進度和學生學習能力,并利用后續時間,構建幫扶式課堂,即由進度快、質量高的學生幫助進度相對緩慢的學生。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差異性教學價值,提高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五)設計差異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
在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活動中,評價環節的開展主要可以歸納為兩類,一類是測評方式為主的評價,另一類是師評、互評、自評相結合的評價,但無論是測評類評價還是多元形式的評價,評價標準都是一致的。而差異化教學強調尊重學生差異,構建個性化教學。要想將差異化教學應用于小學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師不能僅關注差異化教學的設計,還要重視評價活動的設計和調整。針對目標差異、教學方法差異,教師要設計差異化評價標準,使學生能在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評價標準中,正確認識自我,并為后續確定學習方法、學習方向奠定基礎。
例如,在開展小學體育與健康三至四年級“武術”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結合課前設計的差異化目標和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差異化評價標準。例如,針對靈活運用目標,教師可以設計能否根據對方招式選擇適宜招式抵擋作為評價標準;針對掌握目標,可以設計能否連貫、自然地打出武術招式作為評價標準。不僅如此,針對學生體能、技能等方面的差異,還要設計過程性評價標準。例如,在學習過程中是否表現出體能的增強,身體協調性是否獲得發展等,諸如此類的差異化評價標準。而后,教師可以結合具體教學方法選擇評價形式,如果課堂以教師比較示范為主、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則以師評、自評為主;如果課堂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主,則以互評、自評為主。不僅如此,教師要在注重技能性、過程性評價的基礎上關注終結性評價,適當設計測評類評價活動,讓學生明確自身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和學習情況?;诖?,學生能從能力發展與進步、知識掌握兩方面認識自我。
三、結語
在新課標改革背景下,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針對學生身體條件、運動基礎、興趣愛好等因材施教,選擇適宜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與學習評價方式構建課堂。即構建貼合不同學生個性,滿足不同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活動。通過“深度了解學生,確定差異教學目標;教師親身示范,均衡認知差異;優化訓練活動,均衡能力差異;立足學情差異,設計自主學習課堂;設計差異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五點策略,將差異化教學應用于小學體育與健康課堂。這樣不僅能落實新課標教育改革要求,還能為學生高效學習、深度學習構建良好環境,保障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貼合學生個性,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