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工具。2024年9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修訂版語文教材正式投入使用,最先使用的是一年級和七年級,其他年級陸續更新使用,逐步替代原來的教材。筆者通過對比一年級上冊語文學科新舊教材,得出修訂版教材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變化:落實課程課標、發展核心素養;加強主題教育,展現時代精神;降低教材難度,促進幼小銜接;加強內容整合,有利于綜合學習。
落實課程標準,發展核心素養
2022年4月,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正式發行使用,而課程標準是教材編訂的重要依據,因此教材要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適時進行修訂。修訂不追求“一刀切”,可以溫和地進行,但必須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課程標準的精神。
在教材的修訂過程中政治意識形態是一個無法繞過的問題。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教材目錄看,修訂版教材直截了當地將入學教育“我上學了”板塊展開,并在原有篇目的基礎上新增《我愛我們的祖國》,篇目順序依次為《我是中國人》《我愛我們的祖國》《我是小學生》《我愛學語文》,這些篇目有利于剛步入小學的孩子們形成各種認同感。
在教《我是中國人》時,幫助學生獲得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教《我愛我們的祖國》時引導學生學習祖國的概念,感受祖國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增強文化認同感在教《我是小學生》時,通過“上學歌”培養學生對校園環境和學習生活的積極情感,從而獲得小學生的身份認同感和自豪感;在教《我愛學語文》時,幫助學生了解“讀書、寫字、講故事、聽故事”等語文學習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獲得語文學科認同感。
在新增篇目《我愛我們的祖國》中有五星紅旗、北京天安門、長江和黃河四幅圖片和“我愛五星紅旗,我愛北京天安門,我愛長江,我愛黃河。我愛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些漢字,通過展示直觀的圖片讓學生對具有代表性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產生積極的情感,從而激發愛國之情。再如《我是中國人》中,由原來的“我是中國人”增加了“我們都是中國人,中華民族是一家”兩句話,這都是對課程標準的回應和落實,有利于學生認同和熱愛中國文化,形成文化自信、愛國情感和集體意識。
加強主題教育,展現時代精神
語文課程需要圍繞核心素養來開展,文化自信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文化自信,就要求我們必須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課程標準指出:“全面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增強課程思想性。”
教材中的《春節童謠》讓學生感受春節的氛圍,通過朗朗上口的童謠形式了解傳統佳節的習俗。《剪窗花》讓學生了解窗花是我國古代傳統的一種民間藝術,寄托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口耳目手足》課后有兩張京劇圖片,京劇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卡通插圖形式可以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教材選文中也有體現。在《哪座房子最漂亮》中,通過描寫新建漂亮房子的特點,引導學生從新房子得出人民生活富裕、國家更加富強。而《兩只羊》通過兩只羊過河時互不相讓,最終都掉進河里的故事,引導學生要學會謙讓、包容和友善。在《歡迎臺灣小朋友》中感受小朋友間的深厚友誼,知道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幫助學生形成國家主權意識。在《語文園地二》中,插圖由世界地圖變為中國地圖,幫助學生形成國家意識,加強國家認同教育。
勞動教育和創造精神是現代社會重點強調的時代精神,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到:“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在修訂版教材中也有體現。比如新增閱讀《兩件寶》,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了解兩件寶分別是雙手和大腦,激發學生樂于動手、肯于用腦和敢于創造的熱情和積極性。再如《zhchshr》的三幅插圖,分別是擦桌子、折紙和讀書,同樣也強調了勞動、創造和學習的重要性。
降低教材難度,促進幼小銜接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工具,教材內容的選擇、編排、難易程度等都會影響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教材內容的選取和組織必須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心理發展規律。
通過對比新舊教材目錄,發現修訂版教材總篇目減少。2016版“部編版”教材共有37課,識字10課、漢語拼音13課、課文14課。2024版修訂版教材共有32課,識字8課、漢語拼音14課、閱讀10課。整理得出:總篇目減少5課、識字課減少2課、課文減少4課,反之漢語拼音課增加1課,將原有的兩個拼音單元改成三個單元,“y、w”另設為一課。通過對比新舊教材的頁碼,由原來的120頁變成110頁,減少10頁。通過對比新舊教材的識字量,由原來的300字變成280字,減少20字,寫字量不變,還是100字。以上數據整理成以下表格:

小學與幼兒園有很大區別,學習拼音的難度又大,無形中會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和學習壓力。課程標準指出:“注重幼小銜接,合理設計小學一至二年級課程,依據學生認知、情感等方面的發展,合理安排不同學段的內容。”修訂版教材將“y、w”另設一課,幫助學生與韻母“i、u”區分,明確“y、w”隔音字母的屬性,同時漢語拼音板塊的課時增多,學生學習時長也隨之增多,拼音學習難度明顯降低。
再如識字量的減少,從原有的300字改為280字,在落實“多認少寫”的前提下,優化選入教材的漢字。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身心發展規律,將出現頻次低、結構復雜、不易區分的漢字剔除,降低學生識字的難度。還有刪除《青蛙寫詩》《項鏈》《小蝸牛》《大還是小》等難度相對較大的課文,可以放緩學習坡度,降低課文難度。總之,無論是目錄框架的更改,還是組成內容的刪減,都遵循了課程標準的要求,降低教材難度,促進幼小銜接。
加強內容整合,促進綜合學習
增加了助讀系統。比如《秋天》《拔蘿卜》就增加了課題的注釋、課文注釋的信息提示,幫助學生了解課文的出處和作者,促進學生養成規范性的閱讀習慣。
在修訂版教材目錄中有一個醒目的變化,將“課文單元”改為“閱讀單元”,體現出閱讀的重要性。在修訂版教材三個閱讀單元的編排上,第一單元的教學目標為“借助拼音,用普通話正確朗讀課文”、第二單元的教學目標為“初步學習尋找明顯的信息”、第三單元的教學目標為“讀好長句子”。可見,在單元的序列上層層遞進,展現出教材的規律性。同時教材中還保留“快樂讀書吧”“和大人一起讀”這兩個部分,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從入學開始就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方法。
在單元結構上,每個單元都是由課文、語文園地和快樂讀書吧構成。語文園地由“識字加油站”“用拼音”“字詞句運用”“書寫提示”“日積月累”“口語交際”“和大人一起讀”七個部分構成。值得注意的是,修訂版教材將“口語交際”納入語文園地。“語文園地”進行整合,將“聽說讀寫”融合放在一個板塊,有利于提升綜合性學習。
課程標準指出:“注重課程內容與生活、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注重聽說讀寫的整合,促進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
在篇目組織上,將原教材《小小的船》替換為《雪地里的小畫家》,修訂版教材該單元的篇目變為《秋天》《江南》《雪地里的小畫家》《四季》四篇,使該單元“四季”的主題變得更加鮮明突出。在課后習題上,修訂版教材的課后習題更加豐富且有針對性。比如《雪地里的小畫家》課后習題在原有問題的基礎上添加了“青蛙為什么沒參加?”《秋天》課后習題增加了“讀一讀下面的詞語,注意‘一’的讀音。一、一片片、一會兒、一群”整個新題。這些改變有助于教師把握學生學習的重難點,使教學內容更加有指向性,從而突出單元語文要素。在編排形式上,修訂版教材
修訂版教材以現行統編版教材為基礎,立足教師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在保持原教材設計思路、單元結構、課文篇目大致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刪減、修改、調換、整合等方式完善教材,體現了穩中求進的修訂思路。總之,修訂版教材呈現出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主題鮮明、時代感強的新面貌。
作者簡介:
謝婉茹,女,2000年生,湖北鐘祥人,天水師范大學文學與文化傳媒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