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標和新教材的推行,新版教材在藝術課程設置方面都融入了舞蹈、戲劇、影視等內容,如何讓舞蹈融入音樂課堂,并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領學生由淺入深地了解舞蹈,由易到難地學習舞蹈,是一線教師面臨的挑戰。以“校園”為契機,激發學生“校園舞蹈”的激情,舞動校園是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路徑。
增強校園舞蹈意識,舞動校園
所謂校園舞蹈,屬于一種校園文化,由學生來擔任表演者,它富有朝氣,充滿活力,與專業舞蹈的學院風不同。它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更是校園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的體現。
新課標、新教材的落地實施,越來越多的城市在關注孩子的舞蹈氣質培養,大大小小的舞蹈培訓計劃、培訓機構應運而生。筆者所在的在2014年建校時,所帶的舞蹈隊只有幾個人,到如今舞蹈隊擴展到高年級舞蹈隊、低年級舞蹈隊兩支約80人的龐大隊伍。舞蹈課后服務社團的學生在參加長沙市中小學藝術展演中多次取得一等獎的優異成績,成為學校最亮麗的風景。從孩子平時的刻苦訓練到容光煥發的演出劇照,讓筆者深切地體會到舞蹈帶給孩子們的變化。同時也在思考為什么要建設“校園舞蹈”文化?如何普及“校園舞蹈”?
為什么要建設“校園舞蹈”文化
舞蹈是和人們生活緊密相連的,它是作為語言手段出現的,從勞動生活中來的,源于自然形態當中,只要捕捉到相關的元素,經過藝術加工就會成為我們自己的動作語言。一些小學設置了舞蹈社團以及舞蹈校隊,很多學校以舞蹈社團以及舞蹈校隊的發展為主線,來應對各種大大小小的比賽,雖然能夠給學校參加各種評比帶來好處,但忽略了新課標的舞蹈藝術普及和全員參與的特點,因為大部分的普通學生與舞蹈藝術還是有很大的距離。隨著新課標的落地實施,教育的廣度變得越來越開闊,特別是舞蹈藝術在小學中的地位愈發凸顯。它能夠在調動學生身體靈活性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地調動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從而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
而團體舞蹈既講究舞蹈時身體按照規定的形式舞動,也非常重視運動規律恰好可以幫助學生釋放壓力,并對學生的大膽表達、對個人的言行舉止有很大的幫助,尤其在養成良好的身心氣質和培養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將這種積極的態度遷移到文化學習中,學生的學習效率會得到大大的提高。
“校園舞蹈”如何根植于全體學生?對于學校中零基礎的學生來說,舞蹈對于他們的意義正如同沃爾特·特里所說“對于身體來說,舞蹈可以強身健體,糾正錯誤姿態,調整肌肉,加強動作的準確性,同時,舞蹈是一種運動,對于學生而言,是比柔軟體操更完備的運動”。
面向人人,生成“樂舞”校園文化
如何普及“校園舞蹈”?將舞蹈教育教學滲透在普通教育之中是普及校園舞蹈的一種有效路徑。
普通校園舞蹈的浸潤使普通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創造力得到提高,也為開發青少年的智力有著積極的助力。
一、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為基石,生成“樂舞”校園文化
在新課標的指導思想下,舞蹈藝術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素養,并起到與音樂學科相輔相成的作用,在學生們喜愛的“六一”兒童節中,營造出活躍的、集體的舞蹈藝術氛圍,生成“樂舞”文化。
比如筆者所在的學校推出的舞蹈進校園活動,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為基石,挑選了五個民族民間舞蹈:藏族、傣族、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年齡特征進行原創,設計出符合本校學生特征的舞蹈作品,分別教授于1\~5年級的學生,6年級的教學則為藏族、傣族、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這五個民族民間舞蹈的大融合。每年\"六一”兒童節,以班級為單位,舉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進校園的校園舞蹈比賽,比賽分為兩個層次的選拔:先由每一個年級進行評比選拔,獲得一等獎的班級才能參加校級展示的機會,這樣就建立了以民間舞蹈為基石,以班級為單位的多方位、多層次的選拔,學生既能夠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舞蹈文化,還能體驗到適當難度的挑戰。在表演中,有些班級甚至能在原有的舞蹈作品的基礎上加入舞蹈隊形,改變舞蹈結構,創編新的舞蹈音樂的高能展示。學生在學習和創作過程中體會到的舞蹈藝術魅力,是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難以獲得的,通過“學習一創作一討論一再學習一再創作”五個環節,得到“面向人人,把生成的‘樂舞’課堂文化”變成全校性質的大舞臺。
的一個關鍵動作,加上幾個變化的隊形,就能激發任何一個熱愛舞蹈的小學生在舞臺上快樂地展示自我。
三、關注零基礎學情,優化舞蹈教學設計
在舞蹈教學時,要明確每一次舞蹈教學的目的任務,只有在教學目標的引導下,教師的教學才能有的放矢。首先,教師心中要明了教一個舞蹈自身動作能夠達到什么目的,能夠鍛煉學生的什么能力;其次,心中要有這一個舞蹈動作可以衍生出哪些相關知識點的想法;第三是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想清楚用什么方法去導入,比如以什么舞蹈動作或什么樣的舞蹈游戲更能夠激發學生的舞蹈興趣等。
四、緊密聯系生活,稀釋課堂“舞蹈”難點
“校園舞蹈”的難點,其實是在于如何讓一個舞蹈零基礎的孩子,初步了解舞蹈,學會舞蹈的基本元素。教師在教授這些零基礎舞蹈孩子的舞蹈動作時,肯定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面對四肢不協調的孩子、節奏感不強的孩子該怎么辦呢?如教授蒙古族的勒馬手位時就可以結合蒙古族的民族特點,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勒馬手便是由生活中騎馬演變而來的,做勒馬時要向這些零基礎的孩子講清楚,雙手里挽花后放于胸前壓腕,感覺雙手拿著馬的韁繩一樣,身體微微往前傾;在勒馬手的基礎上,將另一只手由下往前向頭上舉就叫舉鞭,也叫揚鞭;由上經前、向后甩鞭叫加鞭;手高舉頭頂并抖動手腕叫揮鞭。所以,一個勒馬手可以有這么多變化,而在教授這些動作的時候,可以向孩子解釋,這些變化都是由生活中騎馬的動作演變而來,這樣學生在做動作時,腦海中就有畫面感,動作做得也會更加生動形象。
二、關注“典型”動作,抓住校園舞蹈全員參與的感受性
音樂舞蹈的融合,再生完美的創新課堂
小學“校園舞蹈”并非一定要多么的“高技巧”,一提到舞蹈,很多人就想得十分專業,專業的“跳”“轉”“翻”,以及更高難度的技巧動作,而小學“校園舞蹈”關注的是學生的參與和感受。中國舞蹈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書記馮雙白對記者說:“一個成功的校園舞蹈作品必須要有好的內容與題材,舞蹈表演是作為一種表現載體,來展示校園生活和校園文化,同時展現學生成長過程中獨特的情感體驗?!蹦敲矗诮虒W中只要抓住其中
學生們通過“校園舞蹈”一系列課堂教學和活動,有了一定的舞蹈基礎。之后,舞蹈對于音樂課來說就是非常稱手的“工具”了,它不僅能使學生們在音樂律動時的動作更加協調,還可以為音樂課堂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如在湘教版音樂四年級上冊第四課中的《我的家鄉日喀則》這一首歌的教學設計中,可以從藏族舞蹈元素入手,帶領學生了解藏族文化,并用音樂與舞蹈相結合的方式解決音樂歌唱中合唱教學的難點,在課堂感受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好奇心。結合我校一年級就學過的藏族校園舞蹈,用熟知的、已知的藏族舞蹈動作作為導入來體驗藏族音樂熱情奔放的特點。與同學們合作創編歌舞、探索身體語匯的表達、在舞蹈創作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于舞蹈的學習興趣。
在音樂課導入環節,學生先進行藏族舞的隨樂舞蹈,老師再進行藏族舞的展示,這比看視頻更能直觀地讓學生們感受藏族的音樂舞蹈風格。在老師展示完藏族舞之后,學生們通過已知的藏族舞蹈動作,自己進行舞蹈整合,跟隨音樂自己編創出一組舞蹈動作,最后學生邊唱邊跳。老師在學生邊唱邊跳時,則加入低聲部的歌聲以及與學生不同的另一組舞蹈動作,用舞蹈動作來區分高低聲部。教師帶領同學們體驗了藏族舞蹈的舞蹈動作,講述了藏族舞蹈的起源、特點與風格,指導同學們自主創編舞蹈,并編創出高低聲部不一樣的舞蹈動作,使舞蹈與歌曲相呼應,進一步增強了歌曲的藝術表現力,孩子們在課堂上不僅掌握了藏族舞蹈的舞蹈動作,還在歌唱中感受到了藏族的文化與歷史內涵,將音樂與舞蹈完美融合,歌曲的情感表達與舞蹈動作的生動表現相互交織,創造出極具感染力的藝術氛圍。
舞蹈與音樂相結合的課堂,甚至還可以通過教學內容用單元整理的方式整合起來,將我國少數民族和漢族的音樂教材和舞蹈進行整合,這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一個很好的路徑。專業舞蹈和普及舞蹈的教學層面是不同的,面對班級零基礎的學生,要關注他們的吸收和反饋,通過老師的主導,引發學生思考,產生形象的認知,要培養學生們自然而然流露的肢體表達,身體跟隨音樂自然地舞動。舞蹈是與音樂最接近的姊妹藝術,選擇兩者融合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向。作為音樂教師,應有自己的教學風格,舞蹈跨學科的課堂可作為教師風格的一種展現,在課堂中將舞蹈元素始終貫穿課堂設計,充分展現教師的舞蹈素養。當然,還要關注音樂與舞蹈在課堂中的比重,不要失衡,把音樂課上成舞蹈課了。
積極利用民族民間舞蹈,賦能舞蹈后成長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民間舞是中國舞蹈藝術中極其豐富的一部分,它源自民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風格特征各具特色,各民族的風格特點十分顯著。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一個民族所創造出來的節目和演出的風格各有不同,拿秧歌舞來說的話,廣州秧歌動作粗獷,而陜北秧歌跳動性強,同樣都是“扭”,河北的秧歌更豪爽、雅致。中國的民族民間舞博大精深。所以,民族民間舞蹈自然成為“校園舞蹈”創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園舞蹈與專業舞蹈還是有本質區別的,在小學校園舞蹈中,想要創作出適合廣大小學生跳的作品,那么這個作品應該有廣泛性、非專業性、綜合性等幾個方面。
校園舞蹈并不是為了培養專業的舞蹈人才,它更多的是為了讓學生接受舞蹈教育后提高綜合素質。因此,在教授的過程中,形式應該多樣性,讓小學生對舞蹈感興趣是重點,通過接觸不同的民族民間舞蹈,不斷積累審美經驗,增強對舞蹈的理解力和欣賞力,以動態為主,動態中有靜態美,另外服飾、道具、舞臺均要考慮其中,要讓學生從各個維度感受舞蹈藝術的美。舞蹈動作可以從各個民族舞蹈的基本體態、基本動律、基本舞姿等方面著手,舞蹈結構可以簡單明了。舞蹈配樂不僅要有民族風格,還要具有童趣,積極向上;舞蹈題材應該表現天真、爛漫、童情、童趣、童語;編舞的時候,有齊舞、雙人互動、拿道具等多種不一樣的形式,從小就要區分男孩和女孩的動作要求。
校園舞蹈的教學面向的是整個建制班的學生,在教學中要從基本的舞蹈動作、編創入手,然后在動作的基礎上融入相關的知識、表演和舞蹈欣賞進行舞蹈審美的提升,進一步由校園舞蹈教育一融入學生心靈美的塑造,達成情感的升華和審美情趣、審美能力的提高。
在新課標的推動下,“校園舞蹈”不是曲高和寡,而是當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線的舞蹈教師,責任在于給學生搭建一個“校園舞蹈”的平臺,學生在這個平臺上享受舞臺上自由舞動的酣暢,之后登上任何平臺都會更加自信。
作者簡介:
楊雨霖,女,1995年生,湖南長沙人,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育與舞蹈。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立項課題“城鄉中小學協同發展的美育浸潤實踐研究”(課題編號:XJK24CTW035)的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