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至今都記得那個飄著牛肉面香的傍晚。夕陽把面館的玻璃門染成暖暖的金黃色,我帶著八歲的兒子小航剛坐下,鄰桌的中年男人便對著哭鬧的女兒大聲說教:“爸爸不是說了嗎?吃魚要小心刺,你怎么就是不聽呢……”小女孩撇著嘴,眼淚流了下來,手里的筷子把碗里的魚肉戳得稀碎。小航扯了扯我的袖子,說:“爸爸,我要加個煎蛋!”我笑著答應了,目光卻不由自主地落在對面墻的標語上——“真材實料,用心烹飪”。忽然間,我想起上周發生的事,喉嚨像被什么東西卡住了,那些曾自以為是的行為,此刻正一幀一幀地在腦海中回放。
事情要從一個周末說起。那天,我正在書房處理工作,客廳突然傳來咣當一聲。我急忙沖出去,只見小航正站在玩具箱旁,腳邊躺著支離破碎的大黃蜂變形金剛——那是他去年過生日時我送給他的禮物。“怎么回事?”我蹲下身撿起殘片,努力壓制著心頭的怒火。“它……它的胳膊裝不上去了。”小航的手指絞著衣角,聲音越來越輕。我這才注意到他手背上沾著膠水,工具箱也被翻得亂七八糟。我的火氣騰地竄上來:“我是不是說過,修理玩具要先問大人?萬一劃到手怎么辦?”小航的肩膀猛地縮了一下,眼眶迅速泛紅。我還想再對他說些“做事要先動腦”的大道理,妻子卻輕輕拽了拽我的袖子。她蹲到孩子面前,拿起變形金剛的斷臂仔細觀察,“寶貝是想自己修好它對嗎?這個關節確實很難對準呢,媽媽小時候也試過修布娃娃,結果把頭發黏得一團糟。”小航抬起頭,睫毛上還掛著淚珠:“那后來呢?”“后來我學會了用牙簽挑開膠水,還發現用吹風機加熱更容易黏合。”妻子從工具箱里取出牙簽和迷你吹風機,“要不要試試我的方法?”那個下午,我們三個人趴在地板上,用了整整三管膠水,終于讓大黃蜂重新舉起了手臂。小航高興地舉著修復好的玩具滿屋跑,陽光透過紗窗落在他汗津津的額頭上,像撒了一把碎金子。而我看著他沾滿膠水的指尖,突然想起自己小時候偷偷拆鬧鐘,被父親訓斥的場景。
真正讓我如夢初醒的,是兩周后的家庭聚餐。那天,母親做了小航最愛吃的可樂雞翅,他興奮得直拍桌子。可剛吃了兩塊,他就皺著眉頭放下了筷子,“奶奶,我吃飽了。”碗里還剩著小半碗米飯和一塊雞翅。“粒粒皆辛苦啊,航航,農民伯伯種地多不容易。”我習慣性地開口。“爸爸你自己呢?”小航突然指著我的碗。我這才發現自己的碗里也剩著小半塊饅頭——早上為了趕時間,我隨手拿了個饅頭塞進公文包,此刻,饅頭的外皮已經被捂得發皺。
母親笑著打圓場,“沒事,剩點就剩點,晚上炒炒還能吃。”但小航顯然沒有打算放過我,“你昨天還說浪費糧食要被警察叔叔批評。”他的態度特別認真,卻像一根刺扎進我心里。深夜,我處理完工作,翻開手機相冊,看到上周帶小航去農田體驗收割小麥時拍的照片:他戴著草帽蹲在麥田里,手里攥著幾株麥穗,臉上沾著草屑,笑得格外燦爛。當時,他摸著麥穗說“原來麥粒這么小啊”的聲音,此刻在我耳邊變得十分清晰。
“您的牛肉面。”店員的聲音打斷了我的思緒。小航捧著碗,吹散熱氣,又指著鄰桌輕聲說:“爸爸你看,那個姐姐在哭。”只見剛才那位說教的父親正不耐煩地將餐巾紙往女兒手里塞,“別哭了,趕緊把飯吃完!”“爸爸,我能把煎蛋分給她嗎?”小航邊說邊拿起盤子,不等我回答就跑了過去。兩個孩子很快說起話來,小女孩破涕為笑,用勺子把煎蛋切成兩半,給了小航一半。原來孩子間從來不是靠聽道理學會分享的,而是在一次次遞出糖果、交換玩具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給予”的快樂。
“爸爸,你怎么不吃?”小航不知何時回到座位,手里多了雙干凈的筷子。他認真地說:“我幫你把蔥花挑出來了,你說過不喜歡吃蔥花的。”牛肉湯的熱氣模糊了我的眼鏡。這個曾經我覺得很“麻煩”的孩子,此刻正用沾滿油星的小手,認真地幫我挑出碗里的蔥花。那一刻,那些我以為他“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嘮叨,原來都在以另一種方式,成為他生命里的養分。
離開面館時,小航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忽然轉身問我:“爸爸,明天我們還能去公園跑步嗎?”“當然。”我想起上個月全家制定的“運動計劃”,最初小航總是喊累,可現在卻成了最積極的那個。每次我想偷懶時,他就會舉著跳繩說:“爸爸你看媽媽都換好運動服了!”
晚風帶來些許涼意,我伸手幫他整理被風吹亂的頭發。路燈把我們的影子拉得很長:一大一小兩個身影時而并排前行、時而一個在前一個在后。就在這時,我明白了,最好的教育從來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父母與孩子并肩走在成長的路上,用自己的腳步為孩子丈量世界、用自己的眼睛為孩子點亮星光。就像此刻小航指著天上的星星大喊:“爸爸,你看北斗七星!”我抬頭望去,那些曾在童年課本里學過的星座,正閃爍著微光;而我的孩子正用他未經雕琢的眼睛發現著這個世界最本真的美好。
小航的手緊緊攥著我的小拇指。這個夜晚沒有說教、沒有訓導,只有一個父親在心里默默地對自己說:下一次當孩子摔碎玩具時,先問問他想做什么;當他剩飯時,先看看自己的碗里是否干凈。最好的教育從來不在嘴上,而在我們走過的每一步路里,在我們看過的每一處風景里,在我們關注世界的每一個細微舉動里。
畢竟,孩子的眼睛是最清澈的鏡子,映照著我們的模樣;孩子的成長是最生動的答卷,書寫著我們的修行歷程。而這場名為“教育”的旅程,與其說是我們在引領孩子,不如說是他們在教會我們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
責編/季守芳
E-mail:14835819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