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如何讓本土管理研究更具切題性?

2025-07-02 00:00:00蘇敬勤何新月
財經問題研究 2025年6期
關鍵詞:理論情境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25)06-0011-12

在中國管理實踐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契機下,如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管理理論體系迫在眉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明確要求,提煉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影響的標識性學術概念,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普遍意義的學科體系。在中國管理科學的發展歷程中,學術界已普遍認識到本土管理研究的發展根植于“中國情境”的重要意義,但在西方管理理論范式主導下的本土管理研究始終受困于切題性缺失的問題,以致難以在“本土實踐的情境性”與“管理理論的普適性”之間保持平衡。在這一背景下,有必要基于本土情境展開新的理論范式探索,為構建兼具獨特性與普適性的中國特色管理理論體系探索出一條有效路徑。

一、本土管理研究面臨的挑戰

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中國管理實踐,如企業從傳統要素驅動向數據要素驅動跨越式轉型,商業模式向平臺化、生態化創新演進,組織形態從科層制向網絡化、敏捷化轉變。然而,縱觀中國管理學界,面對管理實踐的快速變革帶來的理論創新機遇,本土管理研究的發展卻是步履維艱。反思并總結本土管理研究現狀可以發現,本土管理發展普遍存在三大失衡現象。

第一,本土化與國際化的失衡。受西方管理理論的牽引,本土管理研究在解構本土獨特管理現象時,常囿于西方情境假設和框架而缺乏本土特色。盡管有一大批研究者孜孜不倦地嘗試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概念,但又因受到短期利益導向的價值標準裹挾,其所提出的概念往往與現有的西方管理概念內涵重合,未能挖掘出本土概念的真正獨特之處,從而難以得到國際學術話語體系認可。

第二,歷史性與時代性的失衡。在數字技術推動下,當代中國管理實踐呈現技術賦能和文化筑基的雙螺旋驅動的發展態勢。然而,許多研究者為了成果能夠更好地發表,偏重追逐前沿熱點(如AI、大數據在管理中的應用),而忽視了熱點現象背后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導致本土管理研究出現歷史性與時代性的失衡。

第三,不同研究范式的爭論與失衡。當前管理研究范式眾多,如實證主義、詮釋主義、實用主義等。實證主義作為管理學界最流行的范式之一,長期主導著管理研究工作的開展。然而,由于不同研究范式的哲學基礎各異,看待問題的視角、邏輯、方法均有不同,在解構不同類型的問題上也各具優勢。不加思辨地盲從某一范式可能削弱本土管理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尋根究底,這三大失衡現象本質上源于本土管理研究對西方管理理論和范式的長期過度依賴。相對成熟的西方管理理論盡管能為研究者提供得到國際學術話語體系認可的概念和框架,但也使得本土管理研究長期在其主導下喪失了切題性。一方面,西方管理理論范式從基本假設開始就帶有較強的西方特色,循跡性地套用這些理論極易造成研究者形成路徑依賴,從而不利于構建具有自主性、原創性、本土化和競爭力的學科體系。另一方面,受西方認知結構和研究范式的影響,西方學者對本國情境的解讀存在“標簽化”問題,研究者長期不假思索地跟隨這些理論概念和假設,可能侵蝕民族自信和實踐自信[1。對此,開展切題性研究的呼聲漸起。

所謂切題性,是指本土管理研究既能夠把握當下、立足本土,又能夠賡續傳統、走向國際;既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又能夠以問題為導向發展兼具獨特性與普適性的理論。換言之,本土管理研究要做到兼顧本土化與國際化、歷史性與時代性,不過度囿于研究范式的爭論,扎根本土實踐、貼近實際問題進行理論構建,才能稱為“切題”的研究。也只有真正做到切題,中國管理學科才能在世界知識體系中開辟出獨具特色且影響深遠的學術疆域。

那么,如何讓本土管理研究更具切題性?能否建立一種打破西方管理理論范式主導、以切題性為內核的理論范式,以此服務于中國特色管理理論的發展?鑒于此,本文嘗試重塑本土管理研究的理論范式。一是在現有管理理論范式的基礎上,本文構建和深化本土管理研究的新理論范式———情境基礎觀,嘗試調和本土化與國際化、歷史性與時代性的失衡。二是本文以多元論為情境立場,明確情境在多種范式中的作用,為基于情境基礎觀的管理研究運用不同范式進行復雜現象的解構提供立論依據。三是本文嘗試搭建一個具備普適性和系統性的分析框架,并對研究者如何開展基于情境基礎觀的管理研究提出可行的實施策略,力圖為本土管理研究探索出一種新的、有效的情境化基礎范式,也為中國特色管理理論體系的構建獻力。

二、西方管理理論范式的一元情境立場

理論范式是研究中的一種基本框架或視角,用于指導研究者觀察、理解和解釋研究對象。伴隨管理實踐經驗的發展,眾多經典管理理論范式孕育而生,如產業基礎觀、資源基礎觀和制度基礎觀等,這些理論范式通過聚焦于特定實踐情境指導管理研究的開展。根據它們的產生條件和情境假設,本文將這些理論范式歸納為外部觀、內部觀和綜合觀三類。

(一)外部觀:以外部情境為主導

所謂外部觀,即管理理論及其指導下的理論研究聚焦于對企業外部的認知和解析,探討外部情境要素對管理活動的影響。較為典型的是產業基礎觀和制度基礎觀。

產業基礎觀根植于新古典經濟學,是較早研究企業戰略影響因素的理論范式之一。在19世紀中期,隨著西方制造業企業集中度的日益提高,大量壟斷組織涌現。這一現象顛覆了傳統經濟學中完全競爭模型的前提假設。基于此,新古典經濟學提出“結構—行為一績效”范式的產業基礎觀[2],并強調產業結構、市場環境、產業間關系等外部情境是影響企業戰略的關鍵。但是,由于產業基礎觀過于注重市場份額和規模等靜態因素,忽視了產業結構可能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從而遭到了一些關注企業動態適應性的理論的挑戰。

相反,制度基礎觀是針對新興經濟體中的管理現象所提出的。制度基礎觀主要聚焦于對規制、規范、社會理念或文化等社會化情境要素的挖掘。早期的制度基礎觀主張企業行為需要與場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制度同構來獲得合法性[3。隨著制度復雜性概念的提出,研究者逐漸意識到企業在面對充滿矛盾的多重制度壓力時,可以發揮自身能動性應對壓力,甚至進一步影響宏觀制度環境。因此,制度基礎觀的焦點逐漸從外部環境向企業內部、從單一制度向多元制度延伸,更加關注企業對多樣化制度的回應。

(二)內部觀:以內部情境為主導

所謂內部觀,即管理理論主要以內部情境為研究邊界,其指導下的理論研究聚焦于企業內部,探究內生因素對管理活動的影響。較為典型的是資源基礎觀和注意力基礎觀。

資源基礎觀是對產業基礎觀的發展和揚棄。相比產業基礎觀對產業結構特征的重視,資源基礎觀更加關注企業所擁有的有價值的、稀缺的、無法模仿的、難以替代的資源如何創造可持續競爭優勢[4]。這種資源包括企業所控制的所有資產、信息和知識等有形資源或無形資源。然而,由于難以解釋企業對資源的動態獲取過程,靜態資源觀遭到了挑戰。資源基礎觀開始納入動態化組織要素和外部資源情境,形成動態資源觀,用以解釋企業的資源行動過程[5]。

注意力基礎觀將研究聚焦于個體認知和注意力對管理決策的影響上。西蒙在1947年首次將“注意力”這一概念引入管理學領域,并定義其為管理者對一些信息的選擇性關注。他認為,企業的最終決策主要受到決策者如何配置其注意力的影響。基于此,Ocasio[]提出注意力基礎觀,并指出注意力配置是管理者將有限的精力和時間用于聚焦、關注組織議題和解釋、梳理答案的過程。

(三)綜合觀:以整合內外部情境為主導

所謂綜合觀,即管理理論采取整合思維綜合考察企業內外部情境要素對管理活動的影響。較為典型的是知識基礎觀和復合基礎觀。

基于對組織戰略性知識管理方式的關注,Grant[7]、Spender[8]、Nonaka[9]等學者在資源基礎觀的基礎上提出并發展了知識基礎觀。在知識基礎觀視角下,知識被認為是企業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其不僅來源于企業內部,也來源于企業外部。個人和組織對知識的利用是企業持續打造競爭優勢的關鍵驅動力。因此,知識基礎觀綜合了內外部情境要素,關注知識在企業內外部的流動,為解釋企業之間的關系和差異提供了分析視角。

復合基礎觀是陸亞東和孫金云[10]基于東方社會文化背景提出的一種戰略管理理論。復合基礎觀同樣根植于資源基礎觀,但相比西方傳統戰略理論框架對異質性資源的關注,復合基礎觀更加強調企業創造性的組合能力,認為當新興市場國家的企業不具備異質性資源優勢時,企業對現有內外部普通資源的創造性整合利用是其打造競爭優勢的關鍵。

綜上所述,不同管理理論范式基于特定的情境假設孕育了一系列管理理論,且不同理論的情境邊界也隨著實踐發展而由內向外或由外向內延伸。然而,從理論范式的情境假設看,無論這些理論如何演變,其核心假設都框定在特定的一元情境之下。即這些理論范式基本遵循一元情境立場。例如,資源基礎觀的情境假設以資源為核心情境,隨之建立的資源拼湊理論、資源編排理論等都是圍繞資源情境而展開的。顯然,理論的情境限定能夠為研究帶來情境一致性的優勢,使得在分析過程中更易于識別既定情境框架下的關鍵因果關系。因此,當面對與西方管理情境類似的現象時,這些理論具備相當程度的解釋力,使得研究足以切題。

然而,當基于一元情境立場的理論范式被置于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研究情境中時,尤其是在實踐現象愈發多變和多元要素相互交織的情形下,其劣勢就會凸顯。一方面,以一元情境為核心的理論范式給因果解釋施加了限制。它限制了在關于單一事實的因果歷史中,哪些因素具有解釋的強相關性。核心情境之外的其他情境要素往往被視作邊緣要素。這就導致研究者容易循跡性地采用理論設定的因果框架進行現象解釋,而忽略了其他情境可能是影響事件發生的關鍵因素,從而不利于復雜動態實踐的系統解構。另一方面,這些理論范式通常發源于西方管理情境,其情境假設往往掩蓋了東方社會文化中的獨特因素。由于文化的內隱性,這些獨特因素在某些方面不易被直接觀察和量化。因此,盲目沿用西方管理理論范式開展研究會導致本土管理研究發展出的理論出現本土化與國際化、歷史性與時代性的失衡。可以說,持一元情境立場的理論范式是導致本土管理研究缺乏切題性的主要癥結。

三、情境基礎觀 一個兼顧復雜動態的理論范式

針對西方管理理論范式難以針對復雜動態的情境開展切題有效分析的現狀,本文在現有理論范式的基礎上,嘗試進一步發展能將多元情境及其演化特征納入分析范疇的情境基礎觀。情境基礎觀是指管理研究以多樣化的內外情境(如制度、市場、資源等)為出發點,通過深度解析內外情境及其相互作用的復雜關系,揭示情境與管理實踐之間的新關系、探索管理研究的新概念、發現管理研究的新理論,從而形成一種破解復雜情境的新的理論范式[]。作為新的理論范式,情境基礎觀要想突破傳統西方管理理論范式的一元情境假設,就要對情境是什么、有何特性進行分解,厘清研究中究竟哪些影響因素能夠作為情境,才能回答情境基礎觀為何相對其他理論范式更有助于解構復雜動態現象,使研究更具切題性。因此,本文首先對情境基礎觀的基礎(即“情境”)進行深人討論,并通過論證情境基礎觀作為理論視角的根基——切題性,以此強化情境基礎觀的合法性。

(一)情境基礎觀內涵的深化

情境構成了情境基礎觀的基礎。那么,情境究竟是什么?根據情境概念的發展,實驗心理學領域提出的“情境氣質”標志著情境一詞的出現。隨后,圍繞情境概念的內涵界定,研究者形成了行為主義、認知—行為主義和格式塔三個主要的情境學派[12]。行為主義學派最早主張情境是影響行為發生的客觀物質環境(如社會、政治、法律等),但由于未能考慮組織內部因素的作用,因而對相同環境下不同的企業行為缺乏解釋力。為了強化對社會現象的理解,認知一行為主義學派將行為主體的內部生理狀態納人行為過程框架中。即情境不僅包括客觀物質環境,還包括行為主體的主觀認知過程。格式塔學派則進一步提出,行為的主要決定因素是行為主體對環境的體驗、傾向、期待和認知,包括信念、價值取向和文化偏好等理念層面的情境要素。總之,情境概念從客觀環境到主客觀相結合的轉變,使得學術界對于情境作用的理解越來越清晰,并初步形成了跨層次、多元化的情境交互決定組織行為的普遍認知。

基于此,本文將情境定義為:通過研究對象內部或外部、特定或組合的形式引發因果關系的產生及演化的一種研究要素。根據這一定義,情境基礎觀的內涵可分解為三個方面。

其一,情境是相對的。在研究中,根據研究角度和研究層次的差異,個體或組織的情境作用會發生相應轉變。例如,在研究員工個體創新行為時,組織層面的數字化采納程度等因素可作為員工創新行為發生的外部情境;相反,在探討組織創新行為時,組織對數字化的采納程度則轉化為影響組織創新行為的內部情境。因此,在分析模型中,情境不僅可以作為內生變量內含于因果機制之中,也可作為外生變量作用于因果機制。

其二,情境是多元的。除了研究對象本體之外,外部的市場環境、制度環境,組織層面的資源、能力,個體層面的注意力、認知等因素,都可歸為情境范疇。區別于傳統理論范式,情境基礎觀以多元論為情境立場,認為社會現象是由復雜多元的因素交織而成。因此,在情境基礎觀下,研究者無須預先假設某一情境要素是導致現象發生的核心原因,而是根據現象剝離出與現象解釋具有強相關性的因素,使得研究析出的原因更加逼近現象背后的本質。

其三,情境是權變的。盡管情境是復雜多元的,但仍然需要根據研究問題確定和區分起到關鍵作用的核心情境及相關但非關鍵的邊緣情境。這是由情境基礎觀的向度所決定。情境基礎觀的向度是指從管理實踐到管理理論的演化過程。情境基礎觀對于多元情境的區分和滌除是向度上的一個變化,是從復雜的管理現象向理論框架轉化的環節。這種轉化駁斥了一種情境要素適合解釋所有相關現象的假設。研究者需要確定最適合的、核心的情境要素與組合,以便在復雜實踐中探尋重要的因果關系。

正是由于情境的相對、多元和權變特性,使情境基礎觀具備了能夠解構復雜動態的管理實踐的應然性。

(二)情境基礎觀的根基:切題性

在面對復雜管理現象時,一元情境假設被認為是對社會系統的某些部分的聚焦和還原,難以系統且完整地解釋現象。作為一種研究視角,情境基礎觀以整體論為主要思維方式[],依托情境的相對性、多元性和權變性,為本土管理研究緊扣研究問題及篩選強相關的因果解釋提供了依據。因此,切題性是情境基礎觀的根基,也是其存在的核心要義。以切題性為根基的情境基礎觀能夠更好地順應復雜化和動態化的管理實踐,使研究框架更能適應和體現中國文化環境、社會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服務于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管理學科體系的構建。具體而言,情境基礎觀的切題性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其一,情境基礎觀具備廣泛覆蓋性的研究視角,它能夠包容其他理論范式所涵蓋的情境要素組合及演化特征。如Fabian[13]所言,組織是內在復雜和不斷變化的社會現象,它有多個分析層面,以及多個權變的因果過程。不同的理論可以解釋組織的不同方面。情境基礎觀的提出是為了盡可能地減少研究者在現象解構過程中持有單一和靜態立場的情況。因此,情境基礎觀的廣泛覆蓋性體現在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上。空間上,情境基礎觀將多元情境要素(如產業、資源、制度、注意力等)納人分析框架,而不受制于單一的情境假設。時間上,情境基礎觀兼顧了中國管理實踐的歷史性與時代性。需要指出的是,管理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情境是文化。具體的文化總是屬于特定主體的、處于特定時空中的歷史存在。但是,發展著的文化又是超越特定主體、特定時空傳播和延續的存在[14]。情境的相對性要求研究者既能看到研究對象當下的、外顯的現實情境特征,也能揭示其實踐活動背后的、潛在的歷史情境特征,從而在時空維度上廣泛覆蓋多樣化的情境要素。

其二,情境基礎觀具備探索性的研究視角,它通過放寬情境假設打破一般理論視角的循跡性。一般而言,不同的理論具有特定的情境假設,因而需要在特定的情境條件下才更具備解釋力。這就導致了現有理論在復雜管理現象下容易出現遵循特定的情境框架來解釋現象的慣性。本文將其稱之為管理研究及理論范式的循跡性。例如,資源基礎觀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源于其擁有的異質性資源,卻因忽略了資源劣勢的初創企業也可以通過整合或利用外部資源獲取競爭優勢而受到挑戰。顯然,這種循跡性在中國管理學科建設及理論研究的早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中國管理實踐快速演變及學科轉型的當下,要想提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影響的標志性學術概念,需要打破這種循跡性,基于更具探索性的理論范式開展理論構建工作。情境基礎觀對多元情境的考慮便是為打破這種循跡性作出的嘗試。

其三,情境基礎觀具備精準性的研究視角,它緊扣研究對象,并以情境為依據、為理論的適用范圍劃定了邊界。因果解釋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適性,取決于研究對象的性質[15]37。在管理研究中,研究對象通常被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有很少時空限制的現象;第二類是有清晰時空邊界的現象;第三類是特定的事件[15]38。不同類型的研究對象本質上都與情境相關聯,只是情境化的程度存在差異。就此而言,以研究問題為出發點的情境基礎觀,緊扣研究對象,利用情境為理論劃定了適用邊界,從而使得研究結論更具精確性。

綜上所述,情境基礎觀的核心內涵(即情境的相對性、多元性和權變性)賦予了本土管理研究切題性,使其在理論構建過程中更具廣泛覆蓋性、探索性和精準性。從必然性的角度看,在本土管理研究面臨挑戰的當下,情境基礎觀的提出順應了管理學科和理論發展的趨勢,是探索如何基于本土情境開展切題性研究的必要嘗試。

四、情境基礎觀的研究范式基礎

區別于理論范式,研究范式是一種科學框架或哲學,它對現實和真理的本質、要探索的問題及如何去探索作出假設[16]。通常,不同研究范式背后包含不同學科領域研究者的差異化世界觀、共識和基本觀點,導致管理研究常陷于不同范式的爭論之中。庫恩[17]認為,范式間缺乏一種通用的公認標準,因而無法進行客觀的比較或交流,即不可通約性,但他隨后也澄清了不可通約性是局部的[18]。即便兩個范式或理論在某些方面不可通約,但仍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進行比較和交流,如通過引入新的概念、術語或理論框架建立它們之間的聯系[18]。

面對研究范式的爭論與失衡,本文認為,情境因其在管理研究中起到塑造研究者認識觀和思維邏輯的基本作用,成為銜接多元范式的橋梁。基于此,本文從管理研究三種常見的研究范式出發,論述情境如何賦予不同范式的研究切題性,以及情境如何銜接不同的研究范式。

(一)不同研究范式下的情境作用

1.實證主義:情境獨立于研究對象和研究者

實證主義是管理研究者公認的最流行的哲學視角[15]5。本體論上,實證主義假設個體認知之外的社會世界由剛性、有形且穩定不易改變的結構所組成,無論我們是否能夠標記和感知,它們依舊作為經驗實體而客觀存在[19]48;認識論上,實證主義主張知識是通過經驗觀察和邏輯推理獲得;方法論上,實證主義認為,研究者是價值無涉的,從而傾向于使用定量方法進行研究。當然,實證主義范式的案例研究也是管理研究者在定性研究方法上所采用的主流方法之一。

由于實證主義強調現實的客觀存在性,情境在研究中通常被認為是獨立于研究對象和研究者的外生因素。在定量研究中,情境更多作為經驗證實的背景或條件之一,對命題的證實過程產生影響。尤其在經驗實證主義中,情境被視為影響變量和結果的關鍵因素之一,需要在研究過程中進行充分考慮和控制。通過操縱情境變量,研究者可以觀察其對因變量的影響,從而揭示出因果關系。

在實證主義案例研究中,每一個案例都可以被視作一次“準實驗”。情境作為研究設計的依據,幫助研究者確定案例選擇的條件[20]62。案例選擇通常與研究者所感興趣的理論或理論假設相關,這些理論確定了一系列具體的情境,并且在這些情境中,研究的理論假設一般被認為是正確的。研究者需要根據案例研究判斷理論假設是否正確,或者是否有比這個理論更恰當的解釋[20]63。因此,案例研究的數據收集工作(如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可以在單個情境中進行,也可以跨越多個情境、多個時間段;情境也作為現象解釋和案例分析的參照,幫助研究者厘清數據背后的實際意義和因果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實證主義強調研究者的價值無涉,但情境變量本身是具備地方性和歷史性特點的。因此,實證主義研究通過在理論框架中嵌入情境變量使得研究更具切題性,有助于得出洞察和揭示有關本土特色因果關系的研究結論。

2.詮釋主義:情境部分內生于研究對象和研究者

相比實證主義,定性研究中的另一個主流學派是詮釋主義。本體論上,詮釋主義主張,個體認知之外的社會是由用來構建現實的名稱、概念和標簽組成的真實世界[19]227;認識論上,詮釋主義認為,知識是由特定的語言游戲創造出來的,且是相對的、情境化的,即強調知識產生的特定文化、歷史和社會;方法論上,詮釋主義認為,研究者參與塑造被直接詳細描述出來的研究結論[15]4,因而重視對現象背后意義的理解[21],側重于采用訪談、觀察、文本分析等方法開展研究。

詮釋主義研究的價值在于通過考慮當下情境對研究現象發生的過程給出解釋。情境既作為外部因素而存在,也部分內生于研究對象和研究者,在幫助研究者理解和詮釋現象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首先,情境是詮釋的出發點。詮釋學強調對人的存在意義與價值的理解、譯解、闡明和解釋,其基本功能在于它能夠在不同情境中實現意義關系的轉換。詮釋是由研究者的語言行為與其詮釋情境之間的互動和循環來實現的。其次,情境影響詮釋的構成與理解。情境的差異使得研究者會對不同現象產生本土性、脈絡性的理解和洞見。最后,情境是詮釋活動的關鍵要素。如前文所述,詮釋主義認為,知識是由特定的語言游戲創造出來的。即被研究對象的行為只有放在與其相關的語境中,才能被真正理解,而情境(即語境)則是探索并構建理論的有效途徑之一。

由此可見,詮釋主義研究因其哲學假設對于現象發生情境的關注而自帶切題性,能夠根據特定的文化、歷史和社會背景對現象進行抽絲剝繭,給出其背后的意義詮釋。不得不承認的是,詮釋主義的主觀構建性使得研究結論存在一定的主觀隨意性。為避免這一問題,需要研究者具備根據研究問題進行情境剝離的能力,對相關因素進行區分和聚焦,從而使得研究結論更加逼近現象背后的本質。

3.復雜性科學:情境兼具內生性和外生性

奧地利理論生物學家貝塔朗菲在1950年提出一般系統論,開始嘗試從系統的整體性視角認識和處理復雜性問題。受此影響,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的復雜性科學以其解決復雜性問題的優勢受到重視。復雜性科學、系統科學及其復雜系統科學哲學,都是在整體性范式下發展起來的學科[22]。復雜性科學旨在對復雜性的本質和存在方式進行探討,強調對復雜系統整體性和動態性的認識,并主張采用整體論和關聯論的方法研究系統的整體行為和特性。

復雜性科學強調采用整體論解決問題,原因在于復雜性問題呈現以下特征。首先,復雜性問題一般與管理環境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關系,環境的各種變化會對問題產生深刻的影響。其次,復雜性問題源于管理原生態的管理活動與過程之中,而任何具體的管理活動與過程都是一個有人、有物、有事、有關聯、有因果、有變化,并依時空順序展開的相對獨立又有連貫性與整體性的情景及情景流。最后,復雜性問題的性狀一般表現出多種復雜動態性,如突變、涌現、隱沒、演化等[23]。

由于復雜性問題表現出極強的情境相關性,因而復雜性問題的解決往往需要兼顧內部與外部的情境要素。一方面,復雜性問題的關聯性和整體性要求研究者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地分析和匯總情境,這樣才能看清、看準和解決問題[23],碎片化、一元的情境假設可能導致理論的支離破碎。另一方面,復雜性問題要素之間往往存在緊密、復雜的顯性或隱性關聯,并且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23],采取單一、靜態、還原的研究思維則難以解構這些復雜機理,而是需要采取多元、動態、整合的情境思維來展開研究。復雜性科學對于復雜性問題的解決與情境基礎觀的多元論立場及整體論思維相呼應,復雜性科學研究因強調對多元情境的整體性把握而具備切題性。

(二)不可通約與合理銜接

由于實證主義范式和詮釋主義范式各自的哲學立場不同,在現象解構方面存在本質上的差異,雙方長期處于相互矛盾和競爭之中。對此,混合方法研究嘗試把二者的優勢結合起來,以便更深入地分析特定問題。混合方法研究根植于實用主義哲學[24]。實用主義不否認現實以獨立于其被觀察和被解釋的形式而存在,并且認同諸如研究者解釋、話語架構及社會構建這些過程的重要意義[15]9。它拒絕了對立的二元論觀點。認識論上,實用主義強調認識與價值的統一,主張真理的意義在于其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方法論上,實用主義主張問題導向,采用實用的、以結果為導向的研究方法[25]。

實用主義的本意在于通過切題性的研究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實踐的指導與預測。因此,混合方法研究強調實踐與情境關涉的把握[26]。一方面,在研究過程中要凸顯研究主體的實踐性、參與性和與情境的交互關系。這能夠有效地幫助混合方法研究梳理和表述重點問題,從而明確研究問題。另一方面,在定量與定性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各個階段,混合方法研究要求研究者在不同情境下對研究對象進行準確地把握和理解,這就要通過實踐來實現[26]。

實際上,實用主義的問題導向及混合方法研究對于實踐和情境的關注,與情境基礎觀的思想不謀而合。無論是實證主義還是詮釋主義、定量分析還是定性分析,情境都在其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就此而言,盡管研究范式之間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可通約性,但能夠通過情境搭建不同范式的溝通橋梁,實現范式的合理銜接。

以混合方法研究為例,一個好的混合方法研究,關鍵在于找到理論之間的互補性,充分整合它們所采用的各種研究方法和科學推理方式[27]。因此,在混合方法研究中確保不同子研究之間的情境一致性十分重要。在相同的情境下,不同的理論才能有效比較異同或優劣;在共享的情境下,不同研究群體才能理解彼此的觀點、論據和結論,從而實現有效的交流和討論。只有這樣,混合方法研究才能給出不同研究方法下不同結果相協同的解釋,促成不同研究方法對研究主題更完整的理解[27]。這也響應了 Kuhn[18] 提出的“局部不可通約性”的觀點,即某些看似不可通約的理論或數據在特定的情境下可能因共享的背景假設或框架變得可比較和可溝通。情境正是提供了范式之間比較的標準和基準,以及溝通的基礎。

由此可見,情境基礎觀不排斥任何研究范式,而是在研究過程中根據具體的研究需求選擇適宜的研究范式,或者合理銜接不同的方法論,充分發揮不同方法論在各研究環節中的優勢,從而起到全面理解研究對象,并解決復雜性問題的目的。

五、運用情境基礎觀開展切題性研究的框架與策略

誠然,無論采用哪種方法論,研究都難以覆蓋復雜現象中所有的情境要素。那么,管理研究者究竟如何做到對復雜現象進行切題性的探索?對此,本文針對本土管理研究的現狀,嘗試搭建一個具備普適性和系統性的分析框架,并對研究者如何開展基于情境基礎觀的管理研究提出可行的實施策略。

(一)分析框架

現有研究表明,由于研究者習慣將情境視為研究對象或因果機制之外的環境因素,從而形成了廣受認可的“情境—認知一行為一績效”分析框架。例如,余義勇和楊忠[28]在研究中采用了“情境一認知一行為”的分析框架,挖掘出企業克服組織惰性的有效路徑。然而,就這一分析框架而言,情境是作為因果機制之外的環境變量而存在,并作用于從認知、行為到績效的因果解釋,但從情境要素的類別看,情境不僅包括顯性的客觀物質環境(如社會、政治、法律等),也包括隱性的主觀心理因素(如信念、價值觀、感知等)。簡單地將情境歸為環境變量實則削弱了情境在解構復雜現象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基于情境要素的多元特性,進一步對這一分析框架進行拓展,形成跨層次、多性質的“環境—認知一行為一績效”分析框架。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情境基礎觀的切題性內核,分析框架在應用過程中強調推理過程的準確性及結論的邏輯性和可信度,因而該分析框架并非固定的架構。其切題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該分析框架是一個一般性的分析框架,它既可直接使用,也可根據不同的研究問題和研究目的進行拆分和聚焦,因而適用于大多數研究場景。另一方面,該分析框架適用于國家、產業、組織、團隊、個體等多個分析層次,并涵蓋物質、心理、行為等多種屬性,情境可以被賦予任一屬性并出現在任一層次。總體上,相比傳統理論分析框架,該框架在解構復雜現象方面更具系統性,以確保研究過程圍繞一個明確、具體的問題進行分層解構,而非囿于一元因素或既定框架。

以制度情境與戰略行為的研究為例,當研究者想要探究不同國家制度環境對于跨國企業的戰略行為的影響時,可將分析框架聚焦于“制度壓力(認知)一戰略行為(行為)”上,挖掘不同的國家規制對跨國企業戰略選擇的影響。其中,制度壓力扮演了認知層面的情境要素,作用于企業的戰略行為。或者,研究者的興趣更傾向于宏觀層面,也可將研究設定在環境層面的情境要素與組織認知之間的關系探究上,形成“制度環境(環境)一戰略認知(認知)”的分析框架。例如,在有關數字化轉型的研究中,當制度作為一種環境屬性時,時常被認為是影響企業數字化決策的外生變量與約束條件,從而影響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動機[29]。更進一步,研究者可以設定不同的情境組合,探討情境組合對于企業實踐的影響。例如,不同屬性或基因的企業在面對相同的制度環境時,會產生差異化的制度壓力感知,從而對制度環境表現出不同的響應行為。此時,研究者可將環境層面的情境要素和認知層面的情境要素相組合,形成“制度環境(環境)一制度壓力(認知)一戰略行為(行為)”的分析框架,解析不同情境組合對戰略行為影響的交互效應。

總之,情境在分析框架中扮演了多元化的角色,而非單一的環境變量。根據研究興趣與需求,研究者可以選擇抓取不同性質的情境要素在不同層次開展研究,用于解構復雜現象。

(二)實施策略

如前文所述,“環境一認知一行為一績效”分析框架可以根據研究興趣與需求進行聚焦和拆分。那么,面對紛繁復雜的管理實踐現象,如何做到更加有效和精準的情境聚焦和框架拆分?針對這一問題,本文進一步提出與分析框架相匹配的實施策略,具體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第一步,分解。即現象解構,從紛繁復雜的情境要素中進行識別和區分。在管理研究中,由于不同研究對象所處的地域及發展階段存在差異,且不同情境要素的演變速率及方向各有不同,因而研究問題受到多因素、多層次、動態化的復雜情境影響。為確保研究內容的聚焦,要對特定現象中涌現出的多元情境要素進行區分。一方面,根據研究問題的相關性,可將影響特定因果關系的情境要素分解為核心要素與邊緣要素。核心要素在因果關系的解釋中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忽視核心和邊緣的要素之分而盲目遵循已有的情境假設和理論框架進行分析,則可能本末倒置,從而產生錯誤的理論見解。另一方面,根據情境要素的一般性,可將情境要素分解為基本要素和獨特要素。基本要素通常具有粗粒度和本質性,能夠對組織認知與行為的環境進行廣泛覆蓋,如政治、經濟、技術環境。獨特要素具備細粒度和異質性,通常包含獨特的本土文化,是區別于西方情境特征的要素類別。對情境要素進行基本和獨特之分能夠為構建兼具獨特性與普適性的管理理論奠定基礎。

第二步,簡化。即因素分析,清除與研究問題弱相關的邊緣要素,保留強相關的核心要素,并深度挖掘基本要素與獨特要素的內涵。在全球化趨勢下,東方與西方社會商業實踐的結合已成為學術界共識。因此,在簡化的過程中,關鍵在于對核心要素的獨特性與基本性的深度挖掘。以數字化轉型研究為例,在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代,數字化轉型可被視為一個具備一般性的普遍情境,研究者如何挖掘出中國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具備本土文化特征的獨特因素,是發展中國特色管理理論的核心。井潤田等[30在特定產業風口情境下挖掘“組織勢”在戰略領導力和成長機會之間的作用,借助于案例研究在一般性情境中對具有中國文化智慧的“勢”的概念進行拓展。需要指出的是,挖掘獨特要素的內涵要求研究者對于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知與理解,這樣才能將中國情境下獨有的思維邏輯嵌入分析過程進而詮釋被研究對象的行為或心理狀態。

第三步,延伸。即框架搭建,運用邏輯推理關聯核心要素,形成理論框架。管理研究的核心即現象的因果解釋。延伸的過程即因果解釋的過程,也是形成理論框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邏輯推理作為工具,起到關聯情境要素的作用。根據研究范式的差異,研究者可選擇性地采用演繹、歸納或溯因推理,從邏輯上給出不同要素之間的關系證成。實際上,這也是研究者針對現象背后隱藏的關系及其后果進行論證的過程,是實踐與理論之間的橋梁,由此識別出因果關系涉及的多種效應。例如,單一情境要素下的直接效應,情境組合下的交互效應或中介效應、調節效應等。因果關系多種效應的識別能幫助研究者理解不同因素之間的內在關聯和相互作用,從而揭示管理實踐規律。其中,研究者需要特別注意基本要素與獨特要素之間的關系。獨特的中國情境要素是本土管理研究打破西方理論視域的牽引,這些獨特要素的出現也打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及理念的機會窗口。

第四步,深化。即理論對話,將新的框架與現有理論進行對話,劃定其適用邊界,并實現理論外推。理論對話在理論構建型研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幫助研究者從理論視角進一步審視其搭建的理論框架,從而更全面、準確地解釋和論證框架;也幫助研究者挑戰現有的理論假設,推動理論的構建和發展,為實踐提供新的指導和啟示。理論對話分為兩類,與相矛盾的文獻對話及與相似的文獻對話。一方面,與相矛盾的文獻對話可進一步增強新的理論框架的可信度,夯實理論創新性,并精確界定當下理論框架的適用情境。另一方面,與相似的文獻對話能夠將新的理論框架與其他領域的文獻聯系起來,增強理論框架在其他情境下應用的可能性,使情境要素及其組合效用得到外推。

總體而言,本文通過對“環境一認知一行為一績效”分析框架的搭建,將情境基礎觀的內涵(相對性、多元性和權變性)具象化,為研究提供更具普適性和系統性的理論分析框架;進一步地,實施策略的提煉使得管理研究者在采取情境基礎觀作為研究視角時能夠更具操作性,從而實現本土管理研究的切題性。

六、結語

在中國企業優秀管理實踐不斷涌現的當今,破除西方管理理論范式主導下的中國特色管理理論體系構建的桎梏,扎根本土實踐、貼近本土情境開展切題性的本土管理研究顯得愈加迫切。為此,本文嘗試發展了兼顧復雜性與動態性的理論范式——情境基礎觀,通過深人討論情境概念的相對性、多元性和權變性,夯實了其切題性內核,并明確了情境基礎觀作為理論視角在理論構建上具備情境的廣泛覆蓋性、探索性和精準性特征。同時,本文以多元論為情境立場,論證了情境在不同范式中的角色及在范式合理銜接中的作用,為情境基礎觀解決復雜性問題提供依據。針對當前的本土管理研究在解構復雜管理現象上切題性缺失的問題,本文搭建了一個具有普適性和系統性的“環境—認知一行為一績效”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礎上提煉出從分解、簡化、延伸到深化的實施策略,以期為本土管理研究探索一種新的、有效的情境化基礎范式,也為構建兼具獨特性與普適性的中國特色管理理論體系而獻力。

此外,本文雖基于本土管理研究現狀對情境基礎觀進行了發展,但鑒于情境基礎觀的宗旨是服務于復雜管理實踐的系統解構,源自“情境”在知識體系中的普適性,即便非本土化的研究也能以情境基礎觀作為研究視角,或沿用其分析框架和實施策略開展情境相關性分析。

參考文獻:

[1]魏江,楊佳銘,陳光沛.西方遇到東方:中國管理實踐的認知偏狹性與反思[J].管理世界,2022(11):159-174.

[2]劉俊杰.西方產業組織理論及其研究范式的演進[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128-132.

[3]DIMAGGIO PJ,POWELL WW.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ctive rationality inorganizational field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2):147-160.

[4]WERNERFELT B. A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180.

[5]SIRMON D G,HITT M A,IRELAND R D.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 :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1) :273-292.

[6]OCASIO W.Towards anatention-based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S1):187-206.

[7]GRANT R M.Towarda knowledge-based theory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S2):109-122.

[8]SPENDER JC.Making knowledge the basis ofa dynamic theory of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S2) :45-62.

[9]NONAKAI.Adynamic theory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37.

[10]陸亞東,孫金云.中國企業成長戰略新視角:復合基礎觀的概念、內涵與方法[J].管理世界,2013(10):106-117.

[11]蘇敬勤,何新月.管理研究的情境基礎觀:內涵、要素與框架[J].華東經濟管理,2024,38(4):1-13.

[12] 蘇敬勤,張琳琳.情境內涵、分類與情境化研究現狀[J].管理學報,2016,13(4):491-497.

[13]FABIANFH. Keeping the tension:presures tokeep thecontroversyin the management discipline[J].Academyofmanagement review,2000,25(2):350-371.

[14]郭湛.文化的相對性與文化相對主義[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6):4-5.

[15] 曾榮光.管理研究哲學[M].任兵,袁慶宏,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

[16] 科琳·格萊斯.質性研究入門指南[M].崔淼,蘇敬勤,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8.

[17] 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1.

[18] KUHN T S. Commensurability,comparability,communicability[J].PSA:proceedings of the biennial meeting of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ssociation,1982,1982(2):668-688.

[19]BURRELL G, MORGAN G. Sociological paradigms and organisational analysis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79.

[20] 羅伯特·K.殷.案例研究:設計與方法[M].周海濤,史少杰,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

[21] 井潤田,孫璇.實證主義vs.詮釋主義:兩種經典案例研究范式的比較與啟示[J].管理世界,2021(3):198-216.

[22] 齊磊磊.系統科學、復雜性科學與復雜系統科學哲學[J].系統科學學報,2012,20(3):7-11.

[23] 盛昭瀚,于景元.復雜系統管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學新領域[J].管理世界,2021(6):36-50.

[24] JOHNSON R B,ONWUEGBUZIE A J. Mixed methods research: a research paradigm whose time has come[J].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4,33(7):14-26.

[25]孫寧,杜運周,陳凱薇.混合方法研究的原理與設計:以QCA與多案例研究的混合為例[J].南開管理評論,2024,27(9):185-196.

[26]徐治立,徐.社會科學\"混合方法研究\"范式爭論與方法論探討[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1,35(5):159-170.

[27]WELLMAN|N,TROSTER C,GRIMES M,et al. Publishing multimethod research in AMJ:a review andbest-practice recommend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23,66(4):1007-1015.

[28]余義勇,楊忠.動態情境下企業如何克服組織惰性以實現持續成長?——基于\"情境—認知—行動\"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22(12):159-177.

[29]羅章保,程德俊.制度視角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內涵與路徑研究述評[J].管理學報,2024,21(11):1727-1738.

[30]井潤田,程生強,王文靜.探索\"風口法則\"的理論智慧:基于案例詮釋和情景實驗的混合研究[J].管理世界,2023(10):169-189.

How to Make Indigenous Management Research More Relevant? Construction Mechanism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theContext-Based View

SU Jingqin, HE Xinyu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O24, China)

Summary:When China’s management practice developmenthas enteredanew stage,it is imperative to a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ofamanagementtheorysystem 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Although theacademiccommunityhas recognized the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management theoriesrootedin the“Chinesecontext”,under the dominance ofthewestern managementtheoryparadigm,indigenous managementresearch hasbeen trapped intheproblem of“irelevance”due tothe long-term neglectoftheuniqueand dynamically intertwinedmulti-contextsin local practices. This has becomea shackle hinderingthedevelopmentof indigenous managementtheories.Against this backdrop,exploring newtheoretical paradigms basedonthe local context andseeking an effective path for building amanagement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atcombines localfeaturesand universal valuehas becomean importantissue faced by academia.

This paper traces the root causes of the imbalance and predica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management theories,atributingthe problem tothe lackofresearch relevanceresulting fromanexcessiverelince on the Western mainstream theoretical paradigm based ona monistic contextual stance.To break through thispredicament,this paper adoptsa pluralistic contextual stance and deepens the theoretical paradigm that takes intoaccount complex and dynamic contexts:thecontext-basedview.Atthesame time,basedonthe universalityof“context”inthe knowledge system,it argues for therole of context in different paradigmsand its function in thereasonableconnection between paradigms, therebyprovidingabasisforthecontextualfoundationalperspectivetosolvecomplexproblems.Finaly,inresponsetothe current insuffciencyof relevance in indigenous management research in deconstructing complex management phenomena, itbuildsauniversallyapplicableandsystematic“environment,cognition,behavior,performance”analyticalframeworkand then distills research strategies ranging from decomposition,simplification, extension,to deepening.

Compared with the monistic stanceofthemainstream Western theoreticalparadigms,thecontext-based view thatthis paper deepensandexplores compensates for the existing disadvantages of themonistic theoretical paradigms in exploring research phenomena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and multi-contextualdynamic interweaving.It providesasystematicand operational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research strategy for scholars to conduct more“relevant”managementresearch. Throughtheexplorationoftheconstruction mechanismandimplementationstrategiesof thecontext-based view,this paper aims to solve the problemof the lack of“relevance\"inlocal managementresearch andcontributes totheconstructionof a Chinese management theory that combines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universal value.

Keywords:indigenous management research;context-based view;relevance;management theor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責任編輯:劉欣琦)

猜你喜歡
理論情境管理
情境引領追問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棗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盡棄
今日農業(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護患情境會話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這下管理創新了!等7則
雜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久久综合色视频|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丁香六月综合网| 看看一级毛片|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在线91| 毛片一级在线| 国内精品视频区在线2021|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欧美a在线看| 久久黄色影院|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播放| 色综合激情网|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国语少妇高潮| 成年人国产网站|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欧美另类图片视频无弹跳第一页| 久久成人18免费|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亚洲永久色|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日韩毛片基地|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国产精品19p| 国产人人射|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国产xx在线观看|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亚洲综合二区| 亚洲成肉网| 免费亚洲成人| 亚洲精品你懂的| 在线a网站| 成人日韩欧美|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p区|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