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752.62 文獻標志碼:A DOI: 10.13714/j.cnki.1002-3100.2025.12.025
Abstract: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thetextileandgarmentindustryhasbeenthepillr industryofour national economy. However,inrecentyears,duetotheriseofemerging marketsandtheriseoflaborandrawmaterialcosts,theadvantagesof China'stextileandgarmentexporttradehavegraduallweakened,andtheinternationalmarketshareisalsodeclining.This paperfirstanalyzesthecuentsituationofChina'stextileandgarmentexportstothcountriesalongtheBeltandRoadInitative, thenexaminestheimpactofGDP,populationanddistanceonexporttradebybuildingatradegravitymodel,andcalculatesthe expectedtradevalueofthesamplecountries.Tradepotentialisobtainedbycomparingactualtradevaluewithexpectedtrade value.ThestudyfindsthatthecountriesalongtheBeltandRoadInitiativearemainlypioneeringcountrieswithtradepotential, among which the CentralandEastern Europehasalarge potentialandalargespaceforexploration,andcan beusedas a key layoutareaofChina.Basedonthis,thispaperputsforwardsomeconcretesugestionsonpromotingtextileandgarmentexport trade.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textile and garment exports;trade gravity model; export trade potential
0引言
中國是紡織品和服裝生產大國,擁有雄厚的生產技術、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優勢。“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和推動全球經濟合作的新動力,不僅使中國深化了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往來,也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國際市場。在全球,超過 60% 的人口居住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而這一地區對全球經濟貢獻顯著,總國民生產總值超過全球GDP的三分之一,其中東南亞、南亞、東歐等許多國家和地區是近幾年才涌現的新興經濟體,相比于北美和日本等傳統市場,它們對紡織品服裝的需求不斷增多,購買力旺盛]。因此,“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紡織服裝產業領域蘊藏巨大的市場潛力,有望成為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的新亮點和增長引擎,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價值。
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呈現出了穩步增長的態勢。根據相關統計數據,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總體呈上升趨勢,從2013年的936.05億美元增長到2019年的1128.3億美元,增長率為 20.5% 。2020—2022年,中國紡織品服裝連續3年出口額超過3000億美元,對世界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的貢獻率超過50% 。這一顯著的增長不僅體現了中國在全球紡織品服裝市場中的競爭力,也顯示出“一帶一路”倡議在推動中國與沿線國家經貿合作方面的積極作用。2023年11月3日,第六屆中國紡織業“一帶一路”大會在浙江紹興召開,大會指出,紡織品服裝行業作為全球產業,解決民生就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已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產業合作的典范行業[2]。
1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1.1關于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的研究
為了繼續提高紡織品服裝的出口貿易競爭力,實現紡織品服裝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當前國內外學者對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從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的影響因素來看:第一,經濟因素對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的影響。孫華偉(2023)為了有效運用數字經濟來促進我國紡織品服裝行業的出口貿易轉型和升級,在模型中加人了要素市場化的元素。通過構建一個中介效應模型來分析數字經濟如何影響中國紡織品服裝行業出口貿易的發展。經過實證分析,得出結論:數字經濟對于增加我國紡織品服裝行業出口貿易的規模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3。孫雨婷等(2022)從人民幣匯率波動角度進行研究,將我國2010—2021年的月度數據作為樣本,通過建立VAR模型以及格蘭杰因果檢驗,探究人民幣匯率波動對我國紡織品服裝業的出口帶來的影響。第二,政策因素對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的影響。緒異凡(2023)在動態遞歸處理的基礎上,利用GTAP來模擬碳關稅對我國紡織品服裝產出、出口量、出口價格的影響。得出結論:碳關稅征收標準越高,對我國紡織品服裝業的負面效應越顯著]。彭夢君(2019)通過分析相關理論,對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主要經濟走廊中的紡織業投資與貿易狀況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中國的紡織服裝業面臨著企業能力不足、貿易集中在產業鏈低端、發展區域過于集中等問題。張曉晴等(2023)基于2003—2019年中國與88個伙伴國的紡織品貿易數據,構建拓展的引力模型,實證探究中國紡織原料、紡織制品和服裝貿易受自由貿易協定深度的影響]。此外,從紡織品服裝產業面臨的挑戰以及對策來看:鐘佩杏等(2021)通過研究得出新形勢下我國紡織品服裝業出口面臨增速放緩、市場需求不足、競爭加劇等挑戰。
1.2關于出口貿易潛力的研究
貿易潛力是貿易引力模型的衍生概念。Tinbergen(1962)最早提出了傳統貿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此后,Nilsson(2000)采用引力模型的系數估計來評估雙邊國家貿易的理論預期,并據此提出了“貿易潛力”這一概念[]。盛斌等(2004)研究表明,中國的出口貿易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貿易伙伴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居于第二位的影響因素為地理距離及區域性貿易協議[I]。魯曉東等(2010)通過構建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將影響中國出口的因素分為自然決定因素和人為決定因素,并且分別估計了這些因素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程度,由此確認了中國出口的需求拉動特征[12]。萬倫來等(2014)借鑒Hofstede的文化五維度理論,研究指出,在中國的進口貿易中,地理距離的影響力最為顯著,而在出口貿易方面,文化差異的影響占據了主導地位,制度距離對中國進出口貿易影響較弱[3]。李鋮睿(2021)引入貿易引力模型,利用UNcomtrade數據庫,測算中國與典型貿易區國家之間的貿易潛力[4]。李曉鐘等(2019)研究發現,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貿易受到多個關鍵因素的影響,包括經濟水平、進口國的人口規模、地理距離以及該國是否沿海[15]。尹玥嵐(2018)對中國及其主要貿易伙伴國出口潛力進行了評估,發現中國的總體出口量顯著高于進口量。然而,針對俄羅斯、南亞及東歐各國,中國的出口潛力仍然存在較大的增長空間[]。
1.3關于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潛力的研究
高壽華(2015)基于貿易引力模型,選取了中國與美國、日本等16個國家和地區2004—2013年的紡織品服裝貿易面板數據,分析了影響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流量的因素,測算了中國對主要紡織品服裝貿易伙伴的出口貿易潛力,并給出了相應的結論與政策建議[7]。丁輝(2019)利用擴展的貿易引力模型測算出中國對10個樣本國家的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潛力[18]。張立杰等(2019)運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測算中國對中巴經濟走廊地區的出口貿易潛力,得出結論:雙邊GDP對紡織品和服裝貿易均起積極促進作用[]。丁潔璇(2023)基于RCEP成員國貿易便利化的水平,分析我國紡織品出口潛力情況,研究表明,RCEP成員國貿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將顯著促進中國紡織及服裝產品的對外出口[20]。牟涵(2022)利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將制度差異納入主要的貿易非效率因素,探究其對中國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紡織品和服裝的效率所起的作用。結果顯示,中國在紡織品及服裝出口方面的貿易效率與潛力因國家和地區而異,且在研究的樣本期間內,總體的貿易效率有所提高[21。黃茹霞等(2023)的研究對象為中國和“一帶一路”倡議中五個主要紡織品服裝出口國家(印度、越南、土耳其、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采用波特鉆石模型分析行業出口競爭力,我出我國現階段影響紡織品服裝行業出口競爭力的因素,并得出要想提高紡織產業的競爭力,就要進行原材料環節優化、提高生產效率、加強品牌建設的結論[22]。
基于以上內容,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雙邊國家的GDP正向影響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
H2:無法確定雙邊國家的人口規模是否會影響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
H3:雙邊國家間的距離反向影響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
2變量選取與模型建構
2.1 變量選取
2.1.1因變量2013—2021年中國對所選樣本國家的紡織品服裝出口額。記作: LnYij°t
2.1.2 自變量
2013—2021年所選樣本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通過這一指標,可以分析樣本國家在指定年份的經濟發展水平,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居民的購買力越強,能夠吸納的進口商品就越多,對紡織品服裝消費能力越大,貿易潛力就越大,所以預
估系數符號為正。記作: LnGDPi°t
中國2013—2021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國際地位越強,在國際貿易市場中就有更多話語權,出口競爭力就更強,所以預估系數符號為正。記作: LnGDPj°t
進口國2013—2021年間的人口總量變化。這一變量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人口總量的多少直接影響進口國消費者的數量,消費者數量越多,消費市場就越大,對紡織品服裝的需求就越高;二是進口國消費市場的擴大可能會刺激本國紡織品服裝產業的發展,形成自給自足的產業鏈。預估系數符號無法確定。記作: LnPi°t
中國2013—2021年間的人口總量變化。這一變量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人口總量的增加會帶動本國消費需求的增加,從而推動紡織品服裝的生產,促進出口;二是本國消費需求的增多可能會推動紡織品服裝轉向內銷。預估系數符號無法確定。記作: LnPj°t
貿易國雙方的地理距離。距離越遠,相關的運輸和人力成本就越大,越不利于我國對樣本國家的出口,預估系數符號為負。記作: LnDij°t
2.2 模型構建
1962年,荷蘭經濟學家Jan Tinbergen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推導出了貿易引力模型的基本框架,即貿易引力等式:

Tij 表示 i 國和j國的貿易流量, A 表示常量, i 表示進口國, j 表示出口國, Y 表示國家經濟規模,一般情況下,用兩國GDP來衡量。 D 是Distance的縮寫,表示i國和j國的距離。根據等式可以發現, Yi 和 Yj 作為分子,數值越大, Tij 即雙邊貿易值越大;反之,當分母距離增加,貿易額會下降。由此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雙邊貿易量和雙邊國家的經濟規模成正比,與雙邊國家之間的距離成反比。
通過搜集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發現大多數學者利用傳統引力模型論證了樣本國家GDP以及人口總量對本國出口貿易額的影響[23]。在此基礎上,引入新的解釋變量,將本國與樣本國家間的直線距離納入到引力模型中。在本文的研究中,將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作為被解釋變量,樣本國家GDP、樣本國家人口總量以及兩國之間的直線距離作為解釋變量,形成以下模型:

為了方便計算,將公式(1)取對數,得到公式(2):
LnYij =α0+α1LnGDP2 +α2LnGDP2 +αLnP +α4LnP}+α5LnD’ +bit公式中,i為進口國, j 為出口國, χt 為年份(2013—2021年)。
3實證分析及結果
3.1樣本選取
由于國家和地區數量眾多,本文根據國內生產總值(GDP)和人口數量,選出10個典型的代表國家進行研究。
本文搜集整理了2013—2021年間所選10個樣本國家的GDP以及人口數量,相關數據主要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和世界銀行數據庫。從表1中可以看出,2021年10個樣本國家的GDP總額超過10萬億美元,人口數量超過22億人,這意味著所選樣本國家人口基數大,市場廣闊,居民消費力強,對紡織品服裝需求量大,能夠為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帶來新機遇。實證所選取的數據來源于2013—2021年“一帶一路”沿線10個樣本國家,通過UN comtrade來進行數據的收集與整理。關于紡織品服裝的分類,參考中國海關總署的分類方法,選取海關編碼HS50到HS63的類目進行研究。中國在紡織品服裝方面的出口額以及樣本國家的人口總量數據選自UNcomtrade。由于貿易引力模型為非時序變量,通過查閱相關文獻,本文將國家間的直線距離乘以當年國際原油價格指數,將距離變成時序變量,以便展開后續研究。

3.2實證結果
通過描述性統計能夠清晰地了解各個變量的均值、標準差、最大值、最小值,對各變量數據通過Stata軟件進行統計,得出結果如表2所示。
均值代表了集中趨勢指標,標準差代表了離散趨勢波動情況。從總體來看,我國對樣本國家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均值接近35億美元,樣本國家GDP均值接近8千億美元,但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仍然有較大差距,說明樣本國家市場廣闊,消費潛力巨大,但是不同國家之間的貿易潛力存在兩極分化,需要通過進一步的研究,來分析所選樣本國家的貿易潛力類型。

通過Stata13軟件對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出口額與樣本國家的GDP在 1% 的顯著性水平下正相關,相關系數在0.4\~0.7之間,關系緊密;出口額與樣本國家的人口總量在 5% 的顯著性水平下正相關,相關系數在0.2\~0.4之間,關系一般;出口額與樣本國家間的直線距離在 10% 的顯著性水平下負相關,相關系數在0.7\~0.7之間,關系緊密。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樣本國家的GDP與人口總量會對中國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額產生正向影響,而中國與樣本國家之間的距離則會對出口額產生負面影響,即隨著距離的增加,對樣本國家的出口額會下降。變量的相關性分析具體情況見表3。

3.3多重共線性檢驗
為保證各變量符合回歸模型,避免存在偽回歸的情況,對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 VIF 值越大,多重共線性就越嚴重,大于10時表示變量之間存在較強多重共線性。從表4可以看出, VIF 值最大為3.09,均值為2.41,各變量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可以進行回歸檢驗。
3.4 回歸結果

根據回歸結果和公式(2)可得到如下引力模型:
LnYijt=363.89+0.57LnGDPit+1.67LnGDPjt+0.2LnPit+30.32LnPjt+0.46LnDijt°
進一步分析回歸結果(見表5),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雙邊國家GDP的解釋變量系數符號為正,分別達到0.57和1.67,與預期結果相同,表明雙邊國家GDP對我國向樣本國家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具有積極影響。進口國GDP每增加 1% ,中國對樣本國家的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將增加0.57% ;中國GDP每增加 1% ,中國對樣本國家的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將增加1.67%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經濟的發展對貿易量的影響效果比進口國更為顯著。本文所選的10個樣本國家在規模或經濟實力方面落后于中國,與此同時,中國保持了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經濟實力穩步提升。因此,在尋找貿易伙伴時,上述國家更傾向于選擇中國。
第二,雙邊國家人口的解釋變量系數符號為負,分別為-0.2和-30.32,表明雙邊國家人口總量對我國向樣本國家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具有消極影響。進口國人口每增加 1% ,中國對樣本國家的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將減少 0.2% ;中國人口每增加 1% ,中國對樣本國家的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將減少 30.32% 。對于進口國來說,進口國消費市場的擴大可能會刺激該國紡織品服裝產業的發展,形成自給自足的產業鏈。對于中國來說,人口總量的增多意味著對商品的需求量擴大,需求量擴大可能會推動紡織品服裝轉向內銷。

第三,雙邊國家距離的解釋變量系數符號為負,達到-0.46,與預期相符,表明雙邊國家距離對我國向樣本國家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具有消極影響。距離越遠,相關的運輸和人力成本就越大,越不利于我國對樣本國家的出口貿易。
4結論及啟示
第一,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總體上穩步上升。2013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額為936.05億美元,到2021年增長到1128.3億美元,增長率為 20.5% 。在產品結構方面,紡織服裝的成品出口額大約是其原料出口額的兩倍,這說明制成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廣闊的市場,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中國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的發展。在市場結構層面,南亞和東南亞地區是我國主要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國,但對中東歐地區的出口額相對較少,可以進一步發掘中東歐地區的消費潛力。我國應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降低關稅壁壘,簡化通關手續,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和貿易效率,為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企業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
第二,本文從我國與樣本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人口總量和距離三個方面來分析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的影響因素,通過實證檢驗發現,雙邊經濟發展水平會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產生正向影響,而雙邊人口數量以及雙邊國家距離會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產生反向影響。對于進口國來說,通常情況下,隨著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居民的購買能力會提高,市場對進口產品的吸收量也會增加,對紡織服裝類產品的消費潛力亦會相應增強。對于出口國來說,經濟越發達,其在國際上的地位越高,從而在國際貿易領域擁有更大的影響力和議價能力,相應地,其產品出口的競爭力也更為突出。紡織品服裝的出口受到運輸成本的影響,當目的地國家距離較遠時,對應的運輸成本會上升,將對出口產生不利影響。
第三,從貿易潛力數據看,中國對樣本國家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均屬于貿易潛力開拓型,但樣本國家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西亞中東和非洲的貿易潛力較低,中東歐地區貿易潛力較高,說明中東歐地區的貿易潛力有很大挖掘空間,可以成為我國重點布局地區。由于不同的市場對紡織品服裝產品的要求不同,所以我國企業應該根據各國市場的需求制定差異化的出口政策,實現紡織品服裝產品出口的多元化,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政府應該加大對中東歐、南亞等地區的優惠力度,制定優惠政策,幫助我國企業挖掘中東歐、南亞等地區潛在的消費潛力,開拓新興市場,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此外,還要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合理配置資源,不斷優化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結構。東南亞和南亞地區貿易潛力較小,是因為該地區勞動力和原料成本低,具有較強的成本優勢,能夠吸引大量外國投資企業在東南亞和南亞開設工廠,從而削弱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此外,該地區還可以利用國內低廉的原材料和勞動力大量生產低端紡織品,導致同質化嚴重,擠壓中國的出口市場。所以,中國可以根據以上條件,將低要求的紡織品服裝的制造環節轉移到東南亞和南亞地區,優化產業布局,同時通過與該地區政府和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來獲取更多的市場信息和資源,開拓銷售市場[23]。
參考文獻:
[1]周妍君.中國對“一帶一路”主要沿線國家紡織服裝出口貿易潛力分析[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23.
[2]孫瑞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共創全球紡織產業發展繁榮[J].紡織服裝周刊,2023(43):36.
[3]孫華偉,數字經濟對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出口貿易發展的影響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23.
[4]孫雨婷,張聰慧,郭昊坊.人民幣匯率波動對我國紡織服裝業出口貿易影響的實證研究[J].對外經貿,2022(8):12-16.
[5]緒異凡.碳關稅對我國紡織服裝業出口的影響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23.
[6]彭夢君.“一帶一路”倡議對中國與相關國家紡織經貿的影響研究[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2019.
[7]張曉晴,趙金鑫,陳曉文.自由貿易協定對中國紡織品貿易影響的產品異質性研究[J].青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36(3):110-116.
[8]鐘佩杏,陸雯君,肖晚秋.新形勢下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的挑戰及對策分析[J].綠色科技,2021,23(16):288-290.
[9]TINBERGENJ.Shapingtheworldeconomy:SugestionsforaninternationaleconomicpolicyM].NewYork:TwentiethCenturyFund,1962:262-269.
[10]NILSSONL.TradeintegrationandtheEUeconomicmembershipcriteria[J].EuropeanJournalofPoliticalEonomy200,16(4):807-827.
[11]盛斌,廖明中.中國的貿易流量與出口潛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經濟,2004(2):3-12.
[12] 魯曉東,趙奇偉.中國的出口潛力及其影響因素——基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計[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27(10):21-35.
[13]萬倫來,高翔,文化、地理與制度三重距離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來自32個國家和地區進出口貿易的經驗數據[].國際經貿探索,2014,30(5):39-48.
[14]李鋮睿.中國與“一帶一路”典型貿易國家出口貿易潛力分析[J].企業科技與發展,2021(3):19-21.
[15]李曉鐘,杜添豪,王舒予.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影響因素及潛力研究[J]·國際經濟合作,2019(3):17-29.
[16]尹玥嵐.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商品貿易潛力分析[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8(8):91-92.
[17]高壽華.基于貿易引力模型的中國紡織服裝出口流量與潛力分析[J].生產力研究,2015(7):51-55.
[18]丁輝.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的紡織服裝出口貿易潛力研究[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9.
[19]張立杰,張亞飛.中巴經濟走廊背景下中國對沿線國家紡織服裝貿易潛力研究[J].價格月刊,2019(11):25-31.
[20]丁潔璇.RCEP貿易便利化對我國紡織品出口的潛力分析[D].石家莊:,2023.
[21]牟涵.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潛力研究[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22.
[22] 黃茹霞,王小艷,吳潤澤,等.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紡織品服裝出口競爭力測度研究[].全國流通經濟,2023(14):37-40.
[23]LAUYY,CHANMH,NGUYENHO.Assessingthedisplacementeffectofexportswithgraviytrade model:China'stextileandclothing caseand OBOR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Logisticsand Trade,2017,15(1):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