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志碼:A DOI: 10.13714/j.cnki.1002-3100.2025.12.036
Abstract:Logisticsisoneofthebasiclinksof thewholee-commerceactivities.Without thesupportofhigh-qualitylogistics, 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commerceisjustanarmchairstrategyFreshagriculturalproductsareafectedbytheso-calld \"3Tprinciple\",suchascoldchainstorageandcireulationtime,temperatureandstorageresistance,andhaveveryhighrequirements forlogsticschannels.Thepapertakesfreshagriculturalproductse-commercelogisticschannelsastheresearch theme,analyzes the keyproblemsinthechannelconstructionandthecauses,givesthesolutions totheproblems.Thepaper hasacertain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resh rural products e-commerce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e-commerce;logistics channels
0引言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給“三農”問題的解決帶來了新的契機。鄉村要振興,農民要致富,“三農”問題的關鍵在于實現農業現代化,即鼓勵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鄉村旅游與民宿產業,鼓勵農文旅融合、大力發展農村電商等,實現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村電商作為農業現代化最突出的表現,其包括農產品電商、農資農具電商、工業消費品下鄉等電商形式。
“數商興農”政策為農村電商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近幾年,隨著直播電商模式的出現,其火爆發展也帶動了農產品尤其是生鮮農產品電商的發展,例如:東南亞的榴蓮、青島的海鮮、贛南臍橙等,甚至連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地瓜紅薯也成為網紅們直播帶貨的對象。對于生鮮農產品電商而言,傳統的物流通路已無法滿足其運輸距離大跨度、末端配送細碎化、物流快捷時效性的要求,生鮮電商的物流通路問題也越來越成為實踐及理論研究中的焦點問題。
1文獻綜述
魏敏認為制約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法律政策不完善、網絡基礎建設不配套、農民文化程度較低、專業技術人才供不應求以及物流技術滯后等幾個方面。
據農業農村部的相關測算,我國每年損耗的馬鈴薯約1600萬噸,蔬菜約2.06億噸,水果約3000萬噸,折合損失約5920億元。郭明德認為目前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整體運營水平不高且發展不平衡,已無法滿足我國龐大的農產品數量對冷鏈物流運營的需求。我國急需提升農產品冷鏈物流運營水平,降低由于農產品冷鏈物流運營水平偏低而導致的農產品損失2。
王軍發現2019年中國的果蔬、肉類、水產品的冷鏈流通率分別達到了 35% 、 57% 、 69% ,農產品冷鏈物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地位愈加突出。但是,中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業發展仍然相對滯后,供給保障能力存在較大缺口。例如,每年只有 60%~70%的蔬菜能得到有效使用。造成這個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農產品冷鏈物流供需匹配效率不高,市場組織水平較低,專業、高效、可靠的中間層組織能力有待加強[3]。
盛虎宜認為生鮮電商企業對物流配送要求非常高,使得生鮮電商的物流配送成本高昂。物流配送一直是生鮮電商發展的瓶頸,解決生鮮電商企業物流配送問題的關鍵在于科學規劃配送車輛的行駛路線,即求解生鮮電商企業物流配送的車輛路徑VRP問題。
李麗等認為,對于時間敏感型生鮮農產品宜采用“前置倉或店倉一體模式”,從而達到響應型供應鏈的目的;而對于價格敏感型生鮮農產品宜采用“次日達 + 門店或自提點提貨模式”,從而達到效率型供應鏈的目的[5。
2生鮮農產品電商物流通路中存在的關鍵問題分析
2.1關于生鮮農產品損耗過大問題在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中,損耗問題一直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首先,生鮮農產品具有易腐蝕易損性,由于其生物特性和自然規律,本身具有較短的保鮮期和較高的易腐性。在長時間的運輸和儲存過程中,這些產品容易因水分流失、氧化反應等原因而變質。
其次,生鮮農產品運輸和儲存條件不達標容易導致其損耗過大。運輸工具如冷藏車、保溫箱等設備的溫度控制不準確或不穩定,導致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溫度波動過大,影響其新鮮度和品質。還有儲存環境如倉庫的溫度、濕度、通風等條件控制不當,容易造成農產品腐爛、霉變等問題。
此外,如果包裝不當,也容易使其損耗過大。例如:包裝材料選擇不當或包裝方式不合理,無法為農產品提供足夠的保護,使其在運輸過程中受到機械損傷或污染;包裝過程中未能充分考慮農產品的特性,如堆疊方式、包裝密度等,導致農產品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相互擠壓、摩擦,進而造成損失。
2.2關于冷鏈物流成本過高問題
生鮮農產品易腐壞,需要全程冷鏈以保證品質。然而,冷鏈物流設備的投資和維護成本高,冷鏈物流需要專用的冷藏設備、溫度監測設備、車輛冷藏箱等,這些設備的購置成本通常較高。同時,設備的維護、保養和更新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冷鏈物流能源消耗大:冷鏈物流需要維持恒定的低溫環境,這導致了電力或燃油等能源的消耗增加。特別是在運輸過程中,冷藏車輛的油耗往往比普通貨車高得多。城市交通擁堵,特別是在高峰時段,會影響物流車輛的通行效率。農村地區物流網點覆蓋不足,配送路線規劃不合理往往會導致大量的成本開支。同時,由于冷鏈物流對溫度控制的嚴格要求,運輸過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中轉和停靠,也進一步增加了成本。
此外,提高員工對生鮮農產品特性的認識、提高對冷鏈物流技術的掌握程度,需要進行系統的培訓和學習。然而,員工素質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實踐,進一步加大了冷鏈物流運營成本。
另外,在一些中小城市或偏遠地區,冷鏈物流設施的建設和運營面臨較大困難,冷鏈物流技術的應用成本會更高,對于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來說,高昂的技術投入成本是難以承受的。
2.3關于“最后一公里”配送問題
將生鮮農產品準確、及時地送達消費者手中,尤其是在城市的社區配送和農村的入戶配送方面存在困難。由城市冷鏈配送中心到達客戶消費者的居住小區,配送的物品較多,加之末端配送工具沒有有效的保溫保鮮功能,導致“最后一公里”配送困難。而對于廣大農村地區的消費者,由于消費者分布在廣闊的鄉村地區,運送路線路況更復雜,在當前的冷鏈物流通路下,鄉鎮的冷庫設施極端缺乏,生鮮農產品配送幾乎成為不可能。
生鮮農產品具有易腐易損特性,在物流上要求快速配送。但是國內冷鏈配送站點和自提點的覆蓋不足,基礎設施的建設不足,導致“最后一公里”配送困難。
2.4關于生鮮農產品規模化與標準化生產問題
生鮮農產品電商往往售賣的是那些非主糧的農產品,例如一些具有地理標志保護的稀有農副產品,受地域面積的限制,這些生鮮農產品生產往往都沒有形成規模化,特別是在當前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經營條件下,很難做到統一大規模耕作帶來的成本優勢和經營的便利性。
農產品的生長環境和種植方式不同,導致品質差異較大。生鮮農產品的品質和規格參差不齊,缺乏統一的標準,給物流包裝和分揀帶來困難。標準化的缺失會增加物流過程中的損耗和成本。
規模化可以產生規模效應,降低生產成本,而標準化不僅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還可以節約管理費用。規模化和標準化已經成為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推廣與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
2.5關于人才短缺問題
在當前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人口向城市集中,農村留下來的多為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鄉村振興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人才問題。國家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社、家庭農場、鼓勵城市資本下鄉開設農業公司,但是沒有年輕人的農村是沒有前途和希望的。
從事生鮮農產品電商事業,首先需要一批從事生鮮農產品生產的懂技術、有情懷的新農人,沒有這些從事農業生產的鄉賢能人,農村電商皆為紙上談兵。其次需要一批懂得生鮮農產品物流專業知識和經驗的人才。要懂物流規劃、冷鏈技術操作、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最后還要有一批懂得電商運營的能手和直播達人,他們要熟悉各大電商平臺的運作規律,熟悉網店的運營管理模式,懂得運用現代新媒體技術進行直播帶貨和產品推廣。
這些人才能否回歸農村和農業,除了家鄉情結和鄉土情懷之外,更多取決于在農村從事生鮮電商能否獲得比在城市工廠或城市服務業更高的收入和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3生鮮農產品電商物流通路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3.1擴大生鮮農產品生產規模,冷庫設施下沉到生產供給側
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小田并大田”、鼓勵“規模化標準化種植養殖”、鼓勵“城市工商資本下鄉投資生鮮農業”、鼓勵“鄉賢能手成立生鮮農產品農業公司”。支持農業合作社、生鮮農產品生產基地等生產組織建設冷庫設施,實現冷庫設施與生產供給側的緊密對接。
加強生產基地冷庫設施與城市冷鏈物流系統的銜接,形成從生產到銷售的全程冷鏈保障,降低生鮮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的損耗率。
3.2城鄉之間的冷鏈運輸常態化
完善城鄉之間的冷鏈物流網絡,增加城鄉之間冷鏈物流車輛的投放數量,提高冷鏈物流的覆蓋率和運輸效率。推廣使用先進的冷鏈物流技術和管理方法,如溫度監控技術、智能調度系統等,確保生鮮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質量和時效性。鼓勵和支持物流企業開展城鄉之間的冷鏈運輸業務,通過政策扶持和市場競爭機制,推動城鄉冷鏈運輸的常態化發展。
3.3擴大超市的冷藏設施建設
超市可以考慮加大冷藏設施的投入,擴大冷藏區的面積和容量,以滿足消費者對生鮮農產品冷藏保鮮的需求。同時要定期檢查和維護冷藏設施,加強冷藏設施的溫度監控和記錄,確保其正常運轉和安全性,確保生鮮農產品在儲存過程中的質量和安全。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政策,對生鮮農產品超市冷藏設施建設給予一定的補貼和稅收優惠,鼓勵超市加大投入。
3.4鼓勵城市居民超市網點自提包裹
超市應增設自提網點,方便城市居民自提網購的生鮮農產品包裹。同時,提供便捷的取貨服務,如延長取貨時間、提供送貨上門等選項。超市應加強與電商平臺的合作,實現線上線下的無縫對接,通過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務質量,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購物體驗。同時,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引導和宣傳推廣,鼓勵城市居民選擇超市網點自提包裹。例如,可以給予一定的購物優惠或積分獎勵,提高居民自提包裹的積極性。
3.5升級綠色物流技術水平
政府和企業應加大對高效節能冷鏈物流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力度,提高這些技術的普及率。例如:積極探索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冷鏈物流中的應用,降低對傳統能源的依賴,減少能源消耗和降低運營成本。同時,新能源的使用也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和保護環境。
選擇和使用適合生鮮農產品的專業包裝材料,如具有防潮、防氧化、防震等功能的包裝材料。改進包裝方式,如采用真空包裝、氣調包裝等先進包裝技術,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包裝效果和保質期。
此外,合理規劃配送路線,減少運輸距離。企業應優化配送路線,減少不必要的中轉和停靠,降低運輸成本。同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如大數據分析和智能調度系統,提高配送效率和服務質量。
4結論和展望
本次研究的主題是生鮮農產品電商物流通路中的關鍵影響因素,發現了包括:生鮮農產品損耗過大、冷鏈物流成本過高、最后一公里配送難題、生鮮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不足、農村人才短缺等生鮮農產品電商通路搭建中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如:擴大生鮮農產品生產規模,冷庫設施下沉到生產供給側,城鄉之間的冷鏈運輸常態化,擴大超市的冷藏設施建設,鼓勵城市居民超市網點自提包裹等對策建議。
本文對該問題的研究還處在理論層面,未來的研究方向是深人農村實地進行調研,必要時可以親身實踐,力爭為鄉村振興作出自己有限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魏敏.“互聯網+農業”背景下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16.
[2]郭明德.農產品冷鏈物流運營水平及其機制創新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農業大學,2022.
[3]王軍.農產品冷鏈物流中間層組織模式及供需匹配功能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20.
[4]盛虎宜.生鮮電商物流配送的車輛路徑問題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9.
[5]李麗,陳志祥.“互聯網 + 農業”背景下生鮮電商供應鏈模式實現路徑———基于供應鏈績效視角的多案例研究[J].物流科技,2022,45(15):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