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企業環境成本;電力上市企業;雙碳政策;節能減排中圖分類號:F832.51 文獻標志碼:A DOI: 10.13714/j.cnki.1002-3100.2025.12.020
Abstract:InSeptember2020,China formallysetthegoalsachievingcarbonpeakingby2030carbonneutralityby2060. Asanovel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missionreductionmeasure,thecarbon tradingmarkethasbeen increasinglyaplied worldwide.Inthecontextgrowingcorporateatentiontoenvironmentalcostmanagementcontrol,thispaperaimstoexamine whethertheemergencethecarbontradingmarketprovidesenterpriseswithamorefcientcost-efectivesolutionfor achieving low-carbonobjectives.Usingpaneldatafrom2014to2023publiclylistedcompaniesinChina'spowersector,the studyanalyzestheimpactcorporateparticipationincarbontradingonenvironmentalcosts.Tefindingsindicatethatparticipation inthecarbontradingmarkethasa positiveimpactonreducing environmentalcostsforpowercompanies.Itplaysa crucialrole inoptimizingcarbonemissonalocation,exploringthepotentialthecarbontradingmarket,helpingcompaniesachieve low-carbonemisionreductiongoals.Therefore,itisesentialtosupprtpromotecarbonemissonmarketpoliciestoreduce theenvironmentalcostspowercompaniescreateaharmoniousmutuallbenefialsituationforboththeenvironment the economy.
Keywords:carbonemisiontradingmarket;environentalcostsnterprises;istedeletricpowercompanies;dual-carbonpolicy; energy conservation emission reduction
0引言
2023年3月,IPCC第58次會議提出,全球地表溫度持續升高了 1.1°C 。全球變暖問題刻不容緩,對此中國出臺了多方面的政策。企業方面,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大多數企業通過減少生產,甚至停工停產的方式來減少碳排放,但是此方式增加環境保護成本的同時不利于發展再生產,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并非最優路徑。為此,國家關于碳達峰行動方案中要求,必須建立和完善碳交易市場化機制,充分發揮碳交易市場在推動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實現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在深人研究電力上市企業環境控制流程、環境成本直接來源以及計算的基礎上,以公司年報中的環境成本數據作為標準,引入虛擬變量確定電力企業的碳排放數據;識別不同企業環境成本的來源組成,結合不同企業碳交易的情況,并引入OLS最小二乘模型評估企業參與碳交易對于環境成本的影響;以相關企業實際數據為基礎進行相關計算和實證分析。
本研究貢獻有:第一,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碳交易市場的最終目的是保護生態環境、降低整體碳排放量,長期上,作為市場手段的碳交易減碳效果最為理想,其有效性來自于碳交易中的收益以及降低成本的內在動機,有助于國家政策實施與企業管理的配合更加協調。第二,在企業層面,特別是高能耗、高排放的傳統能源企業,如果不限制碳排放,未來很可能會支付更多排放費用,導致環境成本提升,失去更多碳交易市場下的獲利機會。減碳看似與企業目標對立,但是如果明確投入碳成本給企業帶來的潛在收益,便有利于激發企業保護環境的積極性。
1文獻綜述
中國的碳交易市場目前處于起步階段,市場不斷擴容,具有廣闊前景,一些地方開展了碳排放核算評價相關工作,進一步完善碳交易市場機制。在國外,碳交易市場發展相對較早,特斯拉在2023年財報上的碳排放信用額高達百億元,意味著特斯拉通過出售碳積分凈利百億元,關于碳減排的激勵政策會更加廣泛,可以說碳交易市場也是企業實現轉型,提升盈利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機會。所以碳成本可以將碳減排與經濟效益聯系起來,并將目前基于政策的強制性減排措施推向市場化手段[2。
現有關于碳交易的研究從宏觀上大多探討碳交易市場的生態效應、碳排放權的定價機制以及碳交易市場底層邏輯的理論研究,一些學者通過系統動力學、對比分析、雙重差分法以及傾向得分匹配等實證研究方法,檢驗了不同國家或地區碳排放體系在減排效果方面的有效性[3]。另一方面,也有學者從微觀角度探討了企業生產經營績效與碳交易市場參與之間的關系。此外,碳交易市場為企業提供了一種通過購買碳排放權替代排放稅的選擇,企業可以通過比較兩者的成本差異來選擇最優方案。
近年來隨著環境會計的發展應用,在對許多行業尤其是能源類產業的環境成本效益分析以及輔助企業進行科學決策上起到了較大的作用2]。而對于企業參與碳交易是否有助于創新其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很多學者也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探索低碳節能新路徑。以低碳經濟特點為依據,企業成本主要是碳成本和環境成本,一方面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實施減碳手段勢必加大環保支出,另一方面國家在企業環保方面實行稅收優惠和支持,帶動行業發展以降低生產成本。在低碳大趨勢下,企業遵循成本效益原則尋求環保投入與價值增值之間的平衡,堅持資源充分利用原則以求長遠發展,為了優化企業成本管理,利用碳交易市場帶來的剩余收益,向發達國家收購環保技術,以實現成本的長期降低]。碳排放權交易作為運用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工具,主要是為碳排放權進行定價。
搜集了電力行業上市企業的碳交易數據,分析造成各企業環境成本變化的影響因子,以往已有研究證明通過雙重差分模型檢驗了碳交易政策的實際影響效果]。電力市場組合模型下,通過發電權和碳排放權組合交易后,發電量占比明顯增加,提高了企業的整體利潤,促使碳排放量減少,從而體現出較為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所以,在電力行業推廣碳交易市場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碳排放交易機制的實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業提升生產效率[]。
由以往文獻研究可知,對于碳交易的研究更多注重于碳交易制度、決策模型的優化以及碳交易影響下對減排成本和電力能源發展的調度優化,鮮有學者將企業參與碳交易的影響與企業環境成本結合起來,探究碳交易是否在完成低碳目標的同時有效控制環境成本的增長8]。與現有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研究貢獻在于以下幾點:第一在研究角度上,從微觀層面人手,探究企業參與碳交易市場運作導致企業內部生態的變化,對于環保成本增減的影響;第二是在研究對象上,以電力行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這些電力企業深入全國各地,涵蓋多個省份,具有廣泛性、普遍性;第三是在實證研究的過程中加入了企業償債能力、企業治理結構等控制變量,通過對面板數據依次進行F檢驗、FM檢驗以及hausman檢驗選取了OLS混合回歸模型。
綜上所述,將從企業環保成本方面進一步探索碳交易市場對于各大電力上市公司的具體影響,從中得出企業如何更好協調企業參與碳交易市場,降低環保成本,為實現企業長足發展提出科學客觀的建議。
2理論分析與假設
2.1碳市場-技術創新-環境成本
從經濟學的角度著,碳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溫室氣體排放權是一種基于市場機制的權利交換形式,其核心在于通過市場調節企業在法定排放配額限制下的配額不足與盈余問題[]。因此,在電廠之間進行碳排放權交易時,存在顯著的減排成本,出售方電廠獲得的收益往往無法覆蓋購買方電廠所支付的成本,導致電廠利益受損,并影響整體效益。長期來看,電廠會通過提升生產效率來減少 CO2 排放,從而降低相關成本。因此,利于推動企業在節能減排方面投入資金研發新技術或者利用新能源以達到減排目的,并且實現未來性能目標所需的成本和碳強度變化的幅度,成本和碳權衡曲線可用于評估現有技術和新技術在減緩氣候變化目標方面的動態性能3。技術創新與碳減排結合優化有助于實現企業減排目標,進而將剩余碳排放配額出售,碳成本降低,環境成本下降。
2.2碳市場-降稅免罰-環境成本
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危害,減輕或消除危害的費用就是環境成本,包括實現環境目標和遵守環境要求的相關支出[]。企業所繳環境保護稅便屬于環境損害成本,對于參與碳交易的電力企業,碳市場通過碳價格信號來引導企業以最小成本實現碳減排目標,已有研究證明,若碳交易價格完全由市場來決定,則會提高電力行業的生產效率,以便可以獲取更多的除生產以外的額外利益或是減少其除生產以外的其余不必要支出2],最終會促進所有省市所有行業綠色生產率的提高,形成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大幅避免了繳納環境保護稅款和巨額罰款,從而降低企業環境成本。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H1:企業參與碳交易市場利于減少環境成本。
3研究設計
3.1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選取8個碳交易試點省市中2014—2023年9個A股電力上市公司的數據,為確保樣本精準性,按照以下要求對初始變量進行篩選:剔除2014年以后上市的公司;剔除電力行業外公司樣本;剔除各主要變量數據缺失的公司樣本。最終獲得90個觀測值,數據均來自于CSMAR數據庫,使用Excel、STATA17.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企業參與碳交易數據根據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重點排放企業信息,經過手工整理匹配至對應年份。
3.2 變量定義
本文參考賴丹等對采礦業環境成本影響因素實證研究2以及趙文會等對研發投人、碳排放權交易與企業績效三者間關系的實證研究[3],實證研究電力行業上市公司是否參與碳交易、公司規模、政府補助以及其盈利能力四個方面對電力上市公司環境成本的影響。相關變量定義見表1。

3.2.1被解釋變量
環境成本在大多數電力上市公司中都有一定投入比例,其中環境保護支出便是其中一部分,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以電力企業上市公司實際發生的環境保護支出作為被解釋變量,主要源自樣本公司為環境保護而花費在技術、工藝及設備設施上的支出以及實施環境保護活動而在原材料及消費品購買、人力成本、公共費用、外包服務及租賃費用等方面所花費的支出等。
3.2.2解釋變量
是否參與碳交易對于電力上市公司環保成本具有一定影響,由于2013—2023年電力上市企業碳交易額數據缺失嚴重,所以采用虛擬變量,從各大企業年報以及各大碳交易所披露的試點企業名單中尋找數據,并對企業是否參與碳交易進行量化。
3.2.3控制變量
借助已有文獻,為了進一步提升研究結果的精確性和科學性,選取了以下4個變量作為控制變量:企業償債能力(LOAR)、企業治理結構(BOD)、企業規模(SIZE)和政府補助(GOV)。
3.3 模型構建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對企業自主研發投入強度和當期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通過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可以揭示被解釋變量與多個解釋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及其相互影響[14]。因此,根據選擇的變量設定如下OLS混合回歸模型,通過Stata軟件對各變量之間的指標進行檢驗和估計構建了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LNCOSTu=β0+β1Ctradeit+β3LOARit+β4BODit+β5LNSIZEii+β6LNGOVit+ε
其中 β0 為常數項, βi C i=1 ,2,3,…,6)為每個解釋變量相對應的回歸系數, ε 為誤差項。
4實證分析
4.1描述性統計
對選取的9家電力上市公司2014—2023年的面板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通過對表2描述性分析的觀察,可以看出,環境保護支出(COST)的均值為1.710,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5.571,標準差為2.052,說明不同的電力上市公司環境成本支出水平相差懸殊,而碳交易數據、企業規模和企業償債能力的標準差較小,說明選取的樣本在這三個方面表現較為均衡。電力上市公司政府環保補助對數(GOV)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21.89,說明政府是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環保引導,而非采取“一刀切”政策;企業償債能力(LOAR)的標準差為0.154,顯示不同電力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存在較小差異;獨立董事比例(B0D)的均值為16.94,總體看尚未達到三分之一的比例規定。
4.2 單位根檢驗
在運用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前,為避免產生“偽回歸”的現象,而且面板數據具有時間維度,需要對數據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在進行單位根檢驗時,通過表3可以看到環保成本(COST)、企業規模(SIZE)、企業治理結構(BOD)和政府補助(GOV)的 p 值均小于設定的顯著性水平0.05,則我們拒絕原假設。但是企業償債能力(LOAR) p 值大于設定的顯著性水平0.05,則我們接受原假設,時間序列有單位根,是非平穩的,在對其進行一階差分后檢驗達到平穩。
4.3面板協整檢驗
在單位根檢驗中發現各變量為一階單整列,傳統處理方法對其進行一階差分得到平穩序列,但是一階差分后變量的經濟含義與原序列不同,因此需要進一步做協整檢驗,以確定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的協整關系[15],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看到,MDF、DF、ADF三者對應的 p 值均小于0.05,故可在 5% 水平上拒絕“不存在協整關系”的原假設,認為各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

4.4相關性分析
表5為各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分析結果,環保投人(COST)與是否參與碳交易(Crade)之間的相關系數在 1% 水平上顯著為負,初步說明了環保投人與企業是否參與碳交易負相關,各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絕對值均小于0.6,計算方差膨脹因子小于10,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4.5 回歸分析
表6是基于環境成本與企業是否參與碳交易的關系建立的OLS混合回歸模型,加人了企業的償債能力、企業規模、企業治理結構以及政府的相關補助等控制變量,結果如下。

從表6中可以看出,企業是否參與碳交易、企業治理結構和企業償債能力對于自變量企業的環境成本具有顯著性,其中企業是否參與碳交易和企業的環境成本投入呈負相關,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資產負債率與企業環境成本呈正相關,在0.1的水平下顯著,企業獨董占比與企業環保成本負相關,在0.1的水平下顯著。而對于政府補助和企業規模兩個控制變量,結果并不顯著。
4.6穩健性檢驗
為防止出現內生性問題,致使回歸得出結果有偏估計,進而影響結論的準確性,為此采取雙向固定效應模型來對實驗結果進行穩健性檢驗,實證結果如表7所示,發現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回歸結果與前文回歸結果大致相同,說明實驗具有穩健性。
4.7 異質性分析

由于所選個體具有一定差異性,為此需對個體進行分組,納入是否具有創新能力的虛擬變量,將個體分為兩組,由于數據量較少,回歸較分散,但是還是可以看出是否參與碳交易對企業環境成本依舊有負相關的顯著影響,通過表8創新組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創新類企業差異性較大,顯著性水平有所降低。說明不同創新水平的企業,參與碳交易對企業環境成本的影響有區別。

5結論和建議
5.1結論
5.1.1是否參與碳交易對企業環境成本的影響
主要探討企業是否參與碳交易對企業環境成本的影響,從回歸結果來看,當企業本年度參與碳交易時,電力上市企業的環境成本存在差異,高碳排放電力企業在節能減排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基準回歸分析表明,是否參與碳交易市場與電力上市企業環境成本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即碳交易政策總體上有助于降低環境成本。綜上所述,碳交易能夠促使各電廠在不同程度上減少減排成本,從而提升其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
5.1.2企業治理結構對企業環境成本的影響
公司治理結構是企業環境成本支出的重點。企業采取何種環境成本管理政策、是否參與碳交易市場都是通過企業的領導層來具體決策和實施的,獨董為了保障股東權益的保值增值,針對環境成本的控制,應會選擇經濟效益最大化的方案,在理想狀態下付出低成本獲得高收益,有效參與碳交易市場,便于靈活控制環境支出。從回歸結果上來看,獨董占比越少的企業,環境成本越高,一些電力企業獨董占比甚至沒有達到規定的三分之一,不利于對環境成本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和控制。
5.1.3企業償債能力對企業環境成本的影響
如果企業的償債能力較強,即能夠按時兌付債務,那么企業在環保投入時有充裕的資金和廣闊的參與碳市場選擇空間,這有利于控制環境成本。如果企業的償債能力較弱,即無法按時兌付債務,那么企業可能面臨借貸利率上升、信用評級下降等問題,這可能導致企業獲得融資的難度增加,需要承擔更高的借貸成本,從而導致各項成本增加。在回歸結果上看,企業償債能力與企業環境成本呈反向關系,以資產負債率衡量償債能力,企業資產負債率越高,財務風險提升,償債能力越低,環境成本越高,反之,有利于企業環境成本降低。
5.2建議
根據以上結論,為降低企業環境成本,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提出以下建議。
5.2.1 企業方面
相關董事、高管及各部門領導要積極響應國家的雙碳政策,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建立科學的環境成本管理體制,加強執行效力,建立監督制度,積極從傳統火電轉向新能源領域,實施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新能源研發能力,綜合利用傳統能源和新能源,調整能源消費結構,針對電力企業可以向水力發電、風力發電以及太陽能發電領域拓展,不斷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比例以減少碳排放,獲得更多碳配額的交易權。
5.2.2 政府方面
大力推廣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立,并積極完善碳排放量配額與碳排放權交易價格的機制制定,堅持市場為主、政府為輔的基本原則,不斷擴大試點范圍,讓更多企業參與到碳市場,形成良性的碳排放交易生態,制定并完善相關碳市場規章制度,對各大高排放企業定期進行環保教育,并對其減排效果檢查驗收,在相對自由競爭的基礎上宏觀調控企業碳排放市場,助力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常運作。國家在推進碳市場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規范碳排放獎懲制度、加強環境污染監管、建立環境保護融資機制,不斷推動企業碳交易信息公開透明化,實現良好互動。
參考文獻:
[1]邵靈芝,尹麗.碳限額及碳交易機制下低碳供應鏈合作促銷與減排研究[J].物流科技,2024,47(7):1-7.[2]張利,蔡誠功,杜俊儒,等.“雙碳”目標下煤炭企業環境成本核算與應用探析——基于作業成本法核算原則[J].財會通訊,2022(4):170-176.
[3]郝穎,劉剛,張超.國外碳交易機制研究進展[J].國外社會科學,2022(5):106-118,197.
[4]田翠香,徐暢,碳交易機制下企業履約成本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航空服務企業的案例[J].財會月刊,2020(3):80-85.
[5]劉凱,陳花蘭.試析低碳經濟環境下的企業成本管理[J].商業會計,2011(31):67-68.
[6]張寧,劉青君.碳交易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成本效益機制研究——基于試點省市高耗能行業的模擬[J].廣東社會科學,2022(2):46-58.
[7]陳景東,趙沛.碳交易試點政策與電力行業碳減排[J].中國電力,2021,54(12):156-161.
[8]趙文會,高姣倩,于金龍,等.計及碳交易和綠色證書交易機制的發電權交易模型[J].可再生能源,2016,34(8):1129-1137.
[9]涂建明,遲穎穎,石羽珊,等.基于法定碳排放權配額經濟實質的碳會計構想[J].會計研究,2019(9):87-94.
[10]陳權,高佳豪,唐華.“雙碳”目標下我國中小企業低碳轉型發展對策研究[J].物流科技,2023,46(21):1-4,16.
[11]謝東明,王平.生態經濟發展模式下我國企業環境成本的戰略控制研究[J].會計研究,2013(3):88-94,96.
[12]賴丹,胡莎.采礦業環境成本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會計之友,2016(18):49-52.
[13]趙文會,宋亞君,高姣倩.計及碳稅的發電權與碳排放權組合交易模型[J].可再生能源,2016,34(5):759-764.
[14]FERRARIOL,FOGLIAE,GARAGIOLAE,etal.The Italiananswer topreptopic:Evidencefromamulti-centre HTAstudy[J/OL].ValueinHalth170(9):800.224--2].tps://ww.valueihealtjounalcom/actio/showPdf?93015%2817%2932709-2.
[15]TRANCIKJE,CROSS-CALLD.Energytechnologiesevaluatedagainstclimate targetsusingacostcarbontrade-fcurve[J]. Environmental amp;,2013,47(12):6673-6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