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強科技、強工業、強省會、強縣域“四強”戰略背景下, 黃河流域打造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旅游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的戰略之舉。 黃河流域打造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是保護黃河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推動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必要之舉。 甘肅省搶抓黃河流域綠色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 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構建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的歷史機遇以及“一帶一路”倡議下全方位互聯互通與全球治理協同推進的重大契機,樹牢上游意識、擔當上游責任、彰顯上游作為,筑牢國家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這一舉措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幸福河的有效之舉。
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指的是能夠匯聚國內外游客進行觀光游覽、度假休閑及商務會展活動,各項配套設施符合國際規范的綜合性旅游區域。 這類區域通常具備全球知名的旅游品牌形象, 擁有國際水準的旅游核心吸引物,構建了便捷的跨國交通網絡,并配備符合國際標準的接待設施與服務管理體系。其評估體系由四大核心維度、13 項次級指標及 35個細化標準構成。 在旅游產業與經濟維度,主要涵蓋游客構成、經濟貢獻和行業輻射力三個層面。 資源稟賦與吸引力評估方面,著重考察自然文化資源、品牌價值定位和產品體系構成三大要素。 政策支持與基礎建設維度包含政府規劃、基建水平、智能管理、人才儲備和安保體系五個關鍵領域。 文化與生態發展層面則聚焦旅游環境營造和可持續性發展能力兩大核心內容。 在游客與產業經濟層面,主要包括了客源結構、旅游經濟和產業影響力三個角度。 在資源與吸引力層面,主要包括了資源稟賦、品牌形象和產品結構三個角度。 在政策與基礎配套層面,主要包括了政策舉措、基礎設施、智慧治理、人力資源和安保安全五個角度。 在文化和可持續發展層面,主要包括了旅游環境和可持續發展。
一、建設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必要性
一是旅游業是綜合性產業,涉及交通、住宿、餐飲、娛樂等多個領域,能夠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 文化資源深厚但是發展基礎較為薄弱的地區,發展旅游業可以成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關鍵。 此外,旅游業還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形成產業鏈效應,進一步促進地方經濟繁榮。
二是文化是旅游的靈魂, 而旅游則是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 通過建設一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不僅可以保護和傳承珍貴的文化遺產, 還可以將本土文化推向世界舞臺,增強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舉辦文化活動、節慶和展覽,讓游客充分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歷史人文, 從而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
三是民生福祉動力支撐也是建設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目標之一。 旅游業的發展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改善基礎設施, 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 同時,旅游業還可以作為促進社會融合的平臺,通過接待來自不同背景的游客, 增進社會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此外,共同參與旅游業可以加強社區成員之間的聯系,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四是數智化背景是實現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設的時代需求。 科技創新在旅游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它為提升旅游體驗和服務質量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智慧旅游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實現旅游服務的個性化和智能化,滿足游客多樣化的需求。 同時,科技創新還可以幫助旅游目的地更好地進行市場營銷和品牌推廣, 提高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通過有效的市場營銷和品牌管理, 建立獨特的旅游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游客,提升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推動實現世界級的影響力品牌、多元化的域內外市場結構、多級化的發展業態、精品化的旅游服務、包容性的社區發展、輻射性的區域帶動和活躍化的投資環境等綜合能力的建設目標。
二、黃河流域文化旅游資源基本情況
甘肅省位于黃河上游區域, 黃河在甘肅省域內呈現兩次入境兩次出境的地理特征, 其流經路線依次貫穿甘南藏族自治州、臨夏回族自治州、蘭州市及白銀市,形成總長達 913 公里的蜿蜒河道,約占黃河總長度的六分之一。 甘肅省黃河流域覆蓋武威、定西、天水、平涼等市州,涵蓋 14.59 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 分別占甘肅省域總面積的 34.3%和黃河流域總覆蓋范圍的 19%。 地形特征表現為顯著的海拔梯度變化(739-4865 米),整體呈現西高東低的地勢格局:西部銜接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東部延伸至黃土高原西側邊界,北部則與內蒙古高原接壤。
黃河流域作為國家生態屏障的關鍵區域, 其戰略地位不可替代。 發源于青藏高原的黃河在隴原大地上蜿蜒奔流, 充分彰顯了甘肅省在黃河流域生態治理中的特殊使命。 作為關鍵的水源涵養與補給區域,甘肅承擔著上游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及環境治理的重要職責, 其沿黃區域不僅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地帶,更是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支撐。 位于三大高原過渡地帶的甘肅省,既是黃河、長江水源涵養的重要生態屏障,也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戰略要地。 橫亙河西走廊的祁連山脈孕育了三大內陸河水系, 同時構筑起抵御沙漠擴張的天然防線,千百年來維系著綠洲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沿黃區域承載著全省八成人口和經濟總量, 黃河不僅孕育了甘肅深厚的文化底蘊, 更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發展基礎, 成為隴原大地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
近年來, 甘肅文旅產業呈現迅猛發展態勢,旅游市場持續繁榮,景區服務品質顯著優化,消費模式日趨多元化, 行業正展現出顯著的輻射帶動作用。 沿黃河流域分布的城鎮集聚了優質旅游資源,包含國家級 5A 景區 1 處,4A 級景區 38 處,3A 級景區 82 處,2A 級景區 16 處,這些旅游目的地既呈現了隴原大地的生態奇觀,又承載著絲路文明的千年積淀。
三、黃河流域文化旅游資源特征分析
黃河文化依托黃河這一獨特的河流資源, 在歷史的變遷和人類不斷適應社會環境的過程中誕生了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為主要載體的文化系統。 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黃河文化交融共生,歷史底蘊深厚。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和魂魄。 作為中華文明體系的核心構成,黃河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與文化基因。 甘肅地域作為黃河流域文明的核心承載區, 不僅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更保存著諸多標志性文化符號的原始形態,素有“河岳文明源頭,羲皇故里桑梓”的美譽。
這片沃土相繼催生了新石器時期的大地灣文明、人文始祖伏羲文化、周代農耕文明體系、《黃帝內經》奠基的中醫理論體系,以及道教源流等宗教哲學思想,構建起根脈深厚的黃河文化多元體系, 涵蓋史前文明、始祖崇拜、農耕傳統、醫學理論、宗教哲學等文化類型。
(二)黃河文化形態多樣,標志性和代表性突出。 該流域催生了大地灣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新石器時代典型文明形態, 構成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實證。 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據史籍記載,華夏文明早期的伏羲、女媧、黃帝等始祖人物均發源于隴右天水地區。 隴原大地既是原始農耕文明的肇始區域———考古工作者在慶陽西峰仰韶文化晚期遺址中發現了人工栽培稻遺存, 印證了距今五千年前隴東地區已存在原始農業;同時在永靖大何莊、秦魏家等齊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家畜骨骼, 實證了早期畜牧業發展。 甘肅地域更是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策源地,周秦王朝在此孕育壯大,禮樂制度與郡縣體制皆發軔于隴右地域,經黃河流域傳播演化,最終成為中華傳統政治文化的核心構成要素。
(三)黃河文化源頭根脈,民族融合特征突出。 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成為當之無愧的母親河,成為我國重要的文化發源地之一, 甘肅也成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重要區域, 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獨特的歷史性特征。 甘肅位于長江、 黃河流域分界線一帶,溫潤適宜、水豐土肥,為華夏根脈文明曙光的到來提供了沃土;地形上,復雜多樣、山河交錯,為華夏文化的繁衍生息與延續保護提供了屏障;區位上,東接關中、北臨大漠、西通西域、南貫巴蜀,為華夏文化的多元融合、互相借鑒成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分。始祖傳說文化、原始考古文化、周祖農耕文化、秦先祖文化、岐黃文化、道源文化、李氏與趙氏宗親文化、氐羌民族文化八個文化類型都和流域密不可分。
四、 黃河流域打造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幾點對策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要保護弘揚黃河文化,傳承好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 ”黃河流域(甘肅段)應立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探索出臺《關于加快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意見》。 高質量落實《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 聚焦生態修復、文化振興與產業升級三大核心, 重點推進水源涵養工程、水土保持項目、防洪體系構建、污染防控機制、綠色產業培育及文化遺產活化六大系統工程。 黃河流域打造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設, 堅持以文旅融合為主線, 以全區域旅游為目標, 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數智旅游為手段,探索市場化表達、品牌化營銷的高質量發展范式, 為旅游強國建設貢獻甘肅力量。
一是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戰略部署, 構筑西部生態安全防線。 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樹牢上游意識、擔當上游責任、彰顯上游作為,筑牢國家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精準把握“水源涵養核心區”戰略定位,全面承擔起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控三重使命。 嚴格執行《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條例》(2023 年 7 月)及“1+N+X”規劃體系, 通過法治化手段保障流域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保護,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生物多樣性維護、文化基因傳承協同發展, 最終達成人河和諧共生的發展目標。
二是“做實”文化傳承路徑,健全完善以黃河文化為主線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體系。 推動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創意經濟深度融合,建設具有全球吸引力的黃河文化體驗廊道。重點是做好黃河流域生態系統性保護方面的工作。 第一,實施文物保護質量提升工程。 系統構建文物保護體系,打造文化品牌矩陣,強化科技支撐效能,切實守護中華文明歷史脈絡。 深化文明闡釋研究專項行動,加速建設特色研究平臺,推進考古成果轉化應用,培育優勢學科集群,挖掘文物當代價值,推動華夏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區建設。 第二,推進文化遺產全域性保護工程。 依托華夏文明探源工程框架,結合全省旅游資源普查,開展黃河流域甘肅段文化資源專項調查,構建涵蓋資源類別、空間分布、載體形態的黃河文化數字資源庫,完善文化遺產檔案管理及活化利用名錄,繪制精細化資源圖譜。 重點推進黃河文化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申報工作,科學編制系統性保護規劃,構建黃河文化知識圖譜體系,鞏固甘肅在黃河文明中的歷史坐標地位。加速實施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程,著力塑造中華文明精神標識。 支持重要文化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級文保單位。第三,創新非遺活態傳承。搭建黃河流域非遺數字化平臺,實施非遺資源普查及區域性整體保護計劃,提升蘭州牛肉面技藝、通渭影子腔、河州賢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傳承能力, 彰顯非遺美學價值。 重點推進黃河主題非遺申報工作,如隴中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甘南土窖、定西夯土建筑)等,支持蘭州刻葫蘆、 羊皮筏子制作技藝申報國家級非遺。完善傳承人數字化檔案及青年傳承梯隊建設,探索“展示展演 + 文旅體驗” 融合傳承路徑, 推動黃河主題藝術創作工程,重點實施非遺資源的生態保護與數字化演繹工程,培育“非遺與研學旅行、主題民宿、文創開發”等融合業態。
三是著力強化文化事業與文創產業協同發展,全方位增強甘肅文化輻射力與品牌價值。 關鍵在于以創新思維延伸黃河文化產業鏈條,推動文化要素與科技創新、體教融合、旅游開發等領域的深度耦合,增強文創產業的整體效益。 優化文化產業園區發展能級,出臺園區建設標準與運營規范,拓寬社會資本參與渠道,重點培育若干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創產業集聚區。發揮蘭州創意文化產業園等示范基地的標桿作用,創新園區治理體系與商業模式。 完善產業支撐體系建設, 重點打造文創項目孵化平臺、文化產品交易中心及產業服務綜合體。 推進數字文創產業發展規劃,助力文化產品實現數字化升級與網絡化傳播,培育自媒體運營、有聲讀物開發、知識付費等新興業態, 促進文化資源與實體經濟、現代生活及消費市場的有機銜接。實施文化科技融合工程,推動演藝娛樂、動漫游戲、工藝美術等傳統行業提質增效,培育云演藝、數字展覽、沉浸式體驗等文化新形態,支持傳統戲曲、民間藝術通過互聯網平臺創新發展。 活化利用工業遺存、老舊廠房等空間載體建設創意工坊,支持城市文化綜合體項目開發。 系統推進黃河主題文藝精品創作工程。 推動甘肅文旅投資集團、讀者出版集團等國有文化企業優化運營機制,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重點扶持“專精特新”型文化創意企業,培育優質小微文創主體。創新多元化投融資模式,通過股權合作、市場置換等途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黃河文化項目建設,提升項目運營效能。
四是深化文旅融合戰略, 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區域發展動能。 旅游業作為典型的目的地經濟形態,必須構建具有品牌效應的旅游目的地體系,方能形成強大的資源集聚效應。 關鍵在于通過點線面協同推進策略,實現文化資源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為傳統觀光旅游注入文化內涵, 既激活黃河文化的當代價值,又提升旅游產品的吸引力。 在核心增長點培育方面, 應以旗艦景區建設為突破口打造旅游目的地集群。 品牌景區作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要素,更是旅游產業鏈的價值中樞。 需持續深化景區管理體制改革,加大資本投入力度,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需要持續完善,配套功能需要系統升級,著力將重點景區轉型為集文化體驗、康養度假、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國際化復合型旅游目的地。 同時要以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為契機推動城鄉協同發展,通過“景區 + 城市 + 鄉村” 三位一體的旅游空間重構,推動城鄉旅游資源的統籌配置,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全面提升旅游業態融合度與時空延展性, 構建旅游助推鄉村振興的新模式。 在增長帶構建層面,重點推進黃河文化旅游經濟帶建設。 這條文化廊道既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載體,更是文化價值轉化的戰略通道。應遵循特色化、差異化發展原則,著力打造沿黃市州各具特色的黃河風情旅游廊道,形成錯位互補、集群聯動的發展格局, 持續提升區域文旅產業競爭力。 建設黃河流域頂級文旅目的地,必須突破傳統分散投入模式,建立多方協同機制,實施重點突破策略,構建資源要素優先配置體系,集中優勢資源開發優質文旅項目,推動標志性工程率先突破。要著力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精品景區群和特色旅游目的地體系。
五是“做靚”文旅品牌矩陣,打造符合市場需求的宣傳矩陣。 第一,整合區域文化旅游資源,打造黃河區域性特色文旅品牌。 應充分挖掘并整合沿黃流域的文化旅游資源, 創建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 結合現代傳媒技術,廣泛宣傳黃河流域的旅游資源和文化特色,提高其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第二, 創新營銷策略, 擴大市場影響力。 利用數字營銷和社交媒體平臺,開展豐富多樣的在線推廣活動。 例如,可通過虛擬現實 (VR) 技術提供黃河沿線的名勝古跡虛擬游覽, 或者與網絡紅人合作, 進行文化旅游的網絡直播,吸引更多年輕游客關注和參與。 此外,每年定期舉辦文化旅游節或特色文化展覽, 邀請國內外游客體驗甘肅的文化魅力。 第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游服務質量。 為了支撐文化旅游的持續發展,需進一步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如提升交通便利性,優化旅游接待服務設施, 特別是提高旅游景區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通過調整硬件設施和提升服務水平,增強游客的整體旅行體驗, 增加黃河甘肅段作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第四,建立長效機制,確保可持續發展。 建議成立由政府部門、企業及社區代表組成的文化旅游發展協調機構, 負責統籌推動文旅項目的持續運營和發展。 該機構應關注資源保護與文化傳承,科學規劃旅游開發,避免對文化和自然環境造成破壞。
六是通過優化文化傳播策略,積極融入黃河流域文化協同發展格局。 把握新媒體時代脈搏,革新文化推廣策略與實施方式, 創新敘事手法展現黃河文明精髓,持續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 持續強化國家級節會平臺效能,積極對接國家戰略布局,推動“一會一節”、伏羲大典、藥博會等品牌活動提質擴容, 深化多維度合作內容, 系統推進專業化運營、市場化運作和國際化拓展,逐步構建“一帶一路”沿線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顯著提升黃河文化品牌價值。 高質量籌辦“黃河之濱也很美”文化藝術節等標志性文化活動。 創新文化傳播體系,實施“融媒體整合策劃、新媒體優先發布、全媒體協同推進”的傳播機制,通過多平臺聯動、多渠道分發、全媒體覆蓋的立體化傳播格局, 增強甘肅歷史文化的辨識度,立體呈現隴原大地深厚的人文底蘊。加速推進文化數字化工程,構建“定制化游戲場景+ 時尚音樂元素 + 精品視聽內容” 的文化產業模式,形成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文化體驗新范式。 規劃黃河文化旅游智慧服務體系, 開發智能化文化推廣平臺,實現文化傳播的精準化與科技化。 建立跨區域文化產品推介與市場拓展協作機制, 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介平臺開展協同傳播。 著力創新文化表達體系,重點突出黃河主題元素。 在公共空間營造方面,強化城市建筑群、文化綜合體、景觀裝置、 特色街區及對外展示窗口等載體的文化賦能,通過創造性轉化與藝術化呈現手法,在完善現代城市功能的同時彰顯地域文化特質, 塑造具有辨識度的城市文化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