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層強則國家強, 基層安則天下安, 必須抓好基層治理現代化這項基礎性工作。 ”基層公安機關是公安工作的根基,是推動公安事業長遠發展的基石, 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核心主體與關鍵支撐,構建起了貫通上下、銜接左右的堅實基座。 近年來,甘肅省定西市公安局安定分局聚焦現代警務建設這一頭號工程,乘公安改革之東風,順創新發展之大勢,遵照省公安廳“一統三體系、四強兩保障”工作思路和“爭創西部一流”目標要求,健全完善“專業 + 機制 + 大數據”新型警務運行模式,因地制宜、多點突破,探索形成了緊貼實戰、務實有效的鮮活經驗, 助推各項工作駛入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快車道,實現警務效能與社會治理能力的“雙提升、雙躍遷”,以基層善治擦亮“平安底色”。
一、現代警務建設的現狀成效
(一)多線融合,集成“數據池”。 以大數據為牽引,依托“智治建設”和“融合云平臺”雙網雙平臺運行,聚力建成公安內部多線數據整合、社會外部信息資源融合的巨量“數據池”,為實戰應用、社會治理、公共服務提供強大支撐。 扎實推進“天網補盲”,建設聯網視頻監控, 自建 2859 個前端動態感知設備,建成 282 個智慧安防小區, 匯聚 1100 路重點場所及社會面視頻資源,填補盲區死角“真空區”,完成 5 架無人機、310 臺 4G 執法記錄儀、4 個布控球、1 輛圖傳車等設備采購裝備,構建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反應靈敏、高效權威”的動態感知體系,讓基層社會治理更加“耳聰目明”、智慧高效。
(二)模型賦能,提升“戰力級”。 將建模應用作為培育新質公安戰斗力的重要抓手, 深耕大數據建模應用培訓, 全局 381 名民警取得大數據建模資格認證證書,45 歲以下民警 100%通過建模資格考試,“全警懂模、全警建模、全警用模”的格局初步形成。建立 20 人兼職建模團隊,打造“5+2”公安大數據建模體系,牽動指導警種部門、派出所開展模型建設,建成服務公安實戰、業務需求的大數據模型 16 個,1名民警被省公安廳評為數字督察建模能手,1 個模型預警產出矛盾糾紛類警情 889 條, 支撐破獲各類刑事案件 120 起。
(三)機制升級,暢通“內循環”。 聚焦“情指行”一體化運行這一戰略性、牽引性機制,按照“收集、研判、預警、調度、檢查、反饋”六大職能,設置接派警區、指揮調度區、數據運維區、穩情研判區、警(輿)情研判區、數據實戰區、信息采集區、技術保障區八大模塊,縱向貫通安定分局、各警種部門、基層派出所、最小快處單元,橫向聯動基層社會治理力量,做到決策指揮高效、數據資源共享、風險防控精準。 做精做強“大腦”“中樞”,健全“指揮部 + 專班化”工作模式,分局指揮大廳由每日值班局領導牽頭帶領, 警種部門常態化入駐值守,形成集約高效指揮調度體系。 充分發揮移動警務終端作用, 建立協同作戰機制,7×24 小時響應警種和派出所發起的研判請求,真正把“全局支撐一警、一警牽動全局”落實到每一起案件處置中。 已開展線上警務協同 21 次;偵辦公安部、省公安廳督辦案件 17 起, 發起集群戰役 6 起,5 次受到公安部、省公安廳表揚;偵辦的“3·30 養老詐騙案”被公安部確定為全國 2024 年夏季重點打擊典型案例,破獲甘肅省首例虛開“數電發票”案,稅價合計15 億余元。
(四)警務創新,穩固“大底盤”。 依托派出所“兩隊一室”改革,深化“一村一輔警”,確保社區民輔警80%以上的工作時間下沉社區,開展信息采集、安全防范、矛盾調處、法治宣傳等各項工作。 持續運行“炕頭警務”“圍爐夜話”“流動警務”“團結夜話”“一企一警”等警務新模式,做實“交巡警合一”模式,落實“1、3、5 分鐘”快反機制,全面夯實基層基礎,提升社會治理能力。 推動指揮中心“大腦”和派出所綜合指揮室“小腦”的無縫對接,實現派出所基層警務工作由“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基層社會治理從“事后處置”向“事前預防”轉變,全區刑事案件發案、傳統侵財案件發案同比下降 42.65%、35.19%,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 42.9%,交通事故“四項指數”同比持續下降,社會治安形勢持續向好,群眾安全感更有保障。
(五)資源重組,打造“專業隊”。 按照公安部、省公安廳“市縣主戰、派出所主防”的定位要求,加快推進貼合實際的公安機構改革,進一步規范機構設置、靈活人員配置、專業手段前置,全面構建職能科學、事權清晰、指揮順暢、運行高效的警務管理體制。 構建多維度圈層防控體系,合理規劃布局城中心、出入城、鄉鎮、鄰市縣四級防控圈,一旦發生重大案事件可扁平化快速調度處置。 整合網安、刑偵、經偵等專業警種力量,建立合成作戰機制,匯聚研判力量、數據資源和專業手段, 向部門警種和一線民警提供清單化、自動化、移動化數據資源支撐,最大限度發揮數據服務實戰、服務基層效能,以專業打職業、以團隊打團伙態勢逐步形成, 支撐打掉犯罪團伙 16 個,抓獲嫌疑人 183 名,全區“盜搶騙”案件發案、破案一降一升勢頭凸顯。
(六)措施耦合,建強“動力源”。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持續加大人、財、物投入,建強 30 人“警航中隊”、50 人應急處突隊伍,以“空地人”三位一體指揮調度和巡邏防控,做到“一點預警、快速出動、高效處置”,切實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完善“警格 +網格”融合機制,推進 9 名派出所所長、207 名社區民警進鄉鎮(街道)班子、村居“兩委”班子,深度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常態化跟班學習,先后選派 100 余人次到天津、青島、省公安廳、市公安局開展信息化應用、涉網案件偵辦、大數據分析研判等方面深造,提升專業能力。 深入實施“素質能力提升”工程,開展領導干部上講臺、公安“夜校”、實戰練兵、政治輪訓、旁聽庭審、紅藍比武等活動,推進全警警務技能、專業技能、實戰能力大提升。 聚力“法治公安提標”工程,構建以“一中心、兩平臺、三機制、四監督”為核心的“事前 + 事中 + 事后”全流程、閉環式監督管理機制。依托原拘留所辦公舊址, 規劃投資 4000 萬元建設執法辦案業務綜合樓,打造“一站式”執法辦案管理中心“安定樣本”。
二、現代警務建設的問題短板
(一)思想觀念相對保守。 受地域及社會發展水平限制,基層公安工作承接落實上級安排部署多,自主探索創新少,思維認知缺乏與時俱進的革新意識、開拓精神和前瞻思考、整體謀劃,導致警力結構、基礎建設、隊伍面貌和業務水平相對滯后。 現代警務理念學習研究蜻蜓點水、 淺嘗輒止, 部分民輔警存在“情指行”一體化實戰平臺“不想學、不愿學、不愛學、不真學”的畏難情緒,新型警務運行模式“最后一納米”亟待打通。
(二)專業能力亟待加強。 面對網絡電信詐騙等新型犯罪手段不斷迭代升級, 現有專業手段稍顯滯后, 民輔警專業攻堅能力難以匹配涉網犯罪的復雜形勢。 部分警種部門職能存在交叉、業務重合,職責邊界模糊,導致警務機制難以耦合,部分警務流程與實戰需求脫節。 警種、部門間形成聯動作戰不足。 緊缺人才引進渠道單一,招不進留不住,在崗人才培育不全面,復合程度不高,懂實戰、會指揮,懂分析、會研判,懂技術、會合成,懂管理、會協調的“四懂四會”全科警察稀缺。
(三)機構機制仍需完善。 在“上級公安機關有什么部門警種,下級公安機關也設置相應部門警種”的慣性思維之下,基層公安機關組織機構設置不科學,造成“警力隱性流失”。 對標天津、青島等先進地區建立的數據研判菜單式服務做法,“情指行” 一體化運行機制實戰賦能差距仍然很大。 派出所主防職能、“兩隊一室”警務機制運行不徹底,社區警務運行仍存在職責不清晰、警務安排不夠高效等問題,社區民警“下不去”“坐不住”的情況仍部分存在。
(四)信息化建設困難重重。 數據維度較為狹窄、數據活躍度欠佳、數據更新速度遲緩、數據融合程度不到位等問題依然存在。 民警使用分局“情指行”一體化實戰平臺還停留在數據查詢、 視頻調閱等傳統層面, 平臺潛能未完全釋放。 移動警務終端在接處警、打擊犯罪、治安管理、交通治理、服務群眾中的作用發揮還需進一步提升。 各類系統平臺數據尚未全量整合到情報指揮中心, 一旦遇到各類突發性案事件,仍然依賴于傳統的行政指令形式調度指揮,延緩了處置效率。
三、現代警務建設的思路探索
(一)思想破冰引領行動突圍。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是推動公安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聚焦制約安定公安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問題, 組織全警開展系統性、深入性的學習活動,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公安工作的重要論述,全國、全省、全市公安工作會議精神,全國、全省公安廳局長、全省、全市現代警務座談會議精神等作為核心學習內容, 通過深入學、反復學、多輪學,不斷解放思想、創新思維、拓寬思路,切實把全警的思想提升到新高度、讓認識躍升到新層次,為公安工作開展筑牢堅實的思想根基。 同時, 在準確把握系列會議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的基礎上,開展大討論、大調研、大交流,讓全警深度參與到推進現代警務建設的火熱實踐中。
(二)機構改革捋順職能體系。 對表公安改革要求,按照“做精機關、做優警種、做強基層、做實基礎”的原則,優化整合原有內設機構,重組部門,減少機構重疊、部門職能交叉,有效縮減隱性警力浪費,釋放出更多流動警力資源。 同時,科學分配警務資源,將警力投入派出所等基層一線執法部門, 充實基層力量,提升警務效能,以基層實際需求為導向,積極穩妥有序推進安定公安機構改革,加快構建“職能科學、事權清晰、指揮順暢、運行高效”的職能體系。
(三)做專警種培育精專人才。 推進警種專業化建設,做實做強專業人才庫,將懂研判、善偵查、會辦案的民警調整充實到實戰部門,確保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打造數字化實戰中心,派駐刑偵、網偵、經偵等骨干民警集中統一辦公,其余警種部門按需入駐,實現 24 小時常態化運轉,打造“手段融合、數據融合、網絡融合、機制融合”的新一代最強大腦。 按照“網安賦能、全警用網”的要求,加強網絡戰訓基地建設,匯聚整合網安技術手段和數據資源,賦能案件偵查、情報挖掘等工作。 圍繞城區和重點鄉鎮組建“三人快處小組”,全面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組建“警航中隊”,強化無人機實戰應用。 通過公務員招考、公安聯考、選調生招錄等方式,引進緊缺型高端研究人才。
(四)素質強警重塑能力根基。 軟肩挑不起硬擔子,把業務能力提升、專業本領錘煉作為必修課、常修課,經常性充電蓄能、補鈣壯骨,確保綜合能力素質緊隨時代步伐、緊跟發展大局、緊貼群眾需求。 以“能力素質提升工程”為抓手,扎實開展“公安夜校”“領導干部上講臺”及全警講法、崗位練兵、比武對抗等活動,推進全警數據建模、警務技能、專業能力、執法規范、指揮實戰等領域大提升。
(五)完善機制助推疏堵保暢。 健全完善“情指行”一體化運行機制,堅持“刑偵牽頭、多警入駐、數智賦能、協同作戰”,實現力量、資源、手段等要素向情指中心聚合。 做強綜合指揮室,規范運行街面警務站,建立貫通分局、派出所、街面警力的三級指揮機制,構建“分局—警種部門—派出所”三級聯動的情報運行體系。 深化派出所“兩隊一室”改革,落實落細公安部關于加強派出所工作“新三年行動計劃”的要求,加快推進城區“一警兩輔警”、農村“一村一輔警”。 完善“警格 + 網格”融合機制,推進所長和社區民警輔警進“兩委”班子,牽動黨政力量開展基層社會治理,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基礎牢、出事少、治安好、黨和人民滿意的工作目標。 優化完善基層派出所“以防為主”的綜合評價體系,做實主動警務、預防警務,實現警情和發案“雙下降”目標。
(六)智治建設推動轉型升級。 堅持長效運維,做優感知體系, 依托定西市社會治理智治建設二期項目,扎實推進“天網補盲”“智慧監管”和偵查體系建設,加快形成科技手段賦能警務實戰的新增長極。 拓寬數據采集途徑, 建立更大范圍社會信息采集共享機制,全量匯聚重點場所及社會面視頻資源,不斷健全社會數據采集共享機制建設。 爭取多方支持,打通分局“情指行”一體化實戰平臺與公安內部各系統平臺的技術壁壘, 實現本地數據與全國數據的互聯互通。 推動建立專兼職建模團隊,打造“5+2”公安大數據建模體系,牽動指導警種部門、派出所開展模型建設,更好賦能實戰。
基層是國家治理的“神經末梢”,也是感知民生冷暖的“毛細血管”。 基層公安機關現代警務建設是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有力抓手,需常抓不懈、久久為功。 基層公安機關要立足于國情、民情、社情、警情實際,把住關鍵點、找準切入點、緊扣根本點,按照省公安廳現代警務建設“首在專業精、 勝在反應快、要在科技強、重在根基牢、貴在法治興”的思路,逐項研究細化,序時推進落實,全面推進公安工作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培育公安機關新質戰斗力,以警務工作現代化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 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強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