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省視察時再次作出“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 的重要指示, 這是總書記在全國親自部署的唯一以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為主導的產業基地, 甘肅應搶抓重大戰略機遇, 以此為契機和方向爭取國家出臺專項政策支持,錨定“全國重要”戰略目標,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影響力、帶動力的一流產業基地。
一、 甘肅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蓄勢崛起
隨著雙碳戰略實施, 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建設邁入快車道, 國家新能源綜合開發利用示范區獲批建設,在服務國家能源安全、支撐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主要體現在新能源裝機規模占比全國領先, 電網樞紐地位核心關鍵,技術創新具有先發優勢,發輸儲用造體系一體完備, 風光資源大省正在向風光產業強省闊步邁進。
———從電力裝機分析, 甘肅擁有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的規模體量。 2019年以來,全省新能源裝機規模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十四五”期間年均新增并網裝機容量 1000 萬千瓦以上。截至 2024 年 9 月底,全省新能源總裝機(不包括生物質發電)達到 5967.39 萬千瓦,占發電裝機容量比重 63.16%,占比排名全國第 2,其中風電、太陽能裝機分別達到 3016.14 萬千瓦和 2951.25 萬千瓦,較 2013 年增長 3.4 倍和 5.9 倍,占全省發電裝機容量比重為 31.93%和 31.24%, 新能源開發進入大規模、高比例、市場化、高質量發展階段。 據國網能源研究院《新型電力系統發展分析報告 2024》 顯示,2030 年全國新能源發電裝機預計超過 28 億千瓦,綜合甘肅省風、光資源可開發潛力分析,未來一個時期新增新能源裝機規模 1 億千瓦以上, 有望在全國各省區市的排名進一步提升, 以規模之重有力支撐地位之重。
———從電網結構分析, 甘肅處于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的樞紐地位。 西電東送是西部大開發戰略標志性工程之一, 可謂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 甘肅電網作為西北電網“總樞紐”和西電東送“主通道”,承擔西北區域功率交換、多種類電源互濟、電力外送等重要任務,形成東聯陜西、北通寧夏、西接青海、西北延至新疆的電網結構。 跨省區輸電能力達到 3390 萬千瓦(其中交流外送 2790 萬千瓦), 電力外送覆蓋全國 25 個省區市。 2023 年外送電量 522 億千瓦時, 其中新能源253 億千瓦時,同比增長 5.57%,外送規模居全國第2;2024 年 1-9 月外送電量 436.72 億千瓦時, 同比增長 17.62%,其中新能源 231.73 億千瓦時,同比增長 22.74%。
———從調峰資源分析, 甘肅擁有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的空間潛力。 通過近中遠期相結合、多種類型相補充的方式,為新能源發展提供穩定可持續的調峰保障。 2023 年,火電平均調峰深度達到 33%, 調節能力 1713 萬千瓦,以29%的裝機貢獻 50%的發電量。 儲能裝機達到313.16 萬千瓦, 占電源裝機比重 3.49%, 累計充電5.76 億千瓦時,提升新能源消納率約 0.8%,平均利用小時數 1022 小時,位居全國前列。 推進建設抽水蓄能項目 8 個,裝機總規模 1128 萬千瓦,建成后將對新能源規模化開發提供關鍵性支撐。
———從產業體系分析, 甘肅擁有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的鏈條集群。 堅持全產業布局、全鏈條鍛造、全場景應用,構建風電、光伏、光熱、儲能、氫能等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鏈。 據統計,截至 2024 年 6 月,全省具備塔筒 3292 萬千瓦、葉片 2298 萬千瓦、 總裝 1860 萬千瓦、 發電機 870萬千瓦、光伏組件 2581 萬千瓦、多晶硅 2000 萬千瓦、電池片 1000 萬千瓦、單晶硅 500 萬千瓦、定日鏡 10 萬千瓦、聚光鏡 5 萬千瓦等新能源裝備制造生產能力。 截至 2023 年底,全省新能源裝備制造規上企業 79 戶,產值達到 320 億元以上;其中酒泉新能源裝備制造規上企業 61 戶,2023 年完成工業總產值 205 億元,同比增長 48%,占全省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比重接近 2/3。
綜上所述, 甘肅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實現從上游原材料、零部件,中游風電整機制造、光伏電池組件及電站建設, 下游發電及應用全產業鏈布局,規模集群優勢凸顯,可作為特色優勢產業做強做優, 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風光無限、未來可期。

二、 甘肅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存在隱憂
隱憂一:競相化發展與集群化布局不夠協調。 通過新能源資源規模化開發與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鏈協同發展的方式, 各地競相發展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統籌規劃與分區實施的模式不夠高效,分散布局制約集群效應的發揮, 加之周邊省份均在紛紛搶先發展,致使同質化競爭加劇,協同度和關聯度較低,影響企業的競爭力提升和產業集群化發展水平。
隱憂二:創新型引領與產業化升級不夠融合。 創新鏈布局與產業高端化需求不相支撐, 國家級研發平臺少、本地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引進的部分企業以基礎組裝、拼裝為主,所需部分零部件、元器件、原材料等由集團總部調配或通過省外采購方式組織生產,核心設備自主生產能力亟需提升。
隱憂三: 大規模建設與高水平消納不夠統籌。新型電力系統背景下新能源高比例特征逐漸顯現,部分時段出現了消納困難的情況,且呈現逐步加劇態勢。2024 年 1-9 月風電、光伏發電利用率分別為93.8%和 92.1%, 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6 和 5.1 個百分點, 河西及中東部地區棄風棄光率持續升高,需處理好新能源大規模建設與高水平消納之間的關系。
隱憂四:大比例接入與高效率調峰不夠同步。 新能源波動超過電網調節能力,2023 年新能源理論出力日波動 1110 萬千瓦, 最大達到 2055 萬千瓦,電網最大調峰缺口超過 1000 萬千瓦。 現有調峰主要以火電為主,新型儲能主要集中在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儲能設施建設相對滯后, 抽水蓄能項目建設周期長,難以滿足當前調峰需要。
隱憂五: 現階段光伏中長期執行電價與電力現貨及與企業投資預期不夠合理。 當前全省電力供需呈現不平衡狀態, 供大于求的市場供需格局短期內難以發生根本改變,分時谷段電價時長設置過長(早10:00—午 16:00) 及光伏中長期參與現貨電價上限設置(0.1539 元 / 千瓦時)等雙重政策規則疊加,導致省內平價光伏項目大部分經營效益不及預期,電源企業投資積極性持續銳減, 較大程度影響著光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三、經驗啟示
(一)江蘇打造新能源之都,探索產業示范創新模式。 布局引領長三角、輻射全國、全球有影響力的“常州新能源之都”, 引進中科院物理所長三角研究中心、 中汽研常州檢驗中心等研發創新和檢測認證平臺,培育形成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先進制造業集群。 主要啟示是,省級層面統籌區域產業發展布局,明確常州新能源之都發展定位,以創新創造提升核心競爭力,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二)河北打造中國電谷,培育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河北保定素有“中國電谷”之稱,擁有 7 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 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 25個省級創新平臺,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達 85%,其智能電網控制技術世界領先, 特高壓變壓器生產能力和技術儲備領跑全球。 主要啟示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走專業化、精細化、高端化發展路徑, 推動電力及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產業走向國際領先。
(三)吉林打造政策洼地,推動產業一體化融合發展。 在電價形成、電力交易、項目用地、項目審批方面創設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加快“綠電+”新興產業培育,采用增量配電網、局域電網、新能源直供、自帶負荷等“綠電 + 消納”供能模式,對“氫基綠能”柔性用電、柔性制造項目,支持分布式自發自用,可實現80%以上的綠電就地轉化。 主要啟示是,以精準的政策措施加大培育力度, 開拓有利于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應用場景,推動綠電與優勢產業協同發展。
四、 甘肅加快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的幾點建議
錨定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戰略目標,按照做大規模、做新技術、做強產業、做優基地、 做活模式的策略, 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優化產業發展布局,加快國家新能源綜合開發利用示范區建設,提升千億級產業集群能級,持續擦亮“全國重要”金字招牌。
(一)搶抓最大機遇,建立集成高效的政策支持體系。 綜合考慮供需格局、市場價格、產業發展、能源安全等因素, 前瞻性研究編制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建設方案, 爭取從國家層面獲得批復實施。 建議省級層面強化產業發展統籌指導,構建基地建設相適應的專項規劃、行動方案、項目清單和配套政策措施體系,建立產能、產品和技術監測信息共享機制,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 同時, 建議高度關注光伏發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優化調整電價政策及電力交易規則,確保電源企業的生產與投資成本權益及投資積極性。
(二)做強動能引擎,培育協同攻關的科技創新體系。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爭取“國字號”創新平臺在甘肅布局落地, 組建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創新聯合體,建設一批驗證平臺和中試基地,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 圍繞多源互補與靈活發電技術、新型電網結構與特高壓輸電技術、 可平移負荷資源利用與儲能等關鍵技術,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方式,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以技術領先搶占產業發展高地。 加大科技創新投入,設立省級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科技創新專項資金,發展科技金融,引進耐心資本, 集中支持重大技術裝備創新和成果應用。
(三)優化通道樞紐,夯實內暢外聯的電網支撐體系。 深化與國家的戰略合作,推進電網基礎設施建設和智能化改造,優化跨區域資源配置能力。 加快隴電外送通道建設,爭取“十五五”中期 4 條外送通道全部建成, 實現年外送電量達到 1600 億千瓦時,全力推動隴電入鄂等外送新通道項目, 進一步提升新能源跨省跨區輸送能力。 優化河西地區與蘭白、隴東南地區之間的輸電網絡, 完善省內 750/330 千伏骨干網架, 實施省內有利于支撐新能源消納的輸變電工程,構建全省“貫穿東西,互聯南北”的電網骨架。加快配電網改造升級,推動智能配電網、智能微電網建設, 提高接納新能源和多元化負荷的承載力和靈活性。
(四)提升調節能力,構建多元互補的電力調峰體系。 推進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快速發展,激活各類調節性電源發揮性能,有力支撐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和高水平消納。 穩步推進煤電由主體性電源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轉型,鼓勵煤電企業與新能源實質性聯營,出臺煤電與新能源按比例配置容量指標的有關支持政策, 借鑒部分省份的先進做法, 按照機組靈活性改造釋放的調峰容量配比一定規模的新能源, 提升煤電靈活性改造積極性, 構建風光火儲一體化綜合能源供給模式。 根據《國家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到 2025年全國抽水蓄能投產總規模 6200 萬千瓦以上,2030 年達到 1.2 億千瓦, 甘肅應統籌電力發展規劃與抽水蓄能建設時序,爭取建成投運一批、核準開工一批、謀劃儲備一批抽水蓄能項目,增強電力系統應對波動、快速爬坡和保障平衡的能力。 因地制宜推動建設一批重力壓縮空氣儲能、熔鹽儲能、飛輪儲能、氫儲能等新型儲能示范項目, 提升新型儲能類型的多元化水平。 促進光熱發電與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融合發展, 給予光熱配比新能源容量政策支持和示范項目地方補貼資金,持續降低光熱項目投資成本,探索通過規模化的儲熱發電代替火電和電儲能, 實現支撐高比例新能源外送。
(五)注重示范引領,布局融合聯動的產業發展體系。一是創新源網荷儲模式。建議制定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實施細則, 重點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有色、冶金、石化、裝備制造等用電負荷大、用電成本高的工業企業加快一體化項目建設, 支持新能源與優勢特色產業互融互促發展。 二是探索氫電耦合模式。 打造氫基產業集群,加快規劃實施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對“氫基綠能”類柔性用電、柔性制造項目支持分布式自發自用, 推動綠電轉化為綠氫、綠氨、綠醇、綠色材料產業。 三是加快數電融合模式。 統籌綠色數據中心發展需求與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開展算力、電力基礎設施協同規劃布局,探索新能源就近供電、聚合交易、就地消納模式,提高數據中心綠電利用水平,推動綠色電力轉化為綠色算力, 培育新能源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