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情境教學法\"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義。《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提出培養高中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這是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的新挑戰,也成了教師創設任務情境的出發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落實新課標所提出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并思考如何將表述較為籠統的課程目標轉化為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可行性更強的學習任務。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任務情境可以觸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態度體驗,使學生更容易形成情感共鳴,快速進人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在了解學生思維規律和日常生活的基礎上,借助創設問題情境或生活情境等方法,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進而深人體會語言的意蘊,學習人物的精神品質,修養自身的文學底蘊。
結合新課標以及教師教學用書中的闡述,教師可以總結出任務情境的創設重點:(1)情境要真實且有意義,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2)情境要能夠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切實提高學習能力。(3)情境要貼合文本內容,不能浮于表層,要基于教學需要展開。
在高中階段,小說教學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很多教師都會選擇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定的任務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進一步理解并實踐情境教學法,筆者以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三單元課文《大衛·科波菲爾(節選)》為例,創設總的任務情境,并在此情境中設置連續問題推動教學,引導學生逐步完成學習任務,開闊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和遷移運用能力,以此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研讀資料并分析學情,確定課堂教學重點
《大衛·科波菲爾(節選)》是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學習任務群是“外國作家作品研習”,人文主題是“多樣的文化”。本單元涉及的小說都是在文學史上具有較高地位和思想文化價值的經典長篇巨著,是人類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學生學習本單元:要把握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體會作者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等方面的細節塑造人物形象的精湛手法;理解作者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態度,體會小說的敘述角度帶來的獨特藝術效果,特別是其中的情感意味;了解不同國家、民族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風貌,感受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培養開放的文化心態。
《大衛·科波菲爾》講述了主人公大衛在艱苦環境中通過自身奮斗逐漸成長的故事。課文節選的是第十一章“獨自謀生\"的內容,詳細敘述了變成孤兒后的大衛當童工的經歷以及他與房東米考伯夫婦的交往。具體來說,一方面寫了大衛做童工的惡劣工作環境和孤苦伶仃的生活處境,另一方面借大衛的眼睛描寫了房東米考伯夫婦的生活處境、處世態度及底層小人物之間患難與共的溫情。其中,對米考伯先生形象的認知、把握及米考伯先生背后的社會意義的挖掘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理解片面、淺薄和有困惑的地方。
學生在初中和高一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一些外國文學作品,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鑒賞文學作品的方法,養成了較好的閱讀習慣,對小說的基本要素掌握比較到位。這一單元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夠欣賞、鑒別、評價人物形象和作品意義。但是學生生活體驗少,與作品的背景有一定的時代隔膜。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拓展閱讀,研討交流,使學生深入了解作品。從育人導向而言,高中階段正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因此,在把握小說中人物成長的精神軌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典型意義的過程中,教師要側重挖掘作品的豐富內涵,引導學生探索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智慧,從而指導學生的青春生活,使學生成長為有理想、有擔當,真誠、善良,能保持自我本色的新時代青年。
基于以上對教材及學情的分析,我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1.掌握人物塑造的方法,從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方面把握人物的主要特征。2.賞析漫畫化、夸張化的人物塑造手法,提高審美鑒賞能力。3.理解米考伯夫婦人物形象的意義,感受狄更斯人道主義情懷。4.通過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的分類,理解小說人物的藝術價值。其中,教學重點是對米考伯夫婦的人物形象分析與理解。
二、結合教學重點及學生生活,形成課堂主任務
語文教學中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大多數學生對小說是感興趣的,但是真正上課時,其興趣卻又無法顯露出來,課堂氛圍較為沉悶。原因可能是傳統的教學方式會將文本分解開來,以一個個細小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段分析小說內容。這樣會消磨學生的熱情,難以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究分析小說意蘊,降低課堂學習效率。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摒棄以往“逐段分析\"的方式展開小說教學,而應“以點帶面”,由一個大情境作為引入,以一個主任務帶動全篇文本的學習及知識點的掌握。
課文中有很大篇幅是圍繞米考伯夫婦展開的,大衛和米考伯夫婦之間的交往構成了課文的主體部分,因此將“分析與理解米考伯夫婦的人物形象”設置為教學重點,那么,主任務的設置也一定要貼合這兩個人物,并且要具備可以“由此生發\"的條件,能夠串聯起本文的其他學習任務,讓學生有充分思考、討論的空間,最終達成全部的學習目標。
基于以上考慮,最終設置以下任務情境:某位同學在看一篇文章時,遇到了一個新詞“米考伯主義”,對此產生了疑問,查閱資料,發現這個詞出自《大衛·科波菲爾》。于是,他想要通過閱讀這部小說,深入了解什么是“米考伯主義”。事實上,很多學生會在閑暇時進行拓展閱讀,遇到問題會上網找答案,也會找教師探討。因此,這個任務情境較為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容易引發他們的共鳴,引發他們對這一問題的探究興趣。此外,由“來考伯主義\"進行引入,不僅貼合重點,還可以串聯起之后的一系列分任務。
三、根據主任務情境,設置問題形成任務鏈
由主問題生發,從人物形象到寫作意圖逐步設置連貫的分任務,形成一條完整的任務鏈。
首先,請學生閱讀文本,并思考:在困境下,米考伯夫婦是怎么應對的?從中可以看出他們怎樣的形象特點?根據這一問題,學生會集中尋找課文中對米考伯夫婦進行描寫的部分,并根據描寫內容概括他們的形象特點。
教師在學生回答時要追問學生所找的段落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或藝術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幫助學生鞏固關于正面描寫、側面描寫以及夸張、反復的知識。在找出并分析完所有相關內容之后,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歸納米考伯夫婦的形象特點:熱情、真誠、愛慕虛榮、樂觀、隨遇而安。此時,教師可進一步提問:在米考伯夫婦的這些形象特點中,哪一點令你們最為印象深刻?
根據先前得到的答案,多數學生能直接說出“樂觀\"這一點最令他們印象深刻,原因是“樂觀”這一點在先前的人物形象分析中被大家提到的次數最多,且這一特點在文中多處出現,被作者著重刻畫。據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作者在刻畫這一特點時使用了反復的手法,并且對人物的外貌、言行進行了夸張,使他們的“樂觀”尤為凸顯,形成了他們最為鮮明的特點。這種寫法其實就是將人物“漫畫化”,將人物身上的典型性格特征無限放大,并刻意弱化了人物身上的其他特性,使其言行始終如一地高度反映人物最突出的特點。
那么,作者為何要著重突出米考伯夫婦身上的“樂觀”呢?由這一問題,教師可以提示學生關注大衛和米考伯夫婦之間的交往,分析他們的關系為何會越來越緊密。大衛在遇到米考伯夫婦時,已經由無憂無慮的小少爺淪落為艱難謀生的小童工。這巨大的落差令他感到痛苦、屈辱、孤獨、無助。在這樣的處境中,大衛如何才能調整心態迎難而上,改變現狀呢?作者安排他遇到了米考伯夫婦,他們給了大衛一個雖破小但可以休息的家。在他們的相處中,米考伯太太把大衛當成知己,無話不談,還拜托大衛幫忙典當物品換錢,對大衛非常信任。米考伯先生熱情地幫助大衛,并以自身遭遇鄭重告誡大衛要合理安排收支,真心實意不想讓大衛重蹈他的覆轍。大衛也會耐心傾聽米考伯太太的傾訴并共情,會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微薄的收入幫助米考伯夫婦渡過難關。可以看出,在米考伯家那種平等、溫暖的相處氛圍中,大衛感受到了苦難生活中的一絲陽光,他不再那么痛苦、那么孤獨,他和米考伯夫婦相互支撐、患難與共。米考伯夫婦即使身處困境也仍舊以樂觀的心態和善良不斷地影響和鼓舞著困境中的大衛,給了他獨自謀生的信心和勇氣,一定程度上堅定了他離開貨行,尋求自己理想生活的決心。從這些內容中我們可以發現,大衛和米考伯夫婦有著共同點,他們都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即使身處苦難,仍然保有美好品性。他們在無助無望中產生平等的友誼,在患難與共中惺惺相惜。
到此,教師可以補充時代背景,引導學生探究狄更斯的寫作意圖。狄更斯的童年經歷與大衛有許多相似之處,所以長大后成為一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他,總是通過作品揭露、反映社會的種種弊端。狄更斯描繪大衛和米考伯夫婦,折射了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社會的黑暗面,如童工問題、孤兒問題、底層民眾破產負債的經濟問題。他把重重問題暴露出來,也讓社會底層小人物的人性光輝閃耀出來,并給予他們美好的結局。這本質上是狄更斯人道主義情懷的體現。狄更斯通過來考伯夫婦對大衛的積極影響表達這樣的理想和信念:不管人世間有多少丑惡,人心中總有美好存在,不管人的命運多么坎坷,愛總是人生的一大補償。他對這些底層小人物寄寓自己的同情和關愛,給他們苦難的生活送來一絲陽光,展現出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之間相知相守、相互扶持的可貴,震撼讀者的心靈。
人物命運的走向往往是指向主題的,而小說主題又往往是作家內心觀念的集中體現。狄更斯向往一種平等、博愛、自由的社會氛圍,總的來說,就是向往“善”,所以在狄更斯筆下,好人總有好報。因為來考伯夫婦本性是善良的,所以狄更斯最終給了他們一個美好的結局。到此為止,課文的主題和作者的寫作意圖都已明晰。
四、聯系閱讀經驗遷移拓展,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到上一步,本課的前三個教學目標都已經達成,第四個目標是“通過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的分類,理解小說人物的藝術價值”。要達成這一拓展自標,可以從先前提到的“漫畫化人物”進行延伸。將人物“漫畫化\"可以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點,其實也就是塑造了一個“扁平人物”,這樣塑造出來的人物,優點是前后性格一致且鮮明,容易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缺點是難免使人物變得臉譜化、扁平化,脫離生活實際,不夠真實。“扁平人物”的概念是由英國小說家福斯特提出的。與“扁平人物\"相對,福斯特還提出了“圓形人物\"的概念。“圓形人物\"更貼合現實中的人,性格更復雜并且會隨著人物的經歷而變化發展,是豐富而立體的。
一些評論家認為,狄更斯筆下太多“扁平人物”,不夠真實,不能夠深刻反映社會現實,讀者難以產生代人感。由這一評論,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個拓展性任務:根據以往學習和閱讀經驗,辨析比較“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教師可以提供思考的支架,如你讀過的小說中,哪些人物是“扁平人物”,哪些人物是“圓形人物”?你對他們有何印象?他們的形象是否有現實意義?“扁平人物”真的不夠真實嗎?如果“扁平人物\"藝術價值不高,那作家為何還要塑造?“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的劃分合理嗎?學生可以在小組內根據這些支架自由討論,最后各自發表觀點,這一學習過程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辯論能力。
五、小結與反思
理解和應用“米考伯主義”,有助于學生深度挖掘《大衛·科波菲爾》這部文學作品的價值,并將其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以上幾個環環相扣的教學環節,逐步引導學生完成了對《大衛·科波菲爾》中“來考伯主義\"的探究,深入了解了米考伯先生這一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生活態度和所折射的社會風貌。對這一人物的研讀和探究,不僅落實了語文學科知識,還能夠幫助學生提升綜合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希望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以積極務實的態度面對困境,用實際行動改變困境,不盲目樂觀,努力追尋內心的理想,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好未來。
在課后對本次教學復盤時,我們發現有一些經驗值得總結遷移,但同時仍存在諸多方面值得深入反思并完善,以便未來教學能更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和應用相關知識。
(一)成功之處
1.問題引導,激發思考。環環相扣的問題鏈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從初讀時對米考伯先生第一印象的描述,到深人分析其面對債務的行為、對待生活的態度,再到總結“米考伯主義\"的內涵及探討現實意義,問題逐步深入。這不僅幫助學生梳理了小說內容,更引導他們主動思考,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提升了文本分析與歸納總結能力。
2.小組合作,促進交流。小組討論環節為學生提供了充分交流的平臺。在分析米考伯先生性格特點及“來考伯主義\"的現實意義時,學生各抒己見,從不同角度分享觀點。這不僅拓寬了學生的思維視野,還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部分小組能從社會階層、人性弱點等多元視角探討“來考伯主義\"產生的原因及意義,展現出良好的合作效果與深度思考能力。
(二)不足之處
1.文本挖掘深度不均。在小組討論環節,雖多數學生積極參與,但仍有部分學生對文本細節挖掘不夠深人。例如,在分析米考伯先生行為背后的復雜心理時,部分學生僅停留在表面描述,未能深人探究其性格形成與當時社會的關聯。這反映出在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時,對部分學生的關注度不足,未能充分調動全體學生深入挖掘文本的積極性。
2.時間把控不夠精準。在拓展延伸環節,學生對現實生活中“來考伯主義\"現象的討論熱情高漲,提出了許多案例,但因時間有限,未能充分展開討論,導致部分學生未能充分表達觀點,對如何避免“米考伯主義\"的探討也略顯倉促,未能深入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制定應對策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將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的效果。
3.對學生個體差異關注不足。課堂上,不同學生對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反應存在差異。部分文學基礎較好、思維活躍的學生能迅速理解并深入分析相關內容,但部分基礎薄弱或性格內向的學生參與度較低,發言機會較少。教學中,教師未能充分關注到這一差異,為不同層次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引導與支持,影響了全體學生的共同提升。
(三)改進措施
1.加強個體指導,提升文本分析能力。今后教學中,教師應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文本挖掘不深入的學生,教師在小組討論時要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引導他們關注關鍵情節與細節描寫,通過提問啟發的方式,幫助其深入理解人物行為與心理。例如,提示學生思考“米考伯先生愛慕虛榮的行為,與當時社會對身份、地位的看重有何聯系”,以此引導學生從社會背景角度深人分析文本。
2.優化時間管理,確保討論充分。設計教學時要更加合理地規劃各環節時間,為拓展延伸環節預留充足時間。當學生討論熱烈時,教師應靈活調整節奏,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觀點,同時,適時引導,確保討論方向不偏離主題,以提高討論效率。例如,在學生分享“來考伯主義”現實案例后,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分析案例本質,探討應對策略,使討論既能充分展開,又能達成教學目標。
3.分層教學,滿足不同需求。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更基礎的問題與任務,如簡單概括米考伯先生的主要經歷,幫助他們逐步建立對文本的理解;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更具挑戰性的任務,如對比米考伯先生與其他文學作品中類似人物的異同,引導他們進行深入的文學比較與分析。同時,教師可鼓勵不同層次學生相互交流,共同進步。
(作者單位:上海市張堰中學)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