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通過不斷發展新產業、新業態,著力拓寬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增收途徑。
破解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增收困境
主體缺位:誰來發展集體經濟?一是“領頭羊”效應不足。部分村干部存在“懶政”思想,缺少主動經營和創新運營的意識和辦法,導致集體經濟發展緩慢。二是村民參與熱情不高。調研發現,西南某省一個村249戶家庭中沒有參與過集體經濟項目的高達73%,全村57%以上的村民對集體經濟一知半解或根本就不了解,而村集體收入分紅則為零。這導致多數村民對集體經濟發展漠不關心,有的村民雖參與了集體經濟,也沒有進行過程管理。三是專業人才匱乏。在市場經濟浪潮下,農民非農化就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或創業,鄉村“空心化”現象嚴重,而留守鄉村的老人、婦女參與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能力與意愿均不強。同時,懂技術、會管理、愛農村的專業技術人才不愿意回農村,導致發展集體經濟沒人干、不會干、不愿干。
模式單一:怎樣高質量發展集體經濟?一是規?;潭热?。受傳統思維模式影響,目前多數村莊農業產業依然習慣“單打獨斗”,不愿抱團發展。這種簡單、粗放、分散的經營方式導致多數村集體難以集中經營土地,從而無法形成高質高效的規?;?、集約化發展。同時,村集體普遍采取以行政邊界為限的單村發展模式,村與村之間難以突破土地、資金和人力等生產要素的整合。二是組織化程度低。調研發現,西南某縣194個村集體經濟組織中80%由村黨組織書記擔任負責人或董事長,由于村“兩委”與村集體經濟組織職能職責不明晰,村集體經濟組織沒有完全按照法人企業的管理體制機制運行,導致“一套班子難以同唱兩臺戲”。三是發展水平不高。在推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多數村莊是通過農業產業或租賃集體資產獲取收入,一二三產業鏈條短,產業化水平不高,更談不上打造市場品牌。
機制滯后:如何規范運行?一是激勵機制不健全。調研發現,一方面村干部的收入、表彰、任用等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沒有掛鉤,或者掛鉤不緊密,缺乏適應市場經濟的激勵機制,導致多數村干部缺乏推動集體經濟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集體經濟經營管理人員的工資水平也沒有明顯差距。二是監管機制不健全。大部分村集體經濟組織缺乏規范的管理制度,加之管理人員對相關政策法規了解不夠,導致經營活動事中無監管、事后無復核的現象較多,資金使用和資產處置不透明、不規范等問題普遍存在。三是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目前,大部分村利益聯結模式多為“集體經濟組織+企業”“集體經濟組織+產業大戶”,在調動農民充分參與,建立健全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上尚顯不足,導致發展集體經濟缺乏內生動力。
優化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增收路徑
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夯實共同富裕物質基礎,必須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創新經營方式,建立完善內部管理、利益聯結和監管機制。
以黨組織為統領,強化主體建設,破解“誰來發展”難題。一是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要打通選人用人渠道,突破行業、身份、地域限制,從退役軍人、返鄉創業能人、致富帶頭人等群體發現人才,真正選拔和培育一批政治素質好、致富能力強、群眾口碑好,有奉獻精神,能引領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同時加強村“兩委”干部履職能力培訓,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二是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激活農民內生動力和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 農民將勞動力、土地經營權、林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投資入股到村集體經濟組織,讓農民變股東。同時,圍繞農民增收目標,積極開展農業技能技術、農業經營管理等培訓,挖掘農民自身在農業生產管理、手工制作等方面的能力,并搭建“回鄉創業”綠色通道,提供部分公益性就業崗位,讓更多農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集體經濟發展中。三是全方位構建優秀人才矩陣。通過“外引”“內育”“促聯”等辦法,搭建“鄉土能人+返鄉青年+高校智庫”為一體的農村人才庫,鼓勵返鄉創業大學生、網紅、電商、農業科技人員等新農人投入集體經濟發展,建設一支在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環節各有特長的人才隊伍。
推動多元發展,全面激活動能,解決“怎樣發展”問題。一是資源整合擴規模。整合政府的扶助資金,縣鄉統籌、多村協同,縣級層面繪制“三區一帶”,即升級北部文旅康養“優勢區”、做優中部城鄉融合“先行區”、賦能南部主導產業“核心區”、做強交通要道沿途“中軸線”,通過鎮鎮聯合、村村抱團、強村帶弱村,依托投資收益、自主經營、田園托管、統購統銷4種經營模式,打造高標準、一體化的集體資產運營與監管數字化平臺。二是“政經分離”優結構。建立健全股東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三會”內部組織架構,循序漸進推動村委會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分設工作,厘清兩者的職能。村黨組織主要把控發展方向和重點,經濟組織主要負責日常運營。如四川高縣慶嶺鎮引進“職業經理人”,三月的油菜花累計吸引游客約26.4萬人次,拉動相關消費約2710萬元,穩居全市最熱鄉村旅游點排行榜第一。三是全產業鏈提質效。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產業是基礎和關鍵。要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著力培育本村特色產業,在推動農產品種植、貯藏、加工、銷售全鏈發展的基礎上,深挖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生態資源,發展民宿產業,布局采摘、花海、農家樂等新業態,形成農旅融合發展模式。
做優利益聯結,促進共同富裕,實現“發展為了誰”目標。一是注重激勵,優化人才隊伍。一方面,完善村干部基本報酬與村集體經濟發展掛鉤機制,激發村干部投身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熱情;另一方面,探索吸引優秀經營管理人才薪酬激勵機制和考核約束機制,可以從集體經濟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集體經濟管理人員工資,并實行績效考核,提高管理人員工作積極性。二是強化監督,提高運營效率。健全“村賬鎮管”長效機制,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一監督”制度,完善村集體經濟收入管理使用辦法,村集體公司設立監事會,鼓勵有財務管理經驗的黨員兼任財務管理人員或監事,村黨組織定期審計村集體經濟運營情況,逐步實現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保障村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確保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三是聯結利益,形成命運共同體。設定土地股、設施股、勞務股、房屋股,以入股、聯營等方式制定量化折股標準及分紅比例,真正使“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按照通力協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探索“集體經濟公司+龍頭企業+村民”“村集體經濟組織+致富能人+村民”等多種利益聯結模式,最終實現產業壯大、集體增收、群眾致富。
[基金項目: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 ZTZX25YB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