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實,不僅僅體現在消費上,更體現在生活和心理上。他們選擇脫離消費主義的裹挾,更注重內心需求和必要需求,思考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新一代的“人間清醒”們,正在用各種方式打造屬于自己的有滋有味的務實人生。
Part 1"務實趣數字 年輕人都在為什么埋單?
其實,不只是中國年輕人變得消費理智起來,全世界的年輕人都不同程度地捂緊了錢包。雖然聽著不太美好,但從長遠看也許是個改變的契機:從消費主義的迷霧中掙脫出來,重新重視自己的內心所需。
Part 2"務實生活分享會 平替青年花小錢辦大事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克制消費,不再輕易為品牌溢價埋單,這種消費行為與內心形成的自洽邏輯,正是我們用低消費“買來幸福感”的內在表現。
初體驗滿級,順利開啟平替生活
閃閃
26歲,世界500強公司新人,不追求大牌,始終熱愛平替,平替路上并不是一帆風順,但每一次“踩坑”都讓自己的消費觀發生更迭。
分享心得:選擇平替并不是降低自己的標準,而是希望通過量入為出來獲得更好的體驗。
當我在一家世界500強的公司工作后,我發現,辦公室的同事們有多到讓我瞠目的衣服、包包、鞋子等一系列“職場配置”。有資深的前輩告訴我,每天換一套衣服是對職場的尊重,一些家離得近的同事中午回家吃頓飯的工夫都會換一件新“皮膚”。我頓時對自己的衣柜和錢包發了愁。
一個在杭州做電商的同學給我出了主意:如果你不追求品牌,只想要多添置些基礎職場套裝款式的話,不妨在購物軟件里搜搜“平替”、“大牌工廠店”等關鍵詞。這一下點醒了我,我震驚地發現,去掉標牌后,與商場同款的衣服,只要三分之一的價格就可以拿下。
我試著在“工廠店”購買了一些衣服,拆開包裹時,之前的忐忑不安立馬煙消云散,“工廠店”的貨竟然做工精細、布料講究,跟我在商場買的幾乎沒差!原來平替這么香,我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做了功課之后,我發現很多國內的大牌甚至國外的品牌都是外包生產線,所以一些“代工廠”、“同源店”的衣服與商場貨相比,只是不帶品牌標簽,或者偶爾有些微瑕,款式和質量都挺對得起定價。
萬物皆可“平替”?大坑來了
之后,我買衣服都會先去搜索平替,既能買到想要的,還不會掏空錢包。慢慢地,我不再滿足只在服裝方面買平替,還解鎖了護膚品、化妝品等方面的平替。
回歸理性,正確看待平替消費
在這幾年的“平替生活”里,我淘到過寶也踩到過坑,甚至一度為了測平替而買平替。如今,沖動褪去,我回歸理性,卻依然熱愛平替。
有朋友和我消費習慣相反,覺得平替是騙人的、平替太掉價,但我不這么認為。相比社交媒體上浮夸的“網紅好物”、“精致青年必備單品”、“千金女孩不能少的好物”等,平替顯得樸實無華。而且,越來越多的品牌正在為滿足不同消費群體而推出不同價位的商品,便宜不代表“沒好貨”。
如今,社交平臺上有很多同好和我一樣,熱衷于分享平替生活的心得,這說明大家的消費心理在發生轉變,從只買貴的,到只選對的;從只愛大牌,到只買適合的。“把錢用在刀刃上”的務實消費觀,讓平替更有市場,而且商家們也開始“內卷”,越來越多的平價國貨品牌靠質量成功出圈。
當然,我身邊很多人購買平替確實是因為經濟條件暫時不好,但這也無需覺得不好意思。平替和大牌,并不是對立的,購物本身就需要量力而行,只要我們把消費決策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再被“牌子”裹挾,也是成長和進步。
一起學!平替達人的平替經
雖說沒有“閱品無數”,但踩過的坑和撿到的寶都不少,現在我找平替已經積累了不少心得。只要掌握了技巧,選到靠譜平替真的很簡單。
首先要搞清自己的真正需求,再對比品牌效應背后的性價比,自動去除一些營銷“花活”,只為實實在在的效果埋單,抱著這樣的心態,大概率不會被黑心商家“割韭菜”。
在質量方面,挑選正規大品牌是要點,即使是低價位商品,也必須是通過有關部門認證的。如果想更詳細的挑選到有針對性的平替產品的方法,以下幾點要熟讀并背誦:
1搜
選定心儀的貴價商品后,可在豆瓣網上的“平價替代小組”或在小紅書APP上進行發帖求物,萬能的網友會在第一時間集思廣益幫你找到最接近的平替產品。
也可直接在電商平臺搜索“產品關鍵詞+平替”、“產品關鍵詞+代工廠/同源工廠”等,找到平替產品。
很多餐飲店里的半成品食材都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在網上找到平替,比如火鍋店的魚籽蝦滑、大刀毛肚,日料店的蒲燒鰻魚、鮮切三文魚,甜品店的厚椰乳、五彩小芋圓,甚至連肯德基的早餐豆漿都有!
2查
在拿到網友幫你找到的平替產品名稱后,可選擇一兩個進行二次查看,了解產品詳情。
以護膚品為例,可在“美麗修行”APP上查詢你選中的平替產品的成分是否跟貴價商品類似,然后根據成分再進行一次篩選。
● 可選擇成分架構相似的產品。
例如某保濕水中的有效成分是覆膜酵母菌發酵產物濾液,那么尋找含有酵母發酵物成分的平替保濕水準沒錯;● 可選擇同一集團的低價位品牌。例如赫蓮娜的“黑繃帶”核心成分是玻色因,買不起沒關系,這個技術和成分在其他品牌也能找到,比如歐萊雅的“紫熨斗”也含有玻色因,但價格要比“黑繃帶”少很多很多;
● 如果只有單一需求,可選擇低價位針對性強的產品。例如保濕噴霧,主要作用就是保濕,你可以不在意其他美白、修復等功效,只選擇有保濕功效的低價位產品。
3看
確定自己想要的平替產品之后,先在全網范圍內看一看這件東西的詳情及評價,尤其是各大電商平臺的買家評論,綜合考察后再下單。
● 以淘寶為例,可在“問大家”版塊中向已購買產品的買家提問,一般都是真實回答;
● 以京東為例,篩選“最新”、“追加”條件下的評價,真實性更有保證;
● 以批發網站為例,盡量不選擇月銷量10萬+的商品,大概率是刷單后的結果;
● 以社交網站為例,避開長文和點贊量極高的帖子,還要注意圖片的清晰度以及風格是否是這個博主一貫的風格,避免遇到廣告帖。
省錢真香,我和我爸的快樂“摳門”經
小葛
從小時候看不慣爸爸生活摳門,到現在自詡“精致摳”的代表,在“摳門”方面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總結出獨有的消費理念。
分享心得:如何進退取舍、把握平衡,將每一份錢都花在刀刃上,是我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透著實用、理性和精明。
從抗拒到接受,我理解了爸爸的摳門
其實我小時候是很抗拒“省錢”的,原因就是我有個精于“省錢”的老爸。在我的記憶中,眼鏡腿斷了膠布纏上接著用是基本操作;冰箱用的時間長了門關不住,加兩塊吸鐵石輔助……
當我認識到自己其實在“摳門”這件事情上有天賦時,是上大學的時候我無師自通地把“省錢”的目標分解到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但想成為省錢達人卻并非易事,省錢不是單純“一分錢掰成兩半花”,而是要利用盡可能少的花費獲取更大的收益。我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學費和房租是不小的開銷,再加上高額的物價,生活壓力陡然增加,我的省錢能力立馬自動升級了。
我總結了一套自己的省錢經:首先是要具備情報搜集能力,能從海量信息中篩選出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有效節省金錢和時間;其次是具備良好的計算能力,能夠合理高效地配置有限的金錢;最后還需要一點“厚臉皮”,不去理會旁人的眼光和閑言碎語。
由于功課做得足,初來乍到的我第一件事就是跑去聯系學校前輩,很多學長在畢業離校時都會把不用的家具家電贈送或低價轉讓給后輩,所以我在置辦家具的時候基本沒花什么錢。
另外,留學生普遍都要打工,日本有些便利店允許店員將過期的便當帶走,其實這些便當只是過了“最佳賞味期”,完全沒有食用安全問題。我絲毫不覺得拿“廢棄”便當寒磣,能賺工資還能省飯錢,何樂而不為?
盆栽中我獨愛養豆苗,買來的豆苗,輕輕用剪刀剪去上面帶著嫩芽的一層炒菜,留下的根莖只要加點水,不出一周就能收獲一批新的豆苗,完美契合我追求高性價比的需求。此外我還種了不少蔥、香菜之類的香草,既能自給自足還兼具美化環境的作用。
如今很多年輕人紛紛加入省錢大軍,不同的時代背景和人生經歷表現出的是截然不同的省錢方式和理念,我秉承“家學”,開創了自詡“精致摳”的生活。在我們這一代看來,省錢并不意味著要過得像苦行僧一樣,張弛有度,“葛朗臺”也可以享受快樂生活。
留學期間,我不但省,還用省下的錢作為本錢,搞起了“代購”生意??恐h“省錢經”,我不但沒有伸手問父母要過錢,還憑借風生水起的代購生意小賺了一筆。
精致摳,要的就是“高性價比”
同樣是熱愛省錢,我覺得自己和老爸是有一些區別的。老一輩人的“省”,省出來的其實是生活的安全感。而我以及身邊熱愛省錢的年輕人的“省”,更加復雜多元,對自我重視程度更高,尤其是對生活品質有一定要求,可謂是“精致摳”。許多年輕人雖然工資不高、生活費不多,但對于什么錢值得多花,什么錢沒必要花,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比如一件衣服,如果沒有三種以上搭配可能,那它的價值就要大打折扣。其實不太糾結貴不貴,更在乎的是值不值。不同于父輩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我們會小心謹慎地花錢,但也非常看重生活的舒適與便捷。
拿出行舉例,坐飛機還是坐火車,不光要考慮花費問題,還要考慮時間成本和舒適程度,按照不同需求規劃出最合理的交通方式,花最少的錢達到滿意的舒適度和高效率才能稱得上優秀。目標達成后帶來的強烈滿足感和成就感,讓“省錢”變成一種樂趣。
我經常勸老爸扔掉家里攢的那些瓶瓶罐罐和破紙殼子,這些東西雖然能賣錢,但侵蝕和浪費了生活空間,“那幾平米買房的錢白花了”。一套有理有據的組合拳,讓固執的老葛不禁有些動搖。
省錢的意義不在于“不花錢”,而在于更大限度發揮金錢的作用,或是用來購買更多商品和服務,或是讓自己有時間去做擅長的事、產出更有價值的東西。可以說,每一次花費都是在為自己想要的生活投票。
如今我每周都會和老葛一起盤點本周“摳”出來的錢,等攢得差不多了,就拿出來一起去家庭游。以前提議出去玩的時候老葛都怕花錢不同意,這次他卻爽快答應了。享受生活不等于隨意揮霍,省錢有道卻不過分苛求,在“摳門”這件事上,我倆終于統一了步調。
規劃生活,我在27歲買下了人生第一套房
秦小雅
27歲的普通公司職員,收入不高但穩定,自從定下買房的目標后,嚴格執行理性的消費規劃,堅持簡單自律的生活,成功買下了人生第一套房子。
分享心得:逃脫商家的“陷阱”,把每一項支出都落在必要之處,是這一代年輕人的務實。
人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買一套房
秦小雅和許多來城市工作的小鎮姑娘一樣,選擇了便宜的合租,和同事的同學住在了一起。
那是一套位于老城區某家屬院的兩居室,院里住的都是老人,很安靜。雖然沒有電梯,雖然離自己上班的地方有點遠,但兩個女生將房租分攤后每人每月才650塊,足以抹平其他不足。
兩個女孩子都是外地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不再擔心房東漲房租,不再連釘一枚釘子都要征求房東同意,還能把戶口從集體戶遷出來,落到自己名下的不動產里,想想就安心。
室友是設計行業,工資計件,每個月到手金額時高時低。一加班就忙得顧不上好好吃飯,只能點外賣。每次結束一個項目,都累得虛脫了一樣,猛睡兩天起來,一定要叫著秦小雅一起去吃一頓大餐,再沖到商場瘋狂買買買一番。室友說這么辛苦工作,不就為了這一刻的揮霍。然而總是揮霍,也就總是月光,每每提到買房,室友都長嘆一口氣,覺得那是個遙遠的夢。
但秦小雅實實在在地上了心,她開始安排自己的生活,嚴肅認真地列出了人生第一個“五年計劃”——攢出首付,雖然那個時候她月薪只有6000塊。
仔細規劃生活細節,就能出現希望曙光
秦小雅工作在新區,居住在舊城,兩地相隔近10公里,每天的通勤成了首要解決的問題。她計算過,坐地鐵往返每天6元,坐公交車往返每天4元,騎共享單車的話,十幾塊錢可以騎一個月,通勤費一下省出了不少,還起到了鍛煉的作用。
公司沒有食堂,秦小雅都是和同事搭伴在外面吃飯,每天三餐至少花30元。有時候大家一起點下午茶,又要額外支出一些。騎上自行車后,她下班回家路上都會往小巷子里鉆一鉆,不但找到了菜市場,還發現了一些臨時擺攤的菜農,經常以很便宜的價格買下一堆菜,順理成章地開啟了帶飯生活,每天比之前少花一半錢。
開始還擔心會不會因此減少了和同事的社交,顯得自己不合群,沒想到帶了幾天后,同事們受到啟發,紛紛加入了秦小雅的帶飯隊伍。每天中午大家把各自帶的午餐放在一起吃,比之前還熱鬧。
日常生活的大頭支出,無非是衣、食、住、行。秦小雅的衣服很多都是素色的基礎款,不貴,也好搭配,再備上幾件趁打折購入的品牌服飾,必要時撐撐門面,也就足夠了。護膚品是基礎款,化妝品也簡單,一支眉筆一支口紅,可以應對日常。
女生都愛的包包,秦小雅也愛,但是她深知自己此刻還不是拎著它們的時候。平時她換著用幾個在創意市集淘來的帆布袋,價格實惠,容量大,又有文藝氣質,特別適合做策劃工作的她。
做策劃工作,需要思路廣闊,所以平時也不能太宅。秦小雅的娛樂活動一般是去年輕人都愛的創意市集、后備箱市集轉轉,找找靈感;美術館、藝術館、博物館,也都是去免費的;找文字資料就去圖書館,不用花錢;必要買的書,就上二手網站淘,用完了還能再賣出去;看劇、看電影,就和室友分享一個視頻網站賬號,如果是兩個人都沒有購買會員的,就忍一忍冗長的廣告,趁機上個廁所、站起來扭扭腰,也沒什么不行。
就這樣,在不影響生活質量和業余樂趣的同時,秦小雅把自己的生活費一點點縮減到每月不超過2000元,工資加上項目獎金、年終獎,每年能攢下至少5萬元。
理性生活的動力,源于目標堅定
當第一個5萬出現時,秦小雅激動得一晚上沒睡著,浮現了很多未來的畫面。等到第三個5萬達成,她立刻開始了看房之路。
這個城市的平均房價并不低,但是秦小雅租房的老城區,房價卻是洼地。大家不會選擇這里,因為房齡老、小區環境一般、交通也一般。
秦小雅在這里住了快五年,深知住在這里的便利之處。而且老街坊多,平時上下班遇到了都會熱情地互相打招呼,讓她有一種回到家鄉那個小縣城的安穩感和熟悉感。于是,她毫不猶豫地選擇在老城區買房。
房子很快看好,總價不到70萬。她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積蓄,并首次向父母開口借了4萬元,邁出了買房第一步。
一切都很順利,貸款、過戶、搬家,僅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秦小雅背負起了每月3600元的貸款,但這對她來說并不算什么很難的事,甚至比她以往每月存下的金額還低一點,何況從此不用再交房租了。
搬家那天,室友很是不舍。雖然在秦小雅的帶動下,她不再月光了,但距離首付還有不小的距離,秦小雅搬走后,她還需要再招募一個合租室友,繼續住下去。
把每一項支出都落在必要之處,是這一代年輕人的務實。像秦小雅這樣,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消費,能省去一些可有可無的支出,不花冤枉錢。做好了消費預算,也就做好了人生規劃。
秦小雅攢錢買房的故事在公司傳播,她成了年輕同事的榜樣,大家紛紛向她討要經驗,她說:“很簡單,知道自己要什么,又如何堅定地一步一步去實現?!?/p>
務實,是生活的返璞歸真
法國哲學家讓·鮑德里亞提出消費社會的邏輯:人們消費的不是商品和服務的使用價值,而是它們的符號象征意義。如今,精明的年輕人,開始拋棄往日浮華的消費理念,轉而選擇“實用消費”,這算得上是一種“返璞歸真”。如果我們放下累人的欲望,選擇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那么自身生活的能力,就能更上一層。
Part 3"務實生活研究會
現階段大家更愿意把錢存起來,而不是拿出來消費
2022年央行一季度城鎮儲戶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城鎮儲戶儲蓄意愿連續四個季度上升,在儲蓄和消費之間,一半以上的居民偏向于增加儲蓄。出于預防未來的不確定性,大家更愿意把錢存起來,而不是拿出來消費。
—— 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所長、消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董超
若為興趣,盡量買;不是興趣的時候,得好好想想
我們做過年輕人的消費數據研究,發現90后絕不像大家所想象的亂花錢。一方面,年輕人愿意為那些看似無用的美好事物埋單;而另一方面,在非興趣的日常生活中,他們又很看重性價比,找到消費最優解變成一種成就感。簡單來說:為興趣,盡量買;不是興趣的時候,得好好想想。
—— 招行信用卡用戶洞察研究團隊
專家說
面對越來越理性精明的消費者,誠實一點,更省錢
前兩年,消費者發現博主打卡的東西沒有宣傳的那么好,多數能忍,來都來了,買就買吧;這兩年,顧客會當場走人,如果花了錢發現貨不對版,甚至會向消協投訴,再“順手”投訴博主虛假營銷。
我覺得 “理性消費”生活觀的流行,一方面是消費者“被坑了太多次,被動積累經驗值”的無奈結果;另一方面,是經濟不景氣,大家花錢都比較謹慎。所以真誠奉勸店主們,面對越來越理性精明的消費者,誠實一點,更省錢,浮夸營銷,可能賠更多。
—— 前x紅書探店博主林大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