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中年方覺知,不是生活太難,命運太苦。而是我們高估了生活的變數,最后精神過度緊繃,不小心傷到了自己。成年人,大多上有老下有小。每天一睜眼就要面對幾個零的貸款,孩子種類繁多的補課費、沒完沒了的人情答對。祈求安穩,自然而然成為普通人最平凡、質樸的愿望。但當今社會,確定感本身,就是最大的風險。盲目追求“平穩”,習慣縮在自己的舒適圈,很可能被時代拋下,還渾然不知。
這兩年,人們總在討論AI的發展。我們享受人工智能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深深陷入被AI淘汰出局的恐慌中。前有公關巨頭公司,停用設計、文案外包,改用AI。后有“蘿卜快跑”的無人駕駛服務,實現超一線城市全覆蓋。就連日常生活里,看病問診、外賣配送、清潔環衛,早已悄無聲息換成人工智能。
毫不夸張地說,AI當道,打工人的天,每天都在變。哪怕教師、程序員、財會,這些被許多人認為是鐵飯碗的工作,也都岌岌可危。尤其中年以后,一想到不知何時自己就會被這些冰冷機器代替,心里就有說不出的惶恐。但想想,與其說大家懼怕AI,不如說是恐懼改變,害怕承擔變動后,可能產生的試錯成本。
常聽人感慨,不是不渴望成功,而是失敗代價太沉重。規避風險是人性使然,但許多人似乎總是忘記:人生最沒價值的就是無所作為,成功與失敗同樣富有意義。
《反內耗》一書寫到:“生活里時刻都有挑戰,但挑戰不會帶來痛苦,內耗才是痛苦的根源。”
如果時代變化浪潮已來襲,與其自我耗能,不如調轉心情,坦然面對。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人生“故障危機”,害怕、逃避,只會加速“故障”崩壞的速度。唯有睜開眼睛正視困局,才有機會迎來“獲救”時刻。
莫言曾說:“不幸降臨的時候,并不是路已到了盡頭,而是在提醒你,你該轉彎了。” 與其放大恐懼,擔憂前路處處刀光劍影,不如咬牙向前一步。畢竟,難走的路,從不擁擠,勇敢的人,先享受人生。
生活這場游戲,留給成年人的試錯機會太少,成本卻太高。以至于我們活得永遠那么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但細想下來,人生哪能時時正確無暇?承認此刻不完美,給生活預留犯錯空間,才能減少心力消磨,有精力思考改正、進步的方法。
人世間任何一次成功,不都是從“無序”中煉化而成的嗎?如果你當下正囿于生活的條條框框里,倍感煎熬,不妨從重整自己這3個心態開始。
1 搞砸事情,才能迭代能力
渴望完美,無可指摘。過度追求完美,卻容易限制你我的認知思路、拖累自身行動力。如果我們連完成都無法做到,就更別提如何完美。
文壇巨匠海明威曾說:“一切文章的初稿都是狗屎。”才華橫溢如他,尚不能初稿即終稿,普通如你我,又何必苛求自己一擊必中。錯了就錯了,壞了就壞了。直面局限,給自己一個把事情做糟的機會。然后,從中提煉、復盤失敗原因,爭取下次進步百分之一,就很好。
2 攪亂情緒,才能收獲正念
人們常說,成年人的崩潰都是悄無聲息的。仿佛負面感受,天生見不得光,必須藏起來、壓抑住。渾然忘記,世間萬物,越是暴力壓抑,越會崩盤爆發。
情緒本身無好壞,全在我們怎樣看待。難過也好,悲傷也罷,不抵觸、不評判的,允許它們靜靜流淌。工作受委屈,別假裝無事發生,給自己時間、空間,樓下走走、和朋友聊聊。生活遇難題,不要強裝堅強,哭一場、鬧一場都好,讓情緒毒素慢慢消散。唯有與情緒和解,接受它的無常、混亂,才有余力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3 推翻舊知,才能重塑新知
你發現沒,很多曾被我們奉為圭臬的觀念、認知,總在不覺間被推翻、替代。
三十年前,公交售票員曾被稱為職業金飯碗,如今早已上車刷卡、無人售票。二十年前,人們聯系離不開短信,現在短信卻淪為驗證碼工具。十年前,我們購物就去百貨商店,當下卻等在直播間里拼手速。
時代車輪飛速運轉,想不被碾壓淘汰,就要懂得跳出思維定式,不斷躍升認知。著眼當下,勤于思考,不人云亦云,多深究追問,前路才會逐漸清明。對待未來,終身學習,不斷拓寬認知邊界,方能讓你我不被“舊觀念”所困。面對世界,保持敬畏,不輕易否定他人,時刻反省自躬,才能真正地見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