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批量轉讓試點逐步放開以來,個貸不良市場交易一路上升。
2025年一季度,銀登中心的個貸不良資產包成交數量128個,是2024年同期的4倍有余;成交額370.4億元,為2024年同期金額的近8倍。
“每天打開郵箱,就收到多封邀標函,根本看不過來。一年也只有200多個工作日,即便團隊人員不吃不喝不睡,也做不完。”一位資深AMC(資產管理公司)人士稱。
這與中小銀行和非銀金融機構被納入個貸不良批轉試點有關,參與機構進一步擴容。東方金誠梳理,截至2025年4月17日,已有1025家機構(含分支機構)在銀登中心開立了不良貸款轉讓業務賬戶。
個貸不良處置上漲更深層次的邏輯在于,內外部經濟環境復雜性增加,金融機構的零售業務不可避免受到沖擊,不良資產轉讓類型亦從信用卡、消費貸延伸至車貸、小微經營貸等領域。
監管數據顯示,僅商業銀行在2024年末的不良資產余額達3.8萬億元。有行業人士測算,其中,商業銀行的個貸不良規模占比38%,加上非銀機構的個貸不良資產規模,市場規模近1.8萬億元。
隨著供給邊際增加,個貸不良資產的價格有所回落且趨于相對理性。2021年個人不良轉讓的價格較高,大多最低一折起拍。而在當下,轉讓價不斷探底,出現了0.1折掛牌的情況。
多位行業人士稱,未來個貸不良包的價格有望進一步走低。“其一,自2018年至今,信用卡不良首年回收率逐步降低。其二,近年個人信息、消保等政策趨嚴,對清收帶來較大影響,資產包的成交價格也隨之變化。”火栗網特聘高級顧問彭城對《財經》稱。
“個貸不良是未被充分開發、充滿機遇的藍海。”多位AMC人士表示,根本忙不過來。
萬億市場從何而來?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資產余額達3.8萬億元,其中個貸不良規模占比38%。若加上非銀機構的個貸不良資產規模,市場規模近1.8萬億元。
究其原因,2007年之后,中國經濟增長的動能從外需、制造業、投資,轉向內需,金融機構圍繞居民部門發力零售業務。
“在經濟上行的過程,居民杠桿加得快,而在當下,杠桿率出現明顯停滯,這意味著存量風險暴露。”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在近期由不良資產行業觀研主辦的“第七屆個貸資產管理與處置論壇”上表示。
另外,近些年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消費觀念的變遷,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迅猛進步,極大地提升了個人信用貸款獲取的便捷程度。浙商資產黨委委員、總法律顧問陸秋君表示,貸款規模呈爆發式增長,但此后受疫情影響以及中美貿易沖突等因素疊加,不良資產規模快速攀升。
以銀行業為例(大多數非銀機構未披露完整數據),個貸不良率呈齊升態勢。根據六大行財報,2024年末,中國銀行個人貸款不良率較上年末上升0.21個百分點;農業銀行個人貸款不良率較上年末上升0.3個百分點;工商銀行個人貸款不良率較上年末上升0.45個百分點;建設銀行個人貸款不良率較上年末上升0.32個百分點;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個人貸款不良率較上年末上升0.27個百分點、0.16個百分點。
個人消費貸款也面臨著不良率攀升的問題。例如有大行的個人消費貸款金額從2023年的1.2%占比上升至2024年的2.3%,不良率也上升了0.41個百分點,至1.55%。一家全國性股份行2024年報顯示,個人消費貸款不良率2.14%,較上年末上升0.59個百分點。另外一家股份制銀行的個人消費貸款不良率從2023年末的4.44%上升至2024年末12.37%。
在銀行的個貸資產結構中,個人經營貸款占比較大。2020年以來,國家鼓勵加大對普惠小微的支持力度,其中包括對個人名義的經營性貸款的支持,2020年單年度凈增規模2.3萬億元,較2019年單年度凈增幾乎翻倍,隨后三年分別凈增2.6萬億元、2.7萬億元、3.3萬億元。
過去多數銀行的個人經營貸款不良率在1%以下。“主要是初始規模小,每年規模增速較大造成的。”有國有大行人士稱。
但到了2024年末,經過幾年的增長,個人經營貸款的規模和不良率也有了較大上升。例如工商銀行個人經營貸款為1.68萬億元,不良率為1.27%;農業銀行個人經營貸款為2.5萬億元,不良率為1.39%;建設銀行個人經營貸款為1.02萬億元,不良率為1.59%等。
“個人經營貸款的不良才開始暴露,逾期到了一定期限,轉讓的節奏會逐步加快。”一位AMC人士向《財經》表示。
信用卡貸款不良率同樣快速攀升。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達到1239.64億元,同比增長26.31%,占信用卡應償信貸余額的1.43%,較上年末增加0.3個百分點。
《財經》統計,在14家已經披露2024年末信用卡應收賬款不良率的銀行中,最高值為4.14%,最低值為1.46%。民生銀行、工商銀行、興業銀行、重慶銀行等機構的信用卡應收賬款不良率在3%以上。
一位信用卡業資深人士分析,在零售轉型背景下,一些銀行存在過度營銷、高額授信的粗放式經營現象。他引用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佐證,截至2024年四季度,信用卡發卡量連續九個季度下降,累計減少約8000萬張。銀行粗放式經營還造成一些借款人共債程度上升,反過來推高了銀行自身風險。
《財經》從行業人士處還了解到,有地方銀行為了并入省級農商行做準備,因此將不良資產包“出表”。
2025年3月,西部一家農商行在銀登中心掛出一個不良資產包,包含156筆個人消費及經營性貸款,未償本息總額2416.2萬元,加權平均逾期3028.94天。
“我們已經全部進行了核銷,承擔損失。當前省里在籌備省級農商行,我們將會并入,為了優化報表和滿足改制需求,即使轉讓價格不高,我們也要把這些壞賬出表。”該行一位相關業務人士稱。
通過轉讓不良貸款,銀行可以釋放被占用的資本和資源,提升整體經營效率。在曾剛看來,現在不少機構把特殊資產管理部當成利潤創造部門來管理,在低息差的環境中,通過新增貸款賺錢其實很難,而且還可能形成風險,但如果把核銷的資產收回來一些,相當于創造了新利潤。
彭城則表示,假如一家金融機構,出售價值100元的個人不良債權,收回10元。剩余損失的90元也可以進行稅務核銷處理,這能帶來22元左右的稅收優惠。在報表上大致體現為30元的收入。“金融機構以業績考核為導向,這種處置方式能夠快速修飾報表。”他稱。
“百花齊放。”這是彭城對當前個貸不良現狀的描述。他稱,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參與進來,從此市場擺脫了對單一公司的依賴,變得更加健康和穩定。
2021年-2022年,無論從出包數量還是轉讓資產規模來看,平安銀行都位居前列。2023年,平安銀行依然占據了市場50%以上的份額,但市場同時出現了另外兩個主力軍:民生銀行和捷信消金。
而進入2024年,平安銀行的出包比重則降至25%以下。《財經》據銀登中心公告統計,2025年一季度不良貸款轉讓掛牌項目數達255單,較2024年同期的86單大增196.5%,平均每天“上架”約三單。
個貸不良批量轉讓業務起始于2021年。由原銀保監會于2021年初發文啟動、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作為首批試點機構實施。
一年后的2022年12月30日,原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第二批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的通知》,將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農業發展銀行以及信托公司、消費金融公司、汽車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以及部分省市的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中小銀行機構納入試點機構范圍,新增出讓方合計超過500家。
隨著中小銀行和非銀金融機構納入個貸不良批轉試點機構范圍,截至2025年4月17日,已有1025家機構開立不良貸款轉讓業務賬戶;2025年一季度新增26家機構開立賬戶,均為出讓方機構。
彭城介紹,在出讓主體中,當前最積極的當數股份行,例如平安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等;消費金融公司出讓量也較大,原因在于這些機構的信貸資產很容易標準化;國有行保守且穩健,預計在2025年-2026年出包的節奏會逐步加快;地方城商行開始入場,不過由于屬地化管理,清收稍難。
根據政策,目前只將注冊地位于北京、河北、內蒙古、遼寧、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河南、廣東、甘肅的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中小銀行機構納入試點機構范圍。“未來,個貸不良批量轉讓業務有望進一步放開,市場主體將會繼續擴圍。”有市場人士稱。
另外,信托行業也出現了一筆轉讓。2024年12月5日,光大興隴信托上海業務中心協同普惠金融部管理項目“美好生活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項下的個人不良貸款轉讓項目在銀登中心正式掛牌,三家AMC正式報名參與,項目于2024年12月19日在多輪競價后完成轉讓。
“信托業在過去同樣向個人發放了不少消費貸款,沉積了大量不良,隨著風險出清的要求,這塊也是較大的市場。”一位信托業人士稱。
近兩年,大量金融機構參與轉讓試點,尤其是各銀行信用卡中心、各消費金融公司積極出包,同時,受讓方經過多年市場檢驗,對于批量個人業務了解日益深入并取得大量處置經驗,供需雙方博弈下,價格有所回落且趨于相對理性。
彭城統計的2023年二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批量個貸不良業務平均本金回收率(∑轉讓價格/∑未償本金)多在6%-9%,平均折扣率(∑轉讓價格/∑未償本息費)多在3.9%-5.8%。
“其中,2023年二季度的平均本金回收率、平均折扣率較高,原因在于當期資產特征存在差異,二季度資產包平均逾期天數為820天(未去除重復掛牌),而當年一、三、四季度資產包平均逾期天數分別為1637天、1374天、1201天。”彭城稱。
若將時間拉長,2021年-2024年期間,銀登中心數據顯示,累計成交了1094單個貸批轉業務,本息合計成交金額達到2771.9億元,而轉讓價格為134.2億元。
“平均本金回收率為8%,平均折扣率為5%。”世聯資產評估公司總經理陳迅介紹。
早在2021年-2022年,受限于資產出讓方的單一,市場供需關系不完全匹配,部分資產包價格較高,平均本金回收率在10%甚至更高。例如當時首單平安銀行個貸資產包債權本金共計618.66萬元,起拍價100萬元,經過44輪競價,最終溢價189%,以289萬元的價格成交。
“這超過了應有的價值。當時大家都想試水,不掙錢不重要,重在嘗試,比較瘋狂。但現在進入專業化2.0時代,市場回歸了理性。”多位AMC人士告訴《財經》。
2025年二季度以來,部分金融機構個人不良貸款轉讓價格再探底,甚至出現了0.1折起拍的情況。
“我不認為這是白菜價。批量個人業務的復雜性可能超過公司業務。”在彭城看來,比如有些個貸包的加權平均逾期天數超過8000天,也就是20年,有些個貸包要求轉讓后免除原擔保機構的擔保責任,有個貸包已經超過訴訟時效,上述情況均影響價格的走勢。
對于未來個貸包的價格,多位人士稱,有望出現一定的下降。彭城判斷的理由在于,根據多家銀行信用卡回收數據,自2018年至今,信用卡不良首年回收率逐步降低,個別銀行從30%下降至10%左右,這將對批量個人業務的整體估值產生一定的影響。從受讓方角度來看,近年個人信息保護、消費者保護等各類政策以及監管動作,對個人不良的清收帶來較大影響,部分投資未達預期,可能導致投資人參與意愿下降,進而在供需博弈中影響資產包的成交價格。
收購資產包后,如何高效處置也是AMC較為核心的能力。“100元的東西賣5元,看上去似乎很便宜,但在當前的不良資產處置行業,并不容易賺回來。”不良處置行業資深業務人士張非凡算了一筆賬,至少要收回本金的約2.5倍-3倍(約15元)才不會虧本,因為服務資產處置方的電催、法催公司會拿走40%,此外還要考慮資金成本、運營成本等。
陳迅則稱,對于買方而言,要具備系統的分析、清收,催收、調節、訴訟的成本需納入考慮。“要對整個資產去做績效的評估,包括債權金額的分級管理,地域性催收的策略,并進行多層次分檔,針對不同資產使用不同的催收處置手段,精細管理,切莫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