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多元化的時代,藝術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各種形式豐富著我們的生活,為我們提供了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中西方藝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本文旨在通過對初中美術教材(浙美版)中西方藝術的對比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藝術的異同,從而更好地欣賞和理解藝術。
初中美術教材(浙美版)概況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美術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以下簡稱“浙美版”)于2003年開始在各地實驗區使用,該版本的美術實驗教科書依托中央美術學院和浙江省的美術教研力量,具有顯著的特點,是11套美術教科書中地方版本的典型代表。該教科書在自我介紹及其適用范圍中表明,較適用于經濟較發達的省份。
浙美版實驗教科書由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擔任主編,采用了單元和單課式相結合的體系編排結構。除一、二年級外,每冊教科書分為“時代新貌”“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校園生活”“創造天地”“藝術瑰寶”六個單元。在內容選擇上,該教科書注重現代和傳統的有機結合,除了根據各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組織與之相適應的現代生活方面的課題內容外,還精選了我國傳統藝術的經典作品為教學內容。
大單元教學的內涵及特征
大單元教學是一種以大主題為核心,以學科內和學科間的知識技能為線索,進行整合、統整和重構課程內容的教學形態。它強調在一定的教學時間內,通過系統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某一領域的核心知識和技能,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大單元教學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整合性。大單元教學以大主題為核心,將學科內和學科間的知識技能進行整合和統整,形成系統化的課程內容。這種整合方式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整體框架和內在聯系。
拓展性。大單元教學不僅關注知識的傳授,還注重拓展學生的視野和思維。通過引入多方面的教學資源,使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信息和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探究性。大單元教學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究和自主學習。通過設置問題、提供案例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和發現,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單元教學是一種具有整合性、拓展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教學形態。它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在大單元概念下研讀初中美術教材(浙美版)中西方藝術對比分析是十分有意義的。
教材內中西方藝術要素對比分析
一、齊白石和畢加索的對比 七年期上冊
齊白石和畢加索是兩位杰出的藝術家,他們是同時期能夠分別代表東西方藝術的畫家。他們都極具世界影響力,細究他們的生平還能發現他們有著非常多的共同點:在二戰時期,他們熱愛和平、反對戰爭,并用藝術創作直面法西斯的暴行進行諷刺;他們的藝術風格多樣,且都與他們的個人經歷息息相關;他們都勇于創新,從而開拓畫風,使自身藝術創作具有跨時代意義(齊白石一衰年變法;畢加索一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
基于他們繪畫方式的不同,我們還可以探究出他們的藝術風格和創作方法有著顯著的區別。齊白石的藝術風格以中國傳統水墨畫為主,而畢加索則是一位西班牙畫家,他的藝術風格以立體主義、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等多種流派為主。
二、北京故宮和巴黎羅浮宮的對比——七年級下冊
北京故宮和巴黎羅浮宮分別是東西方文明的瑰寶,是人類歷史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座宮殿建筑風格、歷史文化、藝術價值都有其獨特之處,但也存在許多相似之處。本文將對這兩座宮殿進行比較,探討它們的異同之處。
三、瓷器之美和(玻璃)流光溢彩的對比八年級上冊
瓷器與玻璃雖然都是生活中的常見物品,但它們所蘊含的美感和文化意義卻有著天壤之別。瓷器和玻璃雖然材質不同、美感各異,但它們都是人類工藝的瑰寶。瓷器的內斂和玻璃的張揚正是人類對于不同文化的審美追求的體現。在欣賞這兩種工藝品時,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它們的美,更能領略到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和歷史意義。
四、恢宏燦爛的唐代美術和輝煌的文藝復興美術的對比一一九年級上冊
唐代美術和文藝復興美術在文化背景與審美觀念、形式語言與技巧、題材內容與象征意義、社會功能與影響以及技術運用與創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異同。兩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下發展起來,但它們都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審美追求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瑰寶。通過對這兩者進行對照和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對藝術發展的影響以及東西方藝術的異同與融合。
五、江南園林和現代建筑對比一一九年級下冊
基于對比要素的串聯梳理出初中階段教材內中西方藝術對比大單元的脈絡(邏輯關系)串聯初中階段三個年級中西方藝術對比大單元脈絡如下:
七年級上冊的美術課程首先通過引導學生走進美術這一大單元章節,讓他們了解美術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從各個門類的藝術作品中展現了中西方不同的藝術作品。在接下來的章節中,學生將深入學習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美學觀念。
最后通過齊白石與畢加索的藝術對比,展現中西方繪畫種類的獨特魅力。七年級下冊的課程內容中手繪校園風景課程則讓學生感受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后面一系列小單元課程讓學生在學習山水畫的基本技巧的同時,領略中國山水的魅力。最后通過北京故宮和巴黎盧浮宮的主題讓學生通過對兩大世界文化遺產的參觀和學習,深入了解中西方古代建筑的魅力和特色。
八年級上冊教材運用“巧用身邊的材料”這一主題,讓學生學會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材料進行創作。自然銜接到瓷器風韻與玻璃流光溢彩的對比,讓學生了解了中國傳統的瓷器文化和玻璃制作工藝的歷史。八年級下冊的課程內容雖然沒有特定的中西方藝術對比小單元。但通過服裝這一單元,如絢爛的民族服飾、青春風采與服裝設計,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展示了中西方美術在生活服飾中的對比。
九年級上冊對比賞析了恢弘燦爛的唐代美術與輝煌的文藝復興美術,雖然兩兩時間跨度較長,但其燦爛的藝術形態都得益于文化的開發、思想的解放。這有助于學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藝術傳統,學生可以深入探索中西方美術差異背后的底層邏輯,并培養跨文化意識和審美能力。九年級下冊的課程內容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主題,從美好宜人的家居環境、大學之門、尋訪古民居到最后的江南園林與現代建筑兩課對比,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和設計理念,并激發他們對傳統和現代藝術形式的熱愛和尊重。
本文通過對初中美術教材(浙美版)作品的中西方藝術進行對比分析,探討了中西方藝術的共性和差異。這些差異反映了中西文化之間的不同理解和追求,也為我們提供了更深入了解和認識中西方藝術的視角。
(作者單位:杭州市丁蕙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