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認為,資本市場是推動國家技術進步、助力科創型企業發展的重要市場化力量。我們應給予小企業足夠的關注與支持,助力它們成長,進而增強上市公司整體競爭力,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以下內容為書籍節選,內容有刪減。
推動中國資本市場實現良好發展,必須要在資本市場的觀念認識、上市公司競爭力的提升和市場流動性預期機制的構建等方面有深刻認識。
正確認識資本市場的功能、地位和作用,深刻且準確把握資本市場在中國經濟發展與金融體系建設中的重要性,是發展資本市場的前提。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將資本市場的作用精準概括為“樞紐功能”,強調“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這一表述高度凝練,精準闡釋了金融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及資本市場作為現代金融體系重要載體在經濟運行中的獨特價值。
過去,我們對資本市場的理解較為淺顯、片面,甚至存在偏差,簡單地把它看作融資市場。資本市場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層面:狹義資本市場主要指"IPO"和交易市場;廣義資本市場則涵蓋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等。它們同樣是資本市場不可或缺的部分。前端風險資本業態為資本市場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與資源,若缺少這些前端環節,資本市場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缺乏可持續性。
資本市場中的各類投資行為,像天使投資、PE(私募股權投資)、VC(風險投資),以及"IPO"和交易市場,雖都具備融資功能,但本質是投資,最終目的是獲取收益。缺乏回報的融資難以長久維系。在投機氛圍濃厚的市場環境下,資產往往難以展現出良好的成長性。因此,資產就不能如實反映出經濟運行和企業的發展狀況。我們必須轉變觀念,深化對資本市場的認知。
從市場功能角度來看,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是財富管理,是典型的投資市場。從更宏觀的戰略層面而言,資本市場是推動國家技術進步、助力科創型企業發展的重要市場化力量。若缺乏資本業態的創新,產業轉型將面臨重重阻礙,新技術無法自動轉化為新的高科技產業。從新技術到新的高科技產業的轉變,離不開相應資本業態的孵化與推動,這正是金融創新的價值所在。
研究美國經濟強盛發展的原因,會發現技術進步和科創性金融的作用舉足輕重。技術進步、寬松的發展環境以及能夠促使技術進步轉化為科創性產業的新興資本業態,共同推動了美國產業結構的順利轉型。中國要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也必須重視資本市場在這些方面的關鍵作用,深化對資本市場功能、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資本市場穩健發展的根基在于上市公司的競爭力。以往,我們常提及“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而“大力提高上市公司的競爭力”這一表述可能更為準確。
在中文語境里,“質量”的評判標準有時難以界定,不能簡單認為盈利的企業就是高質量企業,虧損的企業質量就差。現代金融理論中的資產定價模型已發生根本性變革,在早期模型中,利潤占據重要地位,然而在當下,它只是最基礎的定價考量因素。
企業發展如同人的生命,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有著自身的周期。不能以企業當下的盈利狀況簡單評判其優劣,就像不能因為人終有一死,就否定生命過程的意義。投資企業,實則是投資其發展過程中那些充滿潛力與變化的精彩階段,誰能精準把握這一階段,誰就能創造更多財富。因此,資產定價更多是對企業發展過程中不確定性的精彩部分進行定價。
在現代金融理論的定價模型中,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起著尤為關鍵的作用。以納斯達克、道瓊斯指數、標普"500"為例,它們之所以能不斷創新高,重要原因在于注重定價的階段性,剔除了部分傳統落后的影響因子,同時充分運用市場技術性工具,使得市場定價更加高效、精準地反映資產的真實價值,進而推動指數不斷攀升,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更為合理的投資參考依據。
當下我們所說的市值管理,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其核心在于引導上市公司梳理并改善影響企業定價的因素,在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合理運用回購、注銷等市場化技術工具,提升企業價值。
股份回購注銷是提升企業價值的有效手段。回購后注銷股份,會減少市場上的流通股數量,在企業盈利不變的情況下,每股收益會相應提高,從而提升企業在資本市場的吸引力,推動企業價值增長。
我們必須充分意識到,合理運用資本市場中的各類工具,對市場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過去,我們在這方面的認識有所欠缺,如今需要強化這方面的理解與實踐,充分發揮各類工具的積極作用,促進資本市場的良性發展。
我們務必高度重視提升上市公司的競爭力。缺乏有競爭力的上市公司,即便資本市場看似繁榮,也不過是泡沫。
在此過程中,小企業的作用不容小覷。所有大企業都是從小企業起步,逐漸發展壯大的,沒有哪家企業生來就是行業巨頭。
小企業要成長為大企業,需要借助并購、參與市場化競爭、明確自身發展目標,建立市場化管理機制。盡管投資小企業存在風險,但風險背后往往潛藏著巨大的成長機遇。我們應給予小企業足夠的關注與支持,助力它們成長,進而增強上市公司整體競爭力,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圍繞上市公司的競爭力,有兩個問題值得關注。
第一,排隊上市現象。這一現象存在壟斷性、體制性和制度性的超額利潤,必須改革這種導致體制性、制度性不公平利潤的形成機制。相較于單純關注市場指數,市場公平性更為重要。因為只要市場公平、透明,并且建立起有效的上市公司激勵機制,市場指數自然會維持在合理水平。所以,不能因為企業規模小或暫時處于虧損狀態,就否定其價值。許多優秀企業早期都經歷過虧損,高科技企業更是如此。
第二,“爆雷”、“踩雷”現象令人擔憂。普通投資者很難判斷上市公司是否存在隱患,這一問題需要通過法律、規則、中介機構以及上市公司自律來解決。上市公司自身不能隱瞞隱患,中介機構要肩負起排查隱患的責任,不能只想著收取高額審計費,簡單簽字敷衍了事,而應切實履行職責,排查風險。監管者則需要制定完善的監管法規,明確告知發行人和中介機構,無論是故意埋下隱患,還是未盡到“排雷”責任,都要承擔嚴重的法律后果和經濟賠償責任。這些問題與我們對資本市場的認知以及制度設計緊密相關。
(本文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求,本刊記者謝瑋采訪整理,稿件經本人審核)

書名:《解碼中國經濟——12位經濟學家的思享課》
編著:中國經濟周刊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責編:孫庭陽""suntingyang@ceweekly.cn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