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6月12日,印度航空一架波音787客機起飛后墜毀,至少265人死亡。同日,美國亞特拉斯航空一架波音747貨機因發動機故障緊急迫降。
烏克蘭航空空難、韓國濟州航空空難……近年來,這些大的航空事故,摔的都是波音的飛機。波音飛機的故障如“按下循環鍵”:起飛爆胎、起落架異常、液壓系統失效,甚至飛行中艙門掉落……
飛機頻繁出事,載人飛船也不穩定。知名的Starliner“星際客機”飛船第一次送人上天,就因故障,把原本計劃太空工作9天的兩名宇航員,遺留在空間站287天。
難怪有波音員工吐槽,每天都有波音飛機因發現問題被送來修復,“更換門塞就像更換內褲一樣頻繁”。
故障頻出,實則暴露了波音在生產質控、安全設計驗證和供應鏈管理上的系統性漏洞,折射出的是波音在安全與效率博弈中的失衡。
“波音本是世界航空工程技術和精確度的‘黃金標準’,現在卻掉進了谷底。”航空分析師阿布拉菲亞這樣評價。
2024年,美國司法部與波音公司簽訂了一份罰款高達2.436億美元的認罪協議。協議中,波音承認在2018年和2019年的兩起致命空難中“密謀欺詐美國聯邦航空局”,從而避免遭受庭審。風波背后,暴露出波音深層問題已積重難返。
1996年,波音以133億美元的天價吞并麥道。這場看似鞏固行業霸主地位的交易,卻埋下了意想不到的隱患——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麥道“快速回報”的商業基因從內部瓦解了波音的技術血脈。


這種短期利益導向在737MAX的設計制造上暴露無遺。簡單來說,就是為了爭奪市場,波音壓縮研發成本和周期,倉促上馬了新機型。
調查顯示,737MAX客機的“機動特性增強系統”是造成墜機的一大因素。另外,波音公司將業務層層外包,也將利益置于安全之上。
除了自身問題,對波音危機的釀成,美國政府相關部門也難辭其咎。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為節省經費,數十年來將部分飛機安全認證工作外包給波音等制造商,導致波音長期“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監管的缺位,讓波音在設計與生產過程中的問題未能及時被發現和糾正,安全隱患不斷累積。
頻發的事故讓波音的訂單大幅減少,經營狀況每況愈下,凈虧損持續擴大,波音不得不采取裁員措施。然而,裁員導致技術人才流失,生產環節人力不足,進一步加劇了質量管控的難度。
市場在用真金白銀表達對波音的信心動搖:受此次印度空難影響,波音公司股價在美股盤前交易中下跌8%。
2024年,波音營收665億美元,僅為2018年的66%。這已經是波音連續6年虧損。
在一系列的事故、調查、供應鏈質控危機之下,波音去年的交付量和新增訂單也并不理想。
2024年波音全年獲得569架飛機訂單,相比2023年同期下挫近六成,有3個月份新增訂單數量均僅錄得個位數。全年共交付348架飛機,較2023年下滑近35%,不及競爭對手空客交付量的一半。
中國市場的流失尤為刺眼。2018年波音在中國民航機隊占比近半,2024年新引進飛機滲透率已降至26%。直至一周前,波音才重啟對華客機交付。
此次印度空難,無疑讓波音本就艱難的處境“雪上加霜”。如何贏回市場信任、修復安全體系?這不僅是波音的考題,更是全球航空業必須直面的課題——當商業利益與安全底線失衡,任何“巨頭”都可能在風險中傾覆。
編輯:孫曉萌sunxiaomeng@ceweekly.cn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