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國家能源集團山東蓬萊公司10.1"萬千瓦/20.5萬千瓦時(功率"10.1"萬千瓦,容量20.5"萬千瓦時)復合儲能電站項目(下稱“蓬萊復合儲能電站”)通過驗收。建設者歡呼雀躍。
蓬萊復合儲能電站是國內首個集成4種新型儲能技術的復合型智慧儲能示范項目,要協同發揮4種儲能技術最大效力,為儲能行業做出示范。
約3個月前,蓬萊復合儲能電站一次并網成功。從那時起,該項目開始試運行,如今終于正式商用。
近期,本刊記者一行走進蓬萊復合儲能電站,了解這一項目的最新進展。
“儲能電站立項之初,目的是消納山東新能源電力波動。現在看來,恰好契合了電力市場發展態勢。”國家能源蓬萊發電有限公司(下稱“蓬萊發電”)副總經理王軍海介紹。
作為排名靠前的經濟大省,山東省的電力供應端和用戶端有著“甜蜜的煩惱”。2024年10月,山東省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歷史性超過煤電;今年5月,山東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超過51%。新能源發電有隨機性、波動性、間歇性的特點,出力與電網負荷需求難以實時匹配。
例如,光伏發電機組在午間陽光充足時,發電量高,此時恰逢用電低谷。晚間,光伏發電到了低谷,此時到了用電高峰。風力發電機組的發電效率與風速大小和穩定性有直接關系。
電網需要實時電量平衡,山東省內現有機組運行調整能力已發揮至極致,但仍有時段性棄電情況發生,迫切需要調節性電源發揮調峰、調頻作用,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為解決這類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在《“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里明確,積極支持各類主體開展共享儲能、云儲能等創新商業模式的應用示范。這些儲能設施,被人們形象的稱為大型“充電寶”。
結合地區電力系統的調節需求和國家能源集團的發展規劃,作為儲能應用先行軍的山東與國家能源集團協作,蓬萊復合儲能電站項目建設啟動。
“與部分電站最多兩三種儲能方式不同,蓬萊復合儲能電站肩負著科研項目產業化落地的重任,創新性融合了飛輪、磷酸鐵鋰、鈉離子和全釩液流4種儲能方式,成為目前業內技術路線最多的儲能電站。”蓬萊發電總經理李智華告訴記者。
飛輪調頻反應速度快,可達毫秒級;磷酸鐵鋰電池技術成熟、能量密度高;鈉離子電池低溫性能好、安全性較高;全釩液流電池可深度放電而自身損害較低,壽命可長達10~20年。
該項目是國家能源局及國家級新型儲能試點示范項目、國家能源集團科技項目,需要國能信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能信控”)做好協同控制關鍵技術,讓各種儲能方式都發揮各自優勢。


“項目設計實現4種多技術協同作戰,目的是能彌補單一儲能技術能量密度和壽命的不足,揚長避短,全面覆蓋短時調頻、中長時調峰等多種需求場景。”蓬萊發電副總經理李躍林介紹,“我們這個項目,就是要在實際運轉中積累經驗,為同行做出示范。”
試運行兩個月,4種儲能方式協同的優勢得到了充分驗證。
飛輪調頻可以在收到調度指令信號后100毫秒以內達到滿功率充電或放電狀態。據蓬萊發電電氣專工孔令勃介紹,他們采用了全球單體最大的磁懸浮飛輪裝置,能輔助蓬萊電廠燃煤機組快速、準確跟隨調頻指令,有效提升機組的綜合調頻性能,釋放火電機組自身發電能力,提升設備可靠性。
2024年11月,4MW級磁懸浮飛輪入選國家能源局第四批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名錄。
國能信控項目工程師翟飛飛介紹,項目使用新一代磷酸鐵鋰電芯,比前一代更節能、裝配簡化程度更高、施工量更少。“公司在江蘇有專業的儲能生產基地,組裝集成后運送到這里,接線后就能使用,比在現場集成效率更高、質量更穩定。”
“我國全釩液流電池儲能技術水平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但受到成本制約,目前尚未大規模產業化。”據國能信控副總經理張傳升介紹,國能信控和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合作研發的液流電池系統設備,首次應用了國家能源集團自主研制的大功率電堆,能量效率大幅提升。“相信隨著全釩液流電池的廣泛應用,成本能更快地降下來,推動全釩液流電池儲能技術產業化進程。”


鈉離子因技術壁壘和商業化進程較慢,國內應用并不多。蓬萊復合儲能電站的鈉離子電池使用了一組電池,用于提高儲能電站的安全性。
截至目前,蓬萊復合儲能項目已經獲得20項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受理4項,軟件著作權登記3項,論文發表7篇,其中5篇發表在核心期刊。
科研項目產業化落地的另一個關鍵是,如何為客戶創造價值,使儲能項目“建得好、用得好、管得好”。在蓬萊復合儲能電站設計之初,這個問題就被充分考慮。
“實現電價低谷時充電,電價高峰時放電,為電網‘削峰填谷’穩定運行貢獻力量的同時,獲得經濟效益。”張傳升解讀儲能電站的盈利模式。
據蓬萊發電設備管理部副主任李松濤介紹,今年“五一”期間,山東省午間時段的上網電價是-0.08元/度,晚間用電高峰時電價約0.6元/度,能利用好這個時段才能讓儲能電站實現效益最大化。
國能信控新能源業務中心總經理張毅博告訴本刊記者,作為電廠智能化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多年的經驗讓他們對電廠經營模式理解得更深,在搭建涉及交易決策的協同調度系統時,作出了合理決策。
據張毅博介紹,調度系統包含能量調控與交易決策兩大模塊,以山東電力市場交易規則為前置條件,以復合儲能系統的綜合能效最優化以及保障運行安全可靠為目標,綜合考慮鋰電池、鈉電池、液流電池的壽命、健康度、荷電狀態、運行成本等,在各種電池間合理分配功率。當然,還要參考市場預測信息,以經濟效益最優為目標,尋找充放電計劃的最優解,實現多形式復合儲能優勢互補和高水平運營。
“這樣,才能達到既保障電廠收益又主動支撐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效果。”李松濤說。
項目每年充放電次數越多,電站的經濟效益會越好。據悉,項目轉入商業運營后,儲能電站可實現每天約9萬元的盈利。
為了對儲能電站多形式儲能系統進行全面的、深入的綜合管控,蓬萊復合儲能電站還配置了一套儲能綜合運維管控平臺,能夠從電池運行機理方面對熱失控等故障提供及時、準確的早期預警信息,以幫助管理人員及時采取措施,預防事故發生。平臺預警診斷準確率大于95%,運維成本降低20%,真正實現了降本增效。
有了儲能電站,機組響應速度和調節能力都會提高。項目提升了機組支撐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能力,還能通過現貨交易、容量補償和輔助服務等提升相關收益。”李智華說,“健全儲能收益機制,是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責編:楊琳""yanglin@ceweekly.cn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