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語文作為基礎學科,在特殊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對于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尤其是智力障礙學生而言,由于感官接收信息渠道的局限,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視覺情境教學通過創設豐富的視覺環境,為智力障礙學生提供了更為直觀、形象的學習體驗,成為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1]。本文立足視覺情境視域,探討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學的價值與困境,并提出相應的創新路徑,旨在為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學實踐提供有益參考,助力智力障礙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
一、視覺情境視域下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學對智力障礙學生的價值
視覺情境是指通過圖片、視頻、實物、多媒體課件等可視化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直觀、形象的學習環境。在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學中,視覺情境通過調動學生的視覺感知,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具體可感的畫面,能夠彌補智力障礙學生接收信息的不足,為其提供更豐富和有效的學習體驗。
(一)教學價值
1.提高學習理解效率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視覺情境能夠提高智力障礙學生的理解效率。智力障礙學生在認知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教師單純依靠文字和語言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通過視覺情境,教師可以將抽象的語文知識轉化為直觀可感的畫面,使學生能夠通過視覺更全面地把握教學內容,促進他們對語文知識的整體理解,顯著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2.拓展學生認知邊界
視覺情境有助于拓展智力障礙學生的認知邊界。許多智力障礙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接觸較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往往存在局限性。通過視覺情境,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各種生活場景和社會現象,使他們在學習語文的同時獲取豐富的社會文化知識和生活經驗,為未來適應和融入社會打下基礎。
(二)情感價值
1.加強師生交流
視覺情境為特殊教育學校師生的交流搭建了橋梁。由于智力障礙學生在語言交流方面存在障礙,傳統的語言溝通方式往往難以達到理想效果。而視覺情境能夠為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提供新的渠道。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視覺情境內容,可以直觀地傳達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情感與價值觀念,使學生在視覺感知中體會到教師的教育意圖和情感關懷[2]。同時,學生也能夠通過視覺情境的內容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從而實現與教師的雙向情感互動,建立更為深厚的師生情誼。
2.豐富情感體驗
視覺情境能夠豐富智力障礙學生的情感世界。智力障礙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難以感受語言的情感色彩,其情感體驗相對單一。通過精心設計的視覺情境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更好地體驗和理解各種細膩的情感變化。當教師運用圖片、視頻等視覺媒介展示自然風光、人物故事或社會現象時,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喜怒哀樂、親情友愛等多元情感,這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還能提高學生的情感辨識和表達能力。
二、視覺情境視域下針對智力障礙學生語文教學的困境
(一)教師層面
在通常情況下的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仍運用傳統的以教材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很少根據智力障礙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創新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難以激發智力障礙學生的學習興趣,容易導致智力障礙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抵觸情緒。同時,部分教師過于重視對學科知識的講解,忽視了對文章情感與內涵的探究。智力障礙學生難以感知文章的韻律與情感,因此難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部分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和實施教學活動時,沒有充分考慮智力障礙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導致教學內容不契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
此外,部分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師在視覺情境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方面存在明顯不足,缺乏系統的視覺情境資源開發培訓,不熟悉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無法設計符合智力障礙學生特點的視覺情境。
(二)學生層面
智力障礙學生普遍存在認知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即使是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其個體差異也較為顯著。這種個體差異使得教師難以設計滿足全體學生需求的視覺情境內容,往往導致部分學生無法有效參與教學活動。
視覺情境雖有助于智力障礙學生理解語文知識,但過度依賴視覺材料也會削弱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文字想象力。許多學生習慣于感知具體的畫面,面對純文字內容時常感到困惑和抵觸。此外,學生對視覺情境內容的解讀能力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對圖像信息的理解存在較大偏差,無法準確把握視覺情境內容與文本內容之間的關聯。在情感體驗方面,智力障礙學生往往難以通過語言的音韻美感獲得情感共鳴,需要通過更直觀的視覺引導才能產生情感共振,這使得語文學習中的審美體驗和情感培養面臨較大挑戰。
三、視覺情境視域下對智力障礙學生語文教學的創新路徑
(一)圖文相輔相成,深化教學內涵
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尤其是智力障礙學生在語言理解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單純依靠文字教學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語文教師可以精心選擇與教材內容緊密相關的圖片、插圖等視覺材料,將抽象的語言知識轉化為直觀形象的視覺表達,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3]。
例如,在講授《春天的雨》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前收集各種春雨景象的圖片,如雨中的花草、雨后的彩虹等,在課堂上結合文本內容展示這些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細節,讓學生感受春雨帶來的生機與美好。同時,教師可以設計“看圖說話”或“看圖寫話”的活動,鼓勵學生根據圖片內容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收集相關圖片資料,制作簡單的圖文并茂的小報,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主動建構圖文之間的聯系,培養自主學習和創新思維能力。圖文相輔相成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彌補智力障礙學生在語言理解方面的不足,還能激發其學習興趣,拓展其認知邊界,真正實現語文教學的育人價值。
(二)課件生動呈現,提升視覺感受
智力障礙學生難以僅通過單純的課堂講解深入理解語文知識。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精心設計生動的多媒體課件,以優化學生的視覺感受,有效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智力障礙學生雖然在文字記憶和語言理解方面存在一定困難,但其視覺感知能力普遍較為敏銳,能夠迅速捕捉并記憶形象直觀的視覺信息。針對這一特點,語文教師應積極創設豐富的視覺情境,通過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打造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增強其知識感知能力。
例如,在講授《四季》一課時,教師可以“認識春夏秋冬的特點”為教學目標,制作富有美感的季節變化課件。教師可先收集四季特色鮮明的自然景觀圖片和視頻,精心設計動態過渡效果,制作出生動形象的季節變化展示課件。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課件直觀展現四季輪回的自然變化,引導學生觀察不同季節的色彩、景物特征,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變化,并通過簡單的文字描述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表達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直觀生動的視覺課件,將抽象的時間概念和季節特征轉化為具體可感的畫面,激發了智力障礙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其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顯著提升了課堂的視覺體驗和教學效果。
(三)教材細致剖析,營造情境課堂
為實現視覺情境下針對智力障礙學生的語文教學創新,教師需深入剖析教材內容,精心營造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課堂,促進智力障礙學生對知識的直觀理解與內化。教師應充分考慮智力障礙學生的學習特點與認知規律,對教材內容進行系統梳理與重構,提煉出核心知識點,并通過視覺情境將抽象的語文知識具象化、生活化。豐富的視覺情境不僅能夠消除智力障礙學生的學習焦慮,激發其內在學習動力,還能夠突破其認知局限,促進知識的有效遷移與應用[4]。
例如,在講授《蝸牛的獎杯》一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創設生動的森林場景,展示蝸牛緩慢爬行的過程和最終獲得獎杯的喜悅時刻。教師可以準備實物蝸牛或蝸牛模型,讓學生近距離觀察蝸牛的特征和行為方式,引導學生將實物觀察與文本內容相結合,以加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同時,教師可以設計角色扮演活動,邀請學生分別扮演蝸牛、兔子等角色,通過肢體語言和表情動作演繹故事情節。此外,教師應注重挖掘教材的情感內涵和價值導向,通過情境體驗活動引導智力障礙學生感悟文本蘊含的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精神品質。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創作簡單的情景劇或繪制漫畫,表達對文章主題的理解,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又能夠提升其語言表達和創造能力。
(四)實踐活動開展,感悟文學之道
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師應立足智力障礙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求,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悟文學之美、品味文學之道。在視覺情境教學中,教師應拓展教學形式,通過組織實地考察、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實踐活動,為智力障礙學生創設沉浸式的學習環境,深化其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感悟[5]。同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其在實踐活動中主動探索、勇于表達,培養其語言運用能力和文學審美能力。
以《丑小鴨》為例,語文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方式,不僅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丑小鴨成長變化的過程,還可以組織智力障礙學生參與情景劇表演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故事情節設計簡單的道具和場景,分配不同角色,通過肢體語言和表情動作表現丑小鴨從遭受歧視到蛻變為美麗天鵝的成長歷程。在表演過程中,學生能夠親身體驗角色情感,深刻理解故事蘊含的“外表與內心”“成長與蛻變”等主題。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創意繪畫或手工制作活動,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詮釋故事中的關鍵場景或人物形象。
四、結束語
視覺情境作為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學的重要創新路徑,為智力障礙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通過實施多種教學策略,教師可以突破傳統語文教學的局限,為智力障礙學生創設豐富的學習環境,促進其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深入了解智力障礙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求,優化教學設計,靈活運用視覺情境資源,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同時,教師還應避免過度依賴視覺材料而忽視文本本身的價值,要引導學生在直觀感知的基礎上進行深層思考和情感體驗。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特殊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我們相信,視覺情境將為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學注入更多活力,為智力障礙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社會融入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秀榮.特殊教育中培智語文教學效果的研究[J].閱讀與成才,2024(1):95-98.
[2]李瑋瑋.特殊教育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智力,2023(5):88-91.
[3]潘彩蓉.視覺情境下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學創新探究[J].求知導刊,2024(33):47-49.
[4]李彥群,王夢瑤,馬斯佳.特殊教育教材,“特”在哪里?:以聾校與普校語文教材中的“語文園地”為中心的對比[J].綏化學院學報,2024(10):33-37.
[5]劉紅.特殊教育中生活語文教學實效性的提高策略[C]//廣東教育學會.廣東教育學會2023年度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十一).山東省東明縣特殊教育學校,2023.
作者簡介:張麗萍(1981.2-),女,福建寧化人,任教于寧化縣特殊教育學校,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