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倡導“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要求教師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整合學科內容知識,加強綜合課程建設,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強化課程的協同育人功能[1]。這指明了新時代的課程建設新樣態一一跨學科融合課程。這樣的課程可以讓學生從小形成打破學科、任務、時空的邊界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筑牢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2]。于是,筆者所在學校堅守立德樹人的初心,圍繞“讓孩子全面發展,擁有有尊嚴的未來”這一辦學理念,以跨學科融合的理念為指導,以藝術學科為主學科,以本地特色文化資源一以竹編和漁歌為基點,將德、智、體、美、勞融入其中,建構了多元、豐富、獨具特色的跨學科融合課程一“編玩編唱”非遺課程。
一、聚焦育人,以竹編和漁歌為中心,豐富課程內容
竹編文化用東方智慧重塑經緯交織的新時代,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名片。學生通過學習竹編、漁歌內容,可以在感受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的同時,豐富文化認知,建立文化自信。筆者所在學校以育人為焦點,以編織為中心,挖掘與之相關的其他學科內容,建構了豐富的跨學科融合課程內容(見表1)。


以“黨建非遺竹編畫”為例,本課以中國共產黨成立、發展歷史為基礎,融入了紅色歌曲、紅色詩詞,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和精神,使他們在豐富已有認知的基礎上受到精神洗禮、建立認同感,并在此基礎上呈現了竹編畫的技巧。這樣,學生可以帶著對中國共產黨的崇敬之情,主動發揮想象力,在腦海中描繪出個性的畫面,繼而靈活地運用學到的竹編畫技巧進行編創。
這樣的課程內容融入了德、智、美、勞,極具育人色彩,可以讓學生通過體驗不同的活動獲得多元發展。
二、基于內容,以支架為助力,推動課程實施
以“十二生肖竹編畫”為例,教師的具體做法如下。
(一)搭建情境支架,助力學生豐富認知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明了情境是影響學習者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現有實踐證明,教師通過搭建情境支架,可以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促使學生主動體驗不同的探究活動,逐步豐富已有認知[3]。所以,為了提高課程實施效果,教師可以依據教學需要搭建情境支架,讓學生通過體驗情境豐富認知。
例如,在教授“十二生肖竹編畫”時,教師可以先在電子白板上播放動畫版繪本《十二生肖的故事》,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促使他們走進生動的故事場景中,同時要求他們遷移語文閱讀經驗,運用批注式閱讀策略邊閱讀邊思考,從圖畫和文字中提取關鍵信息,認真梳理、整合,了解十二生肖的來源。通過體驗此活動,學生可以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同時獲取更多的語言知識,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制作十二生肖竹編畫的興趣。在學生建構一定認知后,教師可以引入歷史內容,利用生動的語言或直觀的視頻“講述”十二生肖的歷史發展,如“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在其著作《論衡》中詳細記載了十二生肖與地支的對應關系”,以及“古代人們將天空分為十二個部分,每個部分對應一個生肖,這與時間的分割和星象有關”等,引導學生感受十二生肖背后的文化內涵,同時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而建立文化自信。
(二)搭建范例支架,助力學生掌握技巧
小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模仿能力較強,能通過觀察教師的一舉一動了解制作技巧,主動進行模仿[4]。因此,教師要在尊重學生發展特點的基礎上,精心搭建范例支架,鼓勵學生觀察、模仿,并依據他們的學習情況進行點撥,助力他們掌握制作技巧,夯實動手編創的基礎。
例如,教師可以在投影儀下動手操作,先按相框的大小和形狀,用美紋紙排列豎狀編條、編織橫向編條,接著按斜紋編法完成編織。在穿織第二條橫的緯材時,可以間隔直的一條,依“二上二下”穿織,第三條再間隔一條,將緯材呈步階式排列,之后用剪刀修剪外緣形狀。接著,教師在白卡紙上畫出生肖外輪廓,并做鏤空剪裁,外緣裁剪成相框大小,將生肖圖案和竹編一并放入相框。這樣,一幅非遺竹編生肖畫便出現在學生的眼前。全體學生會在整個過程中主動將注意力集中在教師的手部動作上,同時進行頭腦風暴,聯想學過的一些技法,實現新舊認知的碰撞,初步掌握十二生肖竹編畫的編織技巧。此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與同小組成員一起分享自己的認知成果,發現不同的看法,展開激烈的探討,碰撞出思維火花,達成共識。之后,教師可以隨機選擇學生代表,鼓勵其用紙條來演示制作十二生肖竹編畫的過程,發現其存在的問題,耐心點撥,同時鼓勵其他學生自主反思,借鑒有價值的經驗,掌握正確的編織技巧。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26根縱向竹編條、36根橫向竹編條、美紋紙、剪刀、固定布條、白卡紙、相框,鼓勵他們以自己喜歡的某一生肖為對象,編織出美麗的竹編畫。教師可以在學生編織的過程中巡視課堂,發現他們在編織技巧方面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點撥。這樣,學生可以準確把握十二生肖竹編畫的編織技巧,同時發展智力、勞動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
(三)搭建活動支架,助力學生自主創造
“編玩編唱”非遺跨學科融合校本課程的建設目的是讓學生在獲得良好發展的情況下更好地體驗現實生活,將認知轉化為精美的作品,發展審美創造能力[5。為實現此目的,教師需要在學生豐富認知、掌握技巧后,以現實生活為歸途,搭建活動支架,讓學生獲得自主創作的機會,充分彰顯自我。
例如,在學生了解了十二生肖的起源,儲備了文化認知,掌握了十二生肖竹編畫的編織方法后,教師可以鼓勵他們以自己喜歡的其他小動物為對象,編織竹編畫。為了使學生提高審美創造水平,教師可以鼓勵他們打開思維,聯想學過的其他編織技巧,靈活運用。這樣,學生得以展開自由的審美創造,充分彰顯個性,將頭腦中想象的畫面轉化為精美的作品。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的作品擺放在教室的置物架上,營造出極具美感的教室環境,同時利用課余時間欣賞他人的作品,用賞識的眼睛發現其中值得借鑒的地方,汲取經驗,彌補自身不足。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回到家庭生活中,發現有趣的生活現象,靈活地運用學過的編織技巧制作竹編畫,實現從課堂到現實生活的遷移,用竹編畫為現實生活增添美感。
三、嵌入過程,以成長為重點,落實教學評價
筆者所在學校建設“編玩編唱”非遺跨學科融合校本課程的終極目的是促進學生成長,讓學生更好地應對當下及未來的挑戰。教育評價改革要求全面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推進評價觀念、評價方式變革,落實評價的診斷、激勵功能,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推動育人目標落地生根。由此可見,實現“編玩編唱”非遺跨學科融合校本課程的終極目的離不開教學評價。教師應當以促進學生成長為重中之重,將多元評價嵌入整個課程。
例如,無論在學生體驗何種活動時,教師都要用賞識的眼睛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發現他們的良好表現并進行贊賞,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優點,建立自信心。在學生體驗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自評要求或互評要求。學生會在具體要求的驅動下回顧自己的活動體驗過程,了解自己的認知情況、技巧掌握情況、審美創造情況等,明確自己的良好表現和不良表現,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或者有目的地觀察組員的表現,發現他們的良好表現和不良表現,有針對性地進行點評,幫助組員更好地認識自我。在評價組員的同時,他們還可以進行自主反思,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從他人身上汲取經驗。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的同時,教師還可以運用學生成長檔案袋,引導學生將自己的自評結果、互評結果記錄在檔案袋中,也可以鼓勵他們將自己編織的作品放在自己的檔案袋中,同時用簡單的文字和圖畫表達出自己的編織理念、編織方法等。而教師可以在關注學生課堂表現的同時,認真閱讀成長檔案袋中的內容,更好地了解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審美創造能力等的發展情況,獲得第一手資料,并借此書寫評語。評語需要清楚、具體地指出學生的良好表現,還要指出學生的不良表現并提出完善建議。這樣,學生通過閱讀自己的成長檔案袋,可以從不同方面了解自己的發展情況,從而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行為,踴躍地參與后續的“編玩編唱”非遺跨學科融合校本課程,獲得進一步發展。教師也可以通過閱讀學生成長檔案袋中的內容進行教學反思,借助學生的具體表現和發展情況確定課程內容建構和課程活動實施情況,有針對性地優化課程方案,保證課程更好地契合學生實際,推動課程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四、結束語
“編玩編唱”非遺跨學科融合校本課程牢牢抓住了非遺編織文化和新潮的線編技法,實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與承。學生通過參與“編玩編唱”非遺跨學科融合校本課程的實踐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文化學習興趣,建立文化自信心,還可以主動運用多學科學習成果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掌握編織技巧,實現學科間的融會貫通,潛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的熏陶,筑牢全面發展的基石。所以,一線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把握教育改革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發揮育人能力,以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資源為入手點,沿著“豐富課程內容一實施課程活動一落實課程評價”這一路徑建設跨學科融合校本課程,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在實踐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探索出更具可行性的建設路徑和策略,推動跨學科融合校本課程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提高課程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蒙海莎,楊璐萌.博悟課程校本化研究與實踐:以南寧市民主路小學開展的芭蕉香火龍校本課程研究和實踐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24(30):90-92.
[2]龔悅帆.基于學校場域的小學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D].沈陽:沈陽大學,2024.
[3]鄧一凡.“新教育實驗”小學德育校本課程構建與實施的個案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23.
[4]紀小米.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小學美術非遺校本課程教學思考[J].家長,2023(15):134-136.
[5]章琪琪.打造“成長教室”共育“五有”少年:小學校本德育課程建設探微[J].現代教學,2022(Z2):61-64.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協同創新”專項課題“基于學科融合的小學德育校本課程研究”(立項批準號:Fjxczx23-023)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芳(1987.4-),女,福建霞浦人,任教于福建省霞浦縣第六小學,德育副主任,一級教師,本科學歷,寧德市優秀少先隊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