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導下,跨學科教學已然成為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然而,當前初中物理教學仍然沿襲傳統的單一學科授課模式,導致學生缺乏對跨學科知識的理解運用,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受限。在此背景下,教師應引入STEAM教育理念,整合不同領域知識,打破學科界限,幫助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一、STEAM教育理念綜述
(一)STEAM教育理念的內涵
STEAM最早由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提出,是五個領域的英文首字母的縮寫—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Arts(藝術)、Maths(數學)[1]。STEAM教育理念是一種跨學科的整合型教育理念,倡導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下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STEAM的意義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引入STEAM教育理念,符合《課程標準》的最新要求,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第一,STEAM教育理念可以為物理教學提供更多維度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不再局限于理論傳授,而是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物理觀念與嚴謹的科學思維。第二,STEAM教育理念強調實踐探究,能夠以具象的形式呈現知識,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物理中的抽象概念,在實驗中培養動手能力。第三,STEAM教育理念鼓勵采用團隊合作學習模式,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促進學生社會責任感和科學態度的形成,全面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二、初中物理教與學的現狀
(一)學生認知存在局限
初中物理包含大量計算題,需以數學為基礎,因此大部分學生能夠理解數學與物理之間的關聯,但未能更深入地理解跨學科概念,將物理知識與除數學之外的學科之間建立起有效聯系。實際上,除了數學學科,物理還與技術、工程等領域密不可分,甚至與藝術也有一定關聯,但傳統的分科教學模式使學生的認知局限在物理學科本身,無法用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待物理。
(二)課堂缺少實踐機會
物理并非純理論性學科,其包含大量實驗,但受現實條件的限制,學生的課堂實踐機會嚴重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物理學習體驗[2]。沒有實踐的支持,課堂內容變得枯燥乏味,學生不僅無法通過實驗鞏固理論知識,還失去了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培養科學思維的機會。
(三)學生創新能力不足
物理學科強調創新,鼓勵突破桎梏尋找最優解,但當前的教學環境往往更注重對標準答案的追求,忽視了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課堂上,教師傾向于傳授固定的思維套路,這會導致學生缺乏嘗試不同解題思路和方法的意識和機會。若缺乏創新能力,學生必然難以滿足新中考的要求。然而,培養創新思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生需要在探索中形成獨立思考能力,在此基礎上大膽想象、細心拓展。
(四)課堂教學形式單一
前文提到,當前的初中物理教學仍然以教師的講解為中心,學生多為被動接受知識,缺乏參與感。這樣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導致物理課堂沉悶無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極易倦怠。物理學科的本質在于探究自然現象及其背后的規律。因此,教師需要應用豐富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利用學生的探究欲望推進課堂教學。
三、基于STEAM的初中物理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設計跨學科項目任務
在STEAM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初中物理教學應注重學科融合,通過綜合任務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教師可以設計跨學科項目任務,引導學生將物理中的概念與數學公式、工程設計等知識點結合起來,在實際操作中應用物理原理、深化理解[3]。教師在設計項目時,應結合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鼓勵學生從多個維度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案。例如,在講解杠桿原理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工程設計的方法動手制作杠桿裝置,不斷調節杠桿長度和支點位置,探索如何在最小力的條件下達到平衡。以項目為中心的跨學科任務能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物理知識,提升邏輯推理、空間想象等能力。
例如,在教授“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這一內容時,教師要先引導學生了解速度的概念。對此,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融合數學、物理和工程的跨學科項目任務,要求學生設計一個測量速度的裝置。學生需結合物理中的速度公式(速度
距離/時間),以及數學中的數據處理方法,動手制作能夠測量運動物體速度的簡單儀器。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測量物體運動的距離與時間,并基于這兩項數據計算速度。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運動物體(如小車、球等),搭建不同的運動軌道(如斜坡、光滑程度各異的水平面),觀察物體的運動情況并記錄相關數據,根據結果調整裝置。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運用工程設計思維選取適當的材料來制作裝置,如利用滑輪、刻度尺等工具,使裝置能準確測量運動距離,選取秒表來準確記錄時間。學生可在實驗過程中反復調整設計,逐步理解物體在不同條件下的運動規律。在項目總結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所設計的裝置進行反思改進,討論如何提高裝置的精確度,如何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進一步優化裝置性能,或是如何結合審美意識和美術技能提高裝置的美觀度。由此可見,跨學科項目任務可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有效培養其科學思維,使其為后續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二)創設探究性實驗環境
物理學科的本質在于探究自然現象,而學習環境缺乏探究性是目前物理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傳統的物理實驗教學大多是教師預設步驟,而學生按部就班地操作,這樣會導致學生缺乏自主探究的空間,學習興趣不足。STEAM教育理念倡導借助動手實踐來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因此,教師應在物理課堂上創設更多開放性的實驗情境,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設計實驗,以此來探索未知或驗證定理。
例如,“電動機為什么會轉動”這一內容涉及電磁感應一這是物理中一個抽象的復雜概念,描述的是磁場、電流與運動之間的相互關系。由于學生無法直接用眼睛捕捉其運動軌跡,因此很難透徹理解。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這一概念,教師可以設計開放性實驗任務,帶領學生親身體驗電磁感應現象。電動機可以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因此教師可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制作一個簡單的電動機模型。教師應先引導學生思考電動機的工作原理,即利用電流產生的磁場與磁鐵的相互作用來使電動機的轉子旋轉。之后,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基礎材料,如線圈、磁鐵、電池等,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嘗試改變線圈纏繞匝數、磁鐵形狀、電池的連接方式等,觀察電動機在不同條件下的運行效果,并記錄實驗參數。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引導各組學生對不同材料和結構的電動機開展對比實驗,探討哪些因素會影響電動機的工作實效。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能夠驗證電磁感應的基本原理,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驗結束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總結實驗中的經驗與教訓,分享各自的設計思路,結合其他小組的改進建議進一步優化學習成果。
(三)布置基于實際的創新任務
傳統的物理教學更偏向理論。學生往往缺乏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的契機,導致創新思維培養受阻。STEAM教育理念強調以問題為導向,模擬現實中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跨學科知識進行設計探究,以培養其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4]。物理教師應布置與生活實際應用相關的創新項目任務,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其科學素養。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必須將物理原理與現實世界中的問題緊密結合,布置具有實際意義的任務,如橋梁設計、太陽能裝置設計等。這些任務涵蓋物理中的力學、電磁學等內容,還涉及數學計算、工程結構設計、可持續能源技術、藝術設計等多個領域,可以幫助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理解物理概念,培養創新意識。
例如,在教授“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這一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可再生能源的概念,掌握太陽能的實際應用方法,教師可以布置“設計一款太陽能裝置”的創新任務,鼓勵學生自由發揮,選擇設計方案。例如,學生可以設計制作一個小型的太陽能充電裝置,為簡單的電子設備(如LED燈)充電。教師可先引導學生思考太陽能的原理,展示光能轉化為電能的過程,講解太陽能電池板的工作機制,為后續任務探究奠定理論基礎。在項目初期,學生需要展開自主研究,利用互聯網查閱資料,進一步了解太陽能電池板的組成和工作原理,結合電路知識設計合適的電路系統。接著,學生可以自己選材,動手制作太陽能充電裝置,并借助實驗測試該裝置在不同條件下的充電效率。為了提高項目的創新性,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細化設計方案,提升裝置的工作效率,如優化電池板的角度,使之更好地接收太陽光,或設計更高效的電路來減少能量損耗。通過將物理中的電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能源問題結合,學生能夠另辟蹊徑,勇于創新。在項目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圖表、模型等方式展示設計過程。上述基于實際問題的創新任務能夠提升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應用能力,充分激發其對科技創新的興趣,為物理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四)采用互動情境教學
傳統的物理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形式較為單調,學生的參與度較低。STEAM教育理念提倡利用多種技術手段和藝術表現形式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將物理知識融入互動情境中,提升課堂的趣味性[5]。教師還可以通過虛擬實驗、物理游戲等多種方式,構建生動的學習情境,活躍課堂氛圍,拉近師生關系,引導學生在互動中掌握知識。
例如,在“歐姆定律”的“虛擬電路實驗”中,電流、電壓和電阻之間的關系對初中生來說較為抽象。為了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電路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作用,教師可利用虛擬實驗平臺,設計互動式的情境教學環境。虛擬實驗軟件可以幫助教師構建一個虛擬電路實驗平臺,學生在平臺中能自由選擇電阻、導線、電源等元件,搭建不同的電路,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之間的關系。在虛擬實驗中,學生能夠自由調整電路參數,改變電路的連接方式,觀察電流隨電壓和電阻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電學實驗具有一定危險性,而虛擬實驗平臺可規避風險,為學生提供自由探究的機會。虛擬實驗平臺還可以實時記錄和顯示實驗數據,幫助學生分析數據,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歐姆定律”的核心內容。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具有引導性質的開放性問題,如“怎樣改變電流的大小?調高電壓還是調低電壓?”,鼓勵學生通過調節不同參數,觀察電路中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總結歐姆定律的數學表達式 (I=U/R) 。教師還可以設置互動情境,設計不同的電路問題,如“怎樣使電路更簡潔美觀,使產品更小巧”,引導學生在虛擬實驗中尋找解決方案。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未來的教育發展必然更加注重跨學科教學,而STEAM教育理念正是該趨勢的引領者。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自覺將科學探究、技術應用、工程實踐、創新設計乃至藝術審美有機結合,幫助學生牢固掌握學科知識,在真實情境中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必須與時俱進,持續創新、優化教學方法,推動教學方式升級,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應對未來的各種挑戰。
參考文獻
[1]張晶鑫.STEAM視域下的初中物理6E教學模式應用研究[D].太原:太原師范學院,2024
[2]楊傳彬.STEAM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家庭創新實驗中的應用[J].當代家庭教育,2024(11):37-39.
[3]周曉霞.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4(17):83-85.
[4]趙正恒.STEAM教育理念下初中物理問題驅動教學路徑[J].理科愛好者,2023(3):134-136.
[5]林健華.基于STEAM教育理念簡析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模式[J].廣西物理,2023,44(2):63-65.
作者簡介:李立坤(1984.10-),男,貴州遵義人,任教于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松林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