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學不僅是基礎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還對提升學生的美育水平起著關鍵的作用。在傳統美術教育模式中,多以教師單向傳授和圖片欣賞為主,導致學生參與度較低,教學方法趨于單一化。當前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給小學美術課堂帶來了創新機遇,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藝術感知力,更有助于系統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綜合美術素養。
一、信息技術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作用
(一)豐富教學資源
在傳統美術教學中,教學資源往往較為匱乏,個性化教學難以有效實施。教學實施主要依賴教師個人經驗,主要是讓學生欣賞圖片,研學靜態的物體,對其中的美學規律和特征進行學習。這導致學生的藝術體驗大多停留在間接且短暫的層面。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AI技術的應用,教師在備課環節獲得了顯著助力一既可通過數字平臺便捷獲取課堂導人視頻、高清美術圖像、針對性教學素材等資源,又能靈活運用微課示范、學生優秀作品范例等新型教學載體。美術教學資源向著系統化、多元化方向持續發展。
(二)創新教學方法
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教師運用單一的講授方式進行教學時,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位置,而信息技術的融入促使教學方式多元化。如在教學上交互性的加入,可以讓學生的生活與美育相結合;游戲化學習的融入,讓小學美術知識與趣味游戲結合,既可以作為小學美育的一大亮點又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美術。這種教學模式,讓美術學習不再枯燥,而是成為一種享受。以五年級下冊“浩氣長存”課程設計為例,筆者采用交互式
VR技術重現革命場景,使歷史情境具象化,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真切感知先烈的精神品格,以視聽聯動的創新形式強化學生對藝術經典的認知深度,有效突破傳統平面化鑒賞的局限。
(三)提升學生興趣與參與度
學生在美術課堂中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參與度對提升學生的美育素養起著關鍵性作用。信息技術的運用在現階段的小學美術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小學美術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設計的趣味教學環節和利用視聽融合一體的呈現方式能有效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通常表現為課堂上有選擇地播放視頻,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讓教師更從容地開展教學活動。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事物充滿好奇心,而信息技術帶來的新穎教學方式和豐富教學資源,恰好持續激發著他們的探索欲望,增強其求知欲和表達欲。
(四)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教師在小學美術課堂通過信息技術手段、AI輔助繪制技術與智能化數據記錄給學生在美術素養發展方面創造出更多有利的條件。例如,借助虛擬現實(VR/AR)技術實現沉浸式教學、運用智能化創作工具與AI輔助創作系統優化學習過程,以及通過數據動態記錄實現精準評估。在小學美術評價環節,思維可視化工具具有積極的應用價值。于評價標準的制定而言,可視化工具能讓評價標準變得更為明晰、直觀。通過以上多種方式的影響,學生的感官受到立體化與情景化的體驗,對其綜合素養的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案例分析
嶺南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上冊“泥器皿”手功課。
教學目標: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為目標,提升學生審美素養,增強學生對傳統工藝的尊重意識。
教學重點:掌握“手捏法、盤泥條法、泥板成型法”三種器皿成型技法,完成個性化泥器血制作。
教學難點:創作兼具創意性與獨特性的泥器血作品。
教學過程:
(一)導入環節
教師播放AI制作的動畫視頻:考古學家發現文物“彩陶甕”,提出問題:猜猜這件文物距今多少年?
(二)新授環節
1.泥器皿認知:(1)通過教師設計的角色化AI歷史繪本(配合學生配音),以故事形式學習泥器皿的起源與定義。(2)構建虛擬博物館體驗:整合博物館泥器血高清圖片資源,運用AI技術模擬展廳環境,通過全景漫游模式增強沉浸感,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2.分類認知:開展希沃白板互動游戲:通過圖形歸類操作,引導學生辨識泥器血三大分類。
3.技法學習:(1)觀看教師預錄的技法示范視頻,思考探究問題:“視頻中運用了哪些成型技法?”(2)小組討論后匯報,教師結合慢動作視頻解析三種技法 (手捏法/盤泥條法/泥板成型法)。
4.文化認知:開展器血功能卡片配對活動,理解不同器皿的用途與文化內涵,為創作奠定基礎。
5.創作實踐:(1)小組合作運用三種技法創作泥器皿。(2)通過經典紋樣賞析與命名配對,選擇合適圖案用彩筆繪制裝飾。
(三)課堂小結
評價環節:
自評:小組代表闡述創作理念與制作過程
互評:隨機分組開展作品建議交流。
師評:總結共性問題并提供改進建議。
匿名投票評選“最具創意小組”。
總結拓展:回顧三種成型技法,延伸討論泥器血的現代應用價值,深化傳統文化認知。
三、信息技術應用于美術課堂的注意事項
(一)避免對信息技術的過分依賴
信息技術對于小學美術課堂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優勢。如在備課時,獲取針對性較強的素材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徑,讓備課更加高效;
在教學時,信息技術讓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在教學評價時,信息技術讓美術評價更加具象且具有可視化的特征。面對種種優勢,作為小學專業的美術教師,必須對信息技術在美術課堂中的運用保持清醒的認知,以輔助教學為主,避免過度依賴信息技術而脫離教學重點。
(二)注重技術與美術教學的融合
根據《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小學美術教師提出了以下要求: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創意實踐、審美判斷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養,注重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意識培養,加強跨學科融合教學,提升學生藝術表現能力和創意思維。而作為新時代的美術教師利用信息技術中微課導學、虛擬展館、數字繪畫等手段與美術教學的融合,重構小學美術課堂形態使小學美術課堂煥發出新的活力,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
(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信息技術能夠有效監測學生在美術課堂的表現及其作品質量,形成可視化的動態監測個案。這種教學方式較好地實現了因材施教理念,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獲得教師的充分關注,在專業成長過程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四、結論
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AI的出現,給小學美術課堂帶來了挑戰和機遇。挑戰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具有雙面性,作為教師應該要把控信息技術如何更好地運用在教學上,對于信息技術要進行識別和篩選。機遇為:結合教學內容多嘗試,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使美術教學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筆墨紙硯,而是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自由、更多元的創作平臺。信息技術在小學課堂中運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杭溪.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思考[J].讀寫算,2025(06).
[2]陳煥.數字化時代下小學美術教學模式的創新[J].家長,2024(36).
[3]王筱笛.信息技術在小學美術課堂情境創設中的應用[J].好家長,2024(83).
[4]潘雪霽,周茜.“雙減”背景下思維可視化工具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南腔北調,2025(01).
[5]俞瑩.信息技術賦能小學美術課堂優化教學策略[J].小學生(上旬刊),20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