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融·樂”課堂理念下小學科學信息利用課教學模式的內涵
“融·樂”課堂理念下,小學科學信息利用課是培養學生具有現代素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型。信息利用課是指導學生以科學探究問題出發,通過閱讀、分析各類信息,獲取事實的證據,形成基本的科學認識,從而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等科學素養的課型。學生從研學任務(問題)出發,在研讀信息(搜集信息)時,了解知識,培養興趣,形成價值觀,學會閱讀資料方法,獲得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在分析見解時,提高深層理解能力、科學思維能力、自我分析和評價能力、創新能力。下面筆者就小學科學信息利用課“任務一研讀一分析一交流一運用”教學模式構建作教學策略實踐與研究探討。
二、“融·樂”課堂理念下小學科學信息利用課教學策略
在番禺區小學科學“研學導探”的教學模式的指引下,構建成教學模式,模式的操作基本流程是:融入情景,明確任務;資源利用,自主閱讀;合作分享,討論解疑;交流析疑,歸納總結;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下面以教科版五年級下冊“地球一宇宙的奇跡”一課為例對“任務一研讀一分析一交流一運用”教學模式進行案例研究分析。
(一)融入情景,明確任務
教師應該創設合適的學習問題情境示例,旨在通過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相關科學資料,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可以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進行調整。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引出科學學習主題,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帶著問題去自主閱讀資料以尋找答案。講述一個充滿趣味性、奇幻色彩的科學小故事,故事中蘊含要學習的科學知識要點,在故事的關鍵處或結尾拋出問題,引發學生想要通過自主閱讀去解開謎團的興趣。
教學“地球—宇宙的奇跡”這一課,教師可以播放電影《瘋狂的外星人》中有關外星人的片段開啟學生太空之旅,然后問:“你們認為外星人真的存在嗎?請說一說你們所了解的‘外星文明’。”然后告訴學生“外星文明”故事都是虛構的,因為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除地球之外的星球存在生命,地球是已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接著播放《神奇的地球家園》視頻。
利用多媒體生動的引入本課主題,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動。
(二)資源利用,自主閱讀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時,需要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根據內容的重要性和閱讀需求靈活運用精讀和略讀方法,指導學生對于書中闡述地球獨特條件,如適宜的溫度、液態水、恰到好處的大氣層等關鍵內容要精讀,仔細理解其中的原理和邏輯;而對于一些舉例或者補充說明的部分可以略讀,提高閱讀效率。在閱讀時要教會學生做批注和筆記:鼓勵學生邊讀邊在書上標記出重點內容,并用簡潔的文字寫下自己的疑問、感悟、聯想等批注。教會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是培養他們主動思考和深度閱讀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文本知識閱讀時,一定要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尋找自己想知道的答案,所以教師在上課時,設計好研學案,利用研學案設計一兩個合理的研學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閱讀。
讓學生帶著研學任務: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有哪些必要條件呢?教師可以準備相關的閱讀文本,讓學生從中找答案,也可以利用電腦的搜索引擎,輸入研學問題,自主搜集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進行閱讀整理。搜集完后,分組討論,列舉各自認為的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并由組長歸納總結。
(三)合作分享,討論解疑
通過搜集研讀圖文資料,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地形特點,需要小組合作,討論分析。教師要通過巡堂,發現各組討論時存在的問題,適時指引他們進行小組討論,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一起分析討論文本的共同特性。學生要分析和思考研讀或者搜集的數據是否可靠,數量是否充足,引導學生歸納精簡,上升為理論。小組成員通過交流,用證據修改先前的解釋,用新的證據形成有論據支持的解釋,并將新的解釋與初始想法作比較,從而改進自己的想法。對于比較薄弱的小組,適當進行示范解說,還要及時發現各組的亮點,有意識地表揚,鼓勵學生快速有效地完成任務。
例如:教師可以和學生說:我們已經知道生命存在的一些必要條件,接下來,請大家根據教材P39資料,在活動手冊中畫一畫我們的地球。然后給學生分發地球圈層輪廓圖,指導學生在圖上標出與生命活動有關系的部分。畫完之后,小組內讓學生輪流發言;發言者要說明信息的來源;有沖突的地方要記下來,然后分類整理。小組合作畫我們的地球,教師巡視指導。
(四)交流析疑,歸納總結
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析疑,給予合作和思考的指導,讓學生通過共同努力更容易地找到事實的共同特性,并進行歸納總結。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軟件與學生進行交互學習,實現師生、學生相互之間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交流,并參加各種類型的對話、協商、討論活動,使課堂信息由師生雙向交流。
例如:在閱讀討論完后,讓學生進行全班交流展示。學生交流中提到地球所處的位置時,讓學生說出它剛好位于太陽系的宜居帶中,這個位置十分關鍵。倘若離太陽太近,如水星表面溫度高得能把金屬都熔化了,根本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離太陽太遠,如木星,寒冷無比,也是很難孕育生命的。而地球正好距離適中,有了適宜的溫度,液態水才能存在。
通過交流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地球是一顆獨特的、唯一適合生命存在的星球,引導學生建立對地球的認知,樹立珍愛地球的意識。
(五)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為了確保學生對所學的核心概念、原理、規律等基礎知識有準確的理解,能夠清晰地記住并闡述相關內容,可以由教師創設一些特殊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去,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到處有科學,科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培養他們學以致用的能力。
當學生了解地球是一顆非常獨特的行星這個內容后,可以出示海洋資源相關圖片(或播放視頻),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40“豐富的海洋資源”圖文資料。提問,海洋為我們提供了哪些生存條件?哪些是我們在前面的學習中沒有學到的?然后引導學生知道:地球上的海洋是個大寶藏,也為人類和其他生命提供了生存條件,我們同樣要珍惜海洋資源。
總之,小學科學“融·樂”課堂通過營造獨特的學習環境和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徐建萍.小學科學課閱讀中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策略研究[J].小學生(上旬刊),2023(04).
[3]李嫣昉.基于小學科學教科書開展科學閱讀的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