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首次將“思維能力”納入語文核心素養(yǎng)體系,并強調“聯(lián)想與想象”是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重要途徑。以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為例,其以“世界之初”為人文主題,通過《祖先的搖籃》等文本,構建了從“想象畫面”到“仿說創(chuàng)作”的梯度訓練體系。筆者通過理論分析與課堂實證,提出以“情境驅動任務”“文本支架激活”“分層活動賦能”為核心的三維策略,助力學生從“被動想象”走向“創(chuàng)意表達”,真正實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落地生根。
一、單元重整,多維建構解文本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詩歌的文體特點,梳理統(tǒng)編教材中關于“想象”這一語文要素可知,統(tǒng)編教材在二年級共有四次的編排,從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到讀句子想象畫面,繼而運用學到的詞語把想象的內容寫下來,繼而到中高段邊讀邊想象畫面,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編故事等。教材安排了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閱讀訓練目標,體現(xiàn)了從“能想象”到“能表達”再到“能創(chuàng)作”的梯度發(fā)展。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為“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在整個小學階段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立足單元文本,我們可知本單元圍繞“世界之初”人文主題,共編排了以下內容。整個單元主題情境突出,不僅圍繞著“尋根”“探索世界之初”展開,更圍繞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展開,每篇課文都點出了人和自然之間相互影響的結果。作為第八單元的開篇之作,《祖先的搖籃》以詩歌的形式呈現(xiàn),以兒童的視角,通過好奇發(fā)問,推想祖先在原始森林里的生活場景。
從單元選編的文本和目標指向來看,它在課程內容上屬于“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整體感知、聯(lián)想想象,初步體驗文學閱讀的樂趣。
二、關照學情,素養(yǎng)本位設目標
根據課前預學檢測,我們可知學生已學習了許多富有童趣的詩歌,對詩歌語言的凝練生動、節(jié)奏鮮明等特點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年級的學生天真好奇,富于想象。但是遠古文明廣博而深邃,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如何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仿說詩歌,仍然需要教師進一步的引導。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文本中蘊含的想象因素,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能力,以達成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訓練目標。
因此,根據學業(yè)質量第一學段的要求,本課的學習目標為:通過聯(lián)系字源、借助圖片、偏旁歸類識記等方法,識記生字“祖、掏、逗、薔、薇、逮”,能正確書寫“祖、掏”等九個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關注問號所表達的猜想語氣,讀好第2一3小節(jié)中的問句;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認讀“掏、逮、逗”等詞語,并積累動詞;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利用活動卡,小組合作,嘗試仿說詩句。
三、任務驅動,梳理滲法說過程
課前,結合學習強國“跟著總書記探尋中華文明”欄目,開展“世界之初”中隊活動課,并以此為總任務統(tǒng)領本單元學習,進行創(chuàng)編詩歌、傳講故事、學習文化等一系列語文實踐活動,具體安排如右圖。
任務驅動,梳理滲法說過程
(一)明晰任務,啟搖籃之門

上課伊始,帶著學生穿越時空,走進“祖先的搖籃”,利用詞串(祖父、祖母、祖先等)學習生字“祖”并范寫:示字高高像祭臺,且字長長像墓碑。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學習生字組詞。任務驅動激發(fā)了學生想象和表達的興趣,析字解題注重識字方法的滲透。
隨后,出示初讀要求,學生在交流中圈出“原始森林”,繼而師生合作進行問答朗讀,“祖先的搖籃是什么?”學生朗讀第1、4小節(jié);“祖先在搖籃里做什么?”學生朗讀2、3小節(jié)。在朗讀檢測中達成初讀的目標,點撥易錯字,以及多音字“啊”的讀音,同時進行詩歌脈絡的梳理。
(二)抓關鍵詞,探森林之貌
本環(huán)節(jié)以“原始森林是怎么樣的”為問題切入點,引導學生抓住“一望無邊”“遮住了藍天”等詞語,感受原始森林的遼闊無邊。學生繼而借助生活經驗展開想象:在原始森林,除了郁郁蔥蔥的大樹,你還看到了什么?這既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又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原始森林之大。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鼓勵學生運用第二單元學到的“讀句子想象畫面”的語文知識,并借助生活經驗展開想象,引導學生開始嘗試“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體會原始森林的浩瀚之趣,為主任務“展開想象,創(chuàng)編詩歌”做鋪墊。
(三)聚焦動詞,品搖籃之趣
結合本課主任務,以第二小節(jié)為范例開展教學,提問學生“祖先在哪里,在干什么”,讓學生梳理活動卡,創(chuàng)編詩歌。接著,通過提問“祖先做的哪件事讓你覺得最有意思”,引導學生在交流感受,并帶著感受朗讀,隨文識記生字。這樣,學生對詩歌用詞的準確性便有了深入體會。
隨后,提問“這些畫面都是作者親眼看見的嗎”,讓學生找出關鍵詞“我想…”“可曾”,發(fā)現(xiàn)文本的獨特表達。繼而鏈接舊知,從“語氣上揚讀好問句”到“回歸文本情境讀出猜想”,在反復朗讀中感悟語言之趣,埋下表達的種子。
接著,引導學生寫好易錯字“摘”和“掏”,通過“觀察一范寫一自寫一評價”流程,讓寫字教學扎實有效。在朗讀和寫字教學中,適時組織生生互評,以評促學,確保學生學習機會最大化,學習效果最優(yōu)化。
最后,遷移學法,出示自學要求“讀一讀、圈一圈、玩一玩”,組織學生合作趣味自學第3小節(jié),并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積累表示動作的詞語并進行偏旁歸類識字“薔、薇、逮、逗”,從而感受在原始森林里的快樂生活。
(四)展開想象,創(chuàng)搖籃之詩
出示課后習題,引導學生積累動賓短語。隨后,讓學生進行圖文想象,仿說動賓短語。最后,讓學生完成“森林活動卡”并仿說詩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仿說、展示、評價、修正。
為了擴大任務的完成面,還設計了分層作業(yè)延伸課堂任務,讓學生自主仿照課文片段,選擇四個不同層次的練習,可以選擇“自主仿說”“支架仿寫”“自主仿寫”以及“寫畫并行”的跨學科融合作業(yè)。作業(yè)設計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提供了變“作業(yè)”為“作品”的契機。
最后,教師聲情并茂地引讀第4小節(jié),感受“回憶”之美好,學習生字“憶”,并順勢引導:“在蒼蒼茫茫的原始森林中,我們的祖先還會做什么呢?下節(jié)課讓我們走近黃帝的傳說,講講黃帝的故事”完成情境勾連,回歸單元任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王榮生.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