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存在忽視學生個體、形式單一等問題,缺少精準性和實效性。這導致學生對課后學習的積極性不足,且容易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學業負擔。對此,教師應當立足“雙減”的育人理念,對作業設計的方式進行優化,通過多元化、精準化的作業來提升學生的課后學習收益,落實“雙減”的要求。
一、從“量多”到“精準”,聚焦核心素養
以往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強調“題海戰術”,學生容易陷入重復計算的困境,核心素養難以獲得有針對性的培養?!半p減”的育人思想與新課程標準相契合,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因此在“雙減”的背景下,教師在作業設計中應當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促使學生在解決作業的過程中獲得運算能力、推理意識、應用意識等素養的成長,進而實現作業設計從“量多”到“精準”的轉變。
以“多位數乘一位數”教學為例,基于新課標的要求,教師要重視學生對算理的掌握以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對以計算為主的作業設計思路進行改良,設計了如下的作業:
1.使用方格圖的方式,表示 156×9 這個式子以及結果。
2.嘗試改正下面的錯誤。
128
×4
32
+800
832
3.計算下面的式子,你可以發現什么規律?說明了什么道理?
25×6 (20 250×6 2500×6
4.某個年級計算出去春游,目的地是當地的動物園,已知學生門票的價格是9元/人,如果這個年級一共有六個班,有三個班級的人數都是38,另外三個班級的人數分別是34、40、39,那么門票的花費一共是多少?你可以找到幾種解決方法?哪一種解決方法更加高效?寫出你的計算過程。
上述作業體現了核心素養培育的思想,需要學生通過算理應用、算理探索、問題解決等途徑來解決問題,使學生的數學運算、推理能力等素養得到充分的鍛煉。
二、從“單一”到“多元”,滿足發展需求
在“雙減”的背景下,教師要借助形式多樣的作業滿足學生的不同發展需求,增強作業環節的開放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得到成長,實現作業設計從“單一”到“多元”的轉變。基于數學學科的特點,教師可以從生活化作業、跨學科作業等角度入手來豐富作業設計。
以“兩位數乘兩位數”為例,教師從跨學科和生活化的角度來設計作業,進而使學生在趣味體驗中掌握算理的本質。語言類作業:對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步驟進行回顧,嘗試編寫一首兒歌,或者創作“數字王國”的故事。通過錄音的方式來記錄自己的作業成果。邏輯類作業:完成計算九宮格(只需要完成兩條線路即可)。空間類作業:通過畫圖的方式,展示23×18 這個式子的運算過程以及結果,并且嘗試將其設計成一個迷宮游戲。動覺類作業:調查了解超市的物價,嘗試計算家長的一次購物消費。在計算中遇到不懂的知識時,可以尋求家長的幫助,在家長的幫助下進行近似計算。
又比如在“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教師給學生布置了調查類的作業,讓學生借助天氣預報等方式來整理記錄當地一周的氣溫狀況,并且嘗試根據這些信息來摸索當地的天氣規律。如此,不僅可以引起學生對生活中小數的關注,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促使學生初步體會小數知識在數據統計中的應用,為學生后續的學習做好鋪墊。
通過調查、語言表達等類型作業的設計,能夠讓學生收獲更加豐富的課后學習體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讓作業真正面向全體學生。因此教師要形成作業創新的意識,大膽地突破傳統的作業形式,借助形式多樣的作業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三、從“統一”到“分層”,關注個性體驗
傳統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大多會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教師會給學生布置統一性的作業,導致學生個體的實際需求無法得到充分地關注。在“雙減”的背景下,教師應當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觀念,在作業設計中融入“分層”的思想,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都可以獲得充分的支持。在設計分層作業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形成動態分層的理念,并且增強學生的自主性,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從而激勵學生進步,更好地發揮作業分層的作用。
以“條形統計圖”為例,教師借助人工智能收集學生學情,包括學生的學習行為、認知阻礙、情感特征等。根據智能系統的分析,教師根據學生水平進行分層,并為學生推進適合的作業。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體驗,嘗試挑戰更高層次的作業,促使他們實現自我激勵。
1.基礎鞏固層作業。目標是鞏固基礎統計技能。作業內容:(1)教師對班級學生進行了調查統計,發現學生中最喜歡蘋果的有12人,最喜歡香蕉的有8人,最喜歡橘子的有15人,根據這些數據,制作條形統計圖。(2)整理條形統計圖的繪制過程,說一說在畫圖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可以從哪些角度來讀圖。
2.應用提升層作業。目標是促使學生學會使用數據來解決現實問題。作業內容:調查了解家中一周垃圾產生的數據,包括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等。根據調查到的信息,制作條形統計圖,分析家庭生活存在的問題。
3.創新拓展層作業。目標是促使學生創造性地應用調查統計方法。作業內容:設計學校圖書館購買方案。(1)調查了解每個班級最想要閱讀的三種書籍;(2)使用條形統計圖的方式,對比不同年級的閱讀偏好。
如此,可以保證作業真正滿足全體學生的發展需要,并且激勵學生去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嘗試挑戰更高的學習難點,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四、從“結果”到“過程”,實現學評一體
作業評價具有診斷學生學習成果、實現學習激勵的作用,在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評價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最終的成果,也要關注學生的作業過程,深入了解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成長,從而給出更加精準的評價。教師可以借助智能手段來監督學生的作業完成過程,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成果展示活動,讓學生去介紹自己完成作業的過程。
以“條形統計圖”作業評價為例,在學生完成了作業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成果展示的活動。學生要以自己完成的作業為基礎,通過作品展示、語言介紹等方式,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需要重點介紹自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采取的問題解決方法、收獲的經驗教訓等。在學生介紹自己成果的同時,其他學生也可以結合自己的感悟,提出相應的觀點,促使學生展開相互評價。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從數據分析素養、學習態度等角度,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教師也會根據評價的結果,對個別學生展開必要的輔導,充分發揮作業評價的作用,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五、結語
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教師應當立足“雙減”的思想,優化作業的內容和形式,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好的數學課后學習空間,從而幫助學生減輕學習負擔,提升學習質量。在作業設計中,教師應當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以及學生的興趣需求,重視作業評價活動的展開,并借助過程性評價來增強學生的自我能效,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實現對學生的全面培養。
參考文獻:
[1]秦穩生.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數學生活化作業設計[J].新課程,2025(11).
[2]潘靜.“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5(07).
[3]鄭達桂.“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開放性作業的設計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25(11).